
《说文解字》“示”部字分类及其解释.docx
12页《说文解字》“示”部字分类及其解释一、引言在论述本文之前有一个前提必须澄清《说文解字》是许慎对他之前汉字的一次总集,这众多的汉字必然是在造字原则通行后经过相当长的时间由不同地区、不同阶层、不同类群的人所共同创造,其造字思想也必是混杂与不断变化的所以即算通过形训声训等等手段对《说文》中的字意有了清晰的掌握,也不能据此推测全体古人就是怎么怎么样,因为我们很难精确考证字背后的造字思想是哪个朝代的,哪个地区的,哪一类人的然而,现下学术界对于《说文》的解释都以这些字就可代表全体上古思想,这就必然会导致无视许多字造字思想上的矛盾本文笔者对“示”部字的解释,便是依据这个基本前提出发的二、“示”部字分类《说文解字?示部》(以下称《说文?示部》)徐铉本注明六十字,重文十三字,新附四字实际上《说文?示部》共六十三字事实上还有一“示”部字并未列入“示”部,而列在“鬼”部,那就是“鬼”的古文笔者加此字及新附4字共68字,忽略重文,从中国文化本位出发进行了重新分类有些字可以同时划入几类的也不做勉强,同时划入这几类《说文?示部》按语义大体可以分为如下十类,即:形上描述类5字、通达形上心行类7字、祭祀方式类14字、祭祀态度类2字、祭祀目的类16字、祭祀人物器物类3字、祖先祭祀类9字、天神祭祀类7字、自然祭祀类4字、其他类2字。
下面对此十类依次解说一)形上描述类5字:示、神、?、?、以往的分类都将此类命名为神?类,笔者将其命名为形上描述类是有深意的,在笔者看来,“示、神、?、?”并非一般认为的古人对自然畏惧崇拜而想象出的人格神,这几个字体现的都是抽象的形上概念社”才是具象化的一个人格神一”字在六书中属“指事”,有时代指数字或一物,但在“示”“天”等字中指代形而上的道《说文》言:“一,惟初太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物”虽片面强调了“一”的形上意,但在许多相关字中它的确是此意请看证明《说文》小徐本在对“帝”字的解释说:古文字皆?一,篆文皆?二二,古文上字口言示辰?,童、音、章皆?古文?古文字皆?一”,这也就是说在古文中,“上”字和“一”字有莫大的关系,在一些情况下可以互用古文“示”写作,正是抽象形而上垂象人间之形其上面的一横即是“上”,也是“一”,均代表抽象的形上概念同时,“示”也是对形而上的一种描述《说文》言:示天垂象,?吉凶,所以示人也二;三垂日、月、星也,?乎天文以察,示,神事也凡示之?皆?示天”在传统的理解中便是物理之天但《说文》对“天”的解释是:颠也,至高无上天”“颠”声训,音同意近这明显的是一种形上概念。
另外,从“神”一字也可得到力证神”也就是“申”,《说文》曰:[申]神也,七月成,?自申束特别要注意的是,“申”的古文写法是(凤凰版《说文解字注》)(凤凰版《说文解字》),与“玄”的古文写法是完全相同的段玉裁对“玄”字做如下疏证:[玄]幽?也《老子》曰玄之又玄高注《淮南子》曰不言玄妙至?尚?乃有玄德升?之?而覆之也幽?之意黑而有赤色者?玄此?一?也凡染、一入?之?再入?之?三入?之?而朱?玄周?、?雅?明文朱?四入?注周?曰玄色者、在之?其六入者?按?染以黑?今文?作爵言如爵?色也又染?更黑而赤尚可?也故曰黑而有赤色至七入?赤不?矣故?家布衣?玄端凡玄之?皆从玄①从上我们可以知道“玄”即是“神”,描述的是“神”幽远小隐不可思议的性状这和中华文化中的悟道之书所说的完全相符正如《诗经?大雅?文王》所说:上天之载,无声无臭《周易?系辞》:阴阳不测之谓神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老子》: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综上阐述可以证实,在上古的时代,至少是创造“示”部字一类人的观念中,“神”绝非是一种人格神,对他的敬仰也绝非是古人出于内心上的一种因恐惧心理而产生的宗教式的崇拜。
由上我们可以进一步大胆的推出的一个更为重要的结论是:早在诸子百家之前,“神”“玄”“示”“天”“一”等都是互应互释的同类概念,它们都是非常平实的对形而上的描述,只是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解放与发展,社会发展到了后来,各个门派林立各执一隅才出现了所谓的“儒墨之是非”,儒家学派的学者力避玄虚只言天不言玄,然而究其本质,它们实际上都是同一类的概念,并且诸家的理论均是由这些重要的概念为根本依据,演变发展而来二)通达形上心行类7字:?、祗、?、?、、?、禁这类字以往都归入祭祀态度类,但事实上这类字都与祭祀关系不大他们的共同特点是通过心理的静与敬直接通达形上从而受福如“?,以真受福也”,“祗,敬也”,“?,戒,?也又如“?,安福也《易》曰:‘?既平’”,许慎对“?”的解释来自《周易》《坎》卦九五爻的爻辞:“坎不盈既平,无咎”,意思是说坎卦第五爻有坎险不盈满的象征,安定就可以险平,就没有灾咎了所以“?”就是以心理的安定受福三)祭祀方式类14字:?、祭、祀、祈、祷、?、?、?、□、?、?、?、?、禁这类字体现的是对人格神崇拜祭祀的行为祭、祀、?、□、?”均是“祭祀”这一意的多种表达而“?、?、?”就带有非常功利的目的,如:?,?牲?祭也。
从示、周?《?》曰:行所止,恐有慢其神,下而祀之曰?《周?》曰:?於所征之地四)祭祀态度类2字:?、禁这一类很容易与通达形上心行类混淆他们最大的不同在于通达本体心行类中的静与敬并不一定通过祭祀的形式而此类不同,如“?,?祀也一曰:精意以享”五)祭祀目的类16字求福11字:祜、禧、祯、禄、褫、祥、祉、福、?、祺、祚去灾5字:禳、祓、祸、祟、□特别要指出的是无论求福还是去灾,古人祭祀的目的都可用一“福”字概括然而“福”字是不是就是我们现代人理解的钱财权利功名等呢?试看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的解释:[福]?也者之祭也必受其福非世所?福也福者?也,?者,百?之名也所不?者之按福?古音皆在第一部本作祜也祜正世所?福也我们从“福者?也者百?之名也所不?者之”可以明白,“福”字本意是顺从于万物,从而无所不备,这正是通达形上本体后的终极结果这与能代表中华文化最高智慧的《易经》《庄子》等书对归于本体的思想是若合一契的,《易经》上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於人乎?况於鬼神乎?②夫易广矣大矣,以言乎远则不御,以言乎迩则静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
③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既已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谓之一矣,且得无言乎?一与言为二,二与一为三自此以往,巧历不能得,而况其凡乎!故自无适有以至于三,而况自有适有乎!无适焉,因是已④由此上,亦可见中华文化最高智慧的源远流长和深厚的历史演变六)祭祀人物器物类4字:祝、本+胥、?、?以下要陈列的是祖宗祭祀类、天神祭祀类、自然祭祀类先统一说明一点,之所以称为“祭祀”而非一般通行的“崇拜”,这是因为中华文化中古人对于祖先、天地、四时等的崇敬实有非常深刻的原因与智慧的,绝非我们现代人想当然地认为是古人出于对一些现象、事物的无知而引发出对未知的恐惧、内心产生迷茫而随意的“崇拜”比如拿天神祭祀与自然祭祀来说,天与自然代表的是宇宙之间最伟大的力量与最高的理则人们通过崇敬、学习天地自然从而归到最高的形而上,获得无量的智慧《周易》前两卦就是乾坤二卦乾卦彖辞这样评价代表“天”的乾卦: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坤卦彖辞这样评价“地”:《彖》曰: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
牝马地类,行地无疆,柔顺利贞君子攸行,先迷失道,彳爰顺得常西南得朋,乃与类行;东北丧朋,乃终有庆安贞之吉,应地无疆由上面的文献记录,以及笔者的综合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我们的先祖古人崇敬天地不是随意而为,而是在清楚地了解了天地运行的无上智慧以及其崇高品德之后,从而才能够彻底地谦卑地学习皈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等历经时代的洗礼、变迁仍然对当今人们所喜用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奋发图强千古共奉的祖训,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工作与成长我国的孝文化以及后辈对祖先的诚敬、尊重,更是我泱泱中华以及古老悠久的中华文化所遗留下来的特有智慧上古的文化精英们,发挥其独有的智慧,“以祖配天”“以德配天”,将对本体的诚敬与对祖先、对人心中的道德、法律的诚敬贯通为一,使之融会贯通由此形上形下贯通为一,家、族、国、天下、本体贯通为一如《尚书?盘庚中》说:今我民用荡析离居,罔有定极尔谓朕何震动万民以迁肆上帝将复我高祖之德,乱越我家朕及笃敬,恭承民命,用永地于新邑9个,可见孝文化的出现绝非孔子自创,而在孔子之前就早已经源远流长,其来有自说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有没错的。
《大学》的三纲八条目也只是将我们的传统精炼化体系化七)、祖先祭祀类9字:?、?、祖、、?、?、?、?、祧孔子在《礼记》里讲:“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后来西方的性心理学也证明了“性”对个人、家庭、社会的巨大影响中国人对祖先的诚敬、尊重、追思、祭祀,其源头是古人对生殖的崇拜这一点已经确定无疑这是因为,我们现代人通过从大量的古献资料,以及经过艰辛考古挖掘出的金文甲骨文等多处证据,可以看出“且”是古人用来对男性生殖器的象形但是上古文化精英的智慧不单单在于此,而是在于将这种深植于人类内心深处的并且深深影响到每一个人的内心情感的很容易令人违反道德的“欲”的力量进行转化上古先贤将其转化为维系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与关系的血亲之爱,这种血亲之爱也是人们组件家庭的重要基石,并且又得以将这种由人、家庭的血亲之爱进行积极的扩大,扩大到天下国家的大层面上去,以及形上天《论语?学而》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这种转向在顺从人情世故的情况下,能够最大程度地保证了人与人之间的伦理稳定,进而确保家族的稳定、社会的稳定,由小及大,由浅及深的影响着不断繁衍的人类在这里,我们终于获悉到从古延续至今的祖先祭祀,看似平淡无奇,但是其背后却有这样的深意,引人深省。
八)、天神祭祀类7字:?、?、、?、?、?、禅天神祭祀类的字所体现的许多行为是为现代人所不能理解的如:?,?燎以祭天神周?注曰灌以?鬯始?尸求神?周人先求也现代人在经济化快速发展的情况之中早已经习惯了自己所谓的科学思维,虽然财富、物质丰富不少,但是内心深处却难不有空虚之恨,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