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验二、磺胺药的药代动力学参数测算 experiment 2.pdf
3页实验二、磺胺药的药代动力学参数测算 Experiment 2. Determination of the pharmacokinetic parameters for sulfonamides 实验二、磺胺药的药代动力学参数测算 Experiment 2. Determination of the pharmacokinetic parameters for sulfonamides 【相关理论】 【相关理论】 1.药代动力学:研究药物在体内转运和转化的动力学规律通过观察用药后血药浓度 的变化(时量曲线) ,研究药物从血浆中消除的速率,并以房室模型描述其规律,指导临床 用药、调整用药剂量和给药间隔时间 2.房室模型:用于描述药物在体内的转运、转化速率的规律(如图所示) 一室模型:药物的分布、代谢、排泄(消除)过程,三者的速率均衡,使血药浓度的衰 减速率始终一致,其时量曲线表现为一条直线(对数浓度)一室模型的表达公式为: Ct=C0 • e -kt 其中,Ct为时间(t)后的血药浓度;C0为开始时的血药浓度;k 为消除速率常数 二室模型:药物的分布、代谢、排泄三个过程的速率不同时,其血药浓度的时量曲线不 再呈直线。
或由于某些器官(血运丰富,转运平衡快)的速率快,而另一些器官(血运不丰 富,分布、代谢、排泄均较慢)的速率慢,从而使血药浓度的时量曲线不再呈直线表达公 式如下: Ct = Ae -αt + Be-βt 其中,Ct:时间 t 后的血药浓度;A:分布开始时的血药浓度;α:分布速率常数;B: 消除开始时的血药浓度;β:消除速率常数 3.药物消除动力学 (1)一级消除动力学:又称定比消除,即血浆中的药物浓度每隔一定时间降到原药物 浓度的一定比例,药物消除速率与血药浓度成正比 特点: A.机体消除药物的能力未达到饱和; B.血浆 t1/2为一恒定值,单次给药时,经过 5 个 t1/2,药物自血浆消除达 96%以上; C.多次给药,间隔时间为一个 t1/2,每次给药量恒定,则 5 个 t1/2后可达到稳态浓度; D.血药浓度为常量单位时,消除曲线为曲线,对数浓度时为直线 表达式: Ct=C0•e -kt,其中 C t为时间(t)后的血药浓度,C0为开始时的血药浓度,k 为消除速率 常数上式两侧取对数后,为 logCt = -k/2.303•t + logC0 血浆 t1/2:t1/2 = 0.693/k,k 为消除速率常数。
一级消除动力学时量曲线为: logC – t(一室) logC – t(二室) C – t logC - t (2)零级消除动力学:定量消除,药物浓度每隔一定时间降低恒定量药物消除速率 与血药浓度无关 特点: A.一定时间内药物恒量消除,消除速率与血药浓度无关; B.药物剂量过大,超过机体代谢消除能力,即消除能力达到饱和; C.时量曲线在常量浓度单位时为直线;对数浓度时为曲线; D.血浆 t1/2不恒定,与血药浓度有关; E.血药浓度降低到一定程度时,可转为一级动力学消除 表达式:Ct = C0 - Vmaxt; 血浆 t1/2计算公式:t1/2 = 0.5C0/Vmax 零级消除动力学的时量曲线为: 4.药代动力学参数的测定方法: (1)制备时量曲线: A.单次静脉注射; B.于不同时间点取动脉血测定血药浓度; C.绘制时量曲线 (2)建立房室模型,写出数学表达式:微机进行曲线拟合,得到表达式的各因数 磺胺类药物能与某些试剂发生反应生成有色物质, 通过比色可以对其血浓度进行定量检 测酸性环境下,磺胺类药物苯环上的氨基(-NH2)离子化生成铵类(-NH3 +)化合物,与亚 硝酸钠发生重氮化反应,生成重氮盐(-N=N +-) 。
这种化合物在 525nm 波长下比色,其光密 度与磺胺类药物的浓度呈正比 【实验目的】 【实验目的】 了解磺胺类药物在动物体内随时间变化的代谢规律,掌握药代动力学参数的计算方法 【实验对象】 【实验对象】 家兔(3kg) 【仪器和药品】 【仪器和药品】 分光光度计,75g/L(7.5%)三氯醋酸,5g/L(0.5%)亚硝酸钠,5g/L(0.5%)麝香草 酚,0.5g/L(0.05%)磺胺嘧啶等 【实验方法】【实验方法】 C – t logC - t 1. 麻醉,分离颈动脉耳缘静脉注射肝素抗凝后,颈动脉插管,取动脉血备用 2. 取血:先取空白动脉血然后给家兔耳缘静脉注射磺胺嘧啶(SD,0.3g/kg) ,分别 于注射后 0、3、5、15、30、45、60、90min 时取动脉血 3. 测定血药浓度:严格按照下表中的顺序加药: 试管编号 给药前 给药后(时间:分) 对照管 标准管0351530 45 6090 7.5%三氯醋酸(ml) 2.8 2.82.82.82.82.82.8 2.8 2.82.8 血样(ml) 0.1 0.10.10.10.10.10.1 0.1 0.10.1 立即混匀 蒸馏水(ml) 0.1 标准液 0.10.10.10.10.10.1 0.1 0.10.1 充分摇匀,2000 转/分,离心 5 分钟;取上清液 1.5ml,移至另一相应的试管中; 0.5%亚硝酸钠 (ml) 0.5 0.50.50.50.50.50.5 0.5 0.50.5 混匀 0.5%麝香草酚(ml) 1 111111 1 11 混匀 525nm 波长下测量光密度 根据标准管的药物浓度及其光密度值,可计算出样品管内的药物浓度。
公式如下: OD 样/OD 标 = C 样/C 标 将所测得的血药浓度值与时间通过计算机进行曲线拟合, 得到药时曲线, 表达公式如下: Ct = Ae -αt + Be-βt 其中, Ct:时间 t 后的血药浓度 A:分布开始时的血药浓度; α:分布速率常数; B:消除开始时的血药浓度; β:消除速率常数 在半对数坐标纸上以时间(t)为横坐标,实测的光密度值换算而得的血药浓度的对数 为纵坐标,绘制时量曲线图 【注意事项】 【注意事项】 1. 加取血样的吸量管为同一只, 因此应先取空白血样, 分别加到对照管和标准管中后, 再从注射后 90min 时的血样开始取起,然后是注射后 60、45、30、15、5、3、0min 的血样 1. 每只试管内,先加三氯醋酸,再加入血样,加完血样后立即振荡,否则会很快发生 凝固,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2. 显色剂的顺序一定不能错:亚硝酸钠→麝香草酚 3. SD 的血药浓度单位为μg/ml 【思考题】 【思考题】 1.二室模型的药物,其体内过程有哪些特点? 2.药物消除动力学分为哪两类,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3.简述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的测定方法 (娄建石 张才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