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黔西县大事记.doc

12页
  • 卖家[上传人]:cn****1
  • 文档编号:527312567
  • 上传时间:2024-02-23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43.50KB
  • / 12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黔西县大事记秦赢政二十七年(前220) 今黔西县纳入秦置的夜郎县汉元光五年(前130) 今县地属犍为郡的鄨县元鼎六年(前111) 鄨县改属牂牁郡汉代,境内已有砖瓦、土陶生产今出土有汉砖、陶器等物晋永嘉五年(311) 鄨县改属平夷郡咸安元年(371) 平夷郡改名“平蛮郡”,鄨县属之南北朝齐建元元年(479)鄨县名消失,出现“榖邑”县道光《大定府志》认为:“榖邑”乃鄨之改或鄨之伪502年左右) 昆明夷闽支20世勿阿纳割据鄨(榖邑)等地方,县名消逝唐贞观中期 今县地之东南部置琰川县,隶琰州永徽(665)后撤销武后万岁通天二年 今县地置龚州(羁糜州)隶黔中道,由黔州都督府代管兼领宋皇祐至嘉祐年(1049-1056) 昆明夷闽支53世则额自号鬼主,出现“罗氏鬼国”,龚州消逝元至元十七至十九年(1280-1282)元平亦溪不薛地(水西)后,在今境东南部鸭池河左岸置鸭水县,十九年废,地入亦溪不薛路二十年(1283) 亦溪不薛路改为总管府忽必烈令皇孙铁木儿不花驻营水西,在今县南、西和中部置亦溪不薛牧厂饲养良马,为全国14大牧场之一大德六至七年(1302-1303)奢节(女)起兵反元,在境内战斗数十次,并败被斩。

      元廷废亦溪不薛宣慰司和总管府,地入顺元路宣慰司,分置高桥青塘鸭水等处长官所、朵泥等处长官所明洪武五年(1372) 顺元路宣慰使霭翠等进朝,贡马及方物,明廷改顺元为贵州宣抚司(今县地属之),霭翠继宣抚使职十五年(1382) 安陆侯吴复率军筑“水西城”(今县城)十六年(1383) 霭翠妻奢香开“龙场九驿”(今修文至毕节)在谷里、水西(城关)、西溪(凹水)置驿站十七年(1384) 明廷在水西换马和市马三次,共2200匹,以后不断市马地方常以“水西马”进贡,洪武年间,贡马35次,其中有数据记载的7次,235匹二十年(1387) 建成朵泥桥,该桥用石拱,分三孔,全长20米正德三年(1508) 境内夷苗人民复修象祠于灵博山(今牛场乡九龙山),请贵州宣慰使安贵荣作记,安转请王守仁作《象祠记》五年(1510) 安贵荣等铸铁钟一口置于城东郊观音阁内,口径6日,高5尺余(现列县保文物,名《正德残钟》)隆庆四年(1570) 水西土司安氏因奸杀内乱,安国亨、安智、奢效忠率兵战于朵泥桥一带,致驿道受阻,民生凋敝万历二十年(1592) 水西土目安邦,修成大渡河石桥(在凹水),沟通黔、大通道桥为五拱,长20丈,距水4丈,费白金1150两。

      桥西立有彝、汉文碑各一块天启二年(1622)二月 贵州宣慰司同知安邦彦等起水西兵反明,以应永宁宣抚使奢崇明四年(1624) 右 都御使王三善代理贵州巡抚领兵平安邦彦之乱从大方回师东还只内庄(今白泥乡)铧口山处,遭安军伏击,三善饥总兵官等阵亡事后,明廷追赠王为兵部尚书,于内庄建忠烈祠清咸丰时,大定府和黔西州官,在州城西门为三善立神道碑(现列为县保文物)天启年间(1620-1627)道教传入黔西地方崇祯三年(1630) 安邦彦兵败伏诛后,明廷以安氏的水西地置水西宣慰司,设治水西城八至十年(1635-1637)水西宣慰使安位死,无子继袭土目化沙等献地争袭,贵州总督改各则溪为州后因化沙等叛,讨平后复水西宣慰司的建置崇祯末年 在滥泥沟(今大关镇)设关税委,在鸭池河设卡征商税明代 “月溪”和尚在水西城东郊(穿心寨附近)建永洪寺,佛教传入黔西地方清顺治初年 滥泥沟(今大关镇)、蛇场(今金碧镇)、谷里、打鼓新场(今金沙城关镇)先后开场十五年(1658) 设社学(苗学)于蛇场康熙初年王举在“以作贵”(今杨柳乡)地方采矿炼铁此后,人们改这里名“铁厂”、“大炉湾”三年(1664) 水西宣慰使安坤反,朝廷令吴三桂统兵进剿,双方激战于六冲河、鸭池河、六广河、渭河等地。

      历时年余,“人民死损甚多”,安坤兵败受诛五年二月一日(1666.3.6) 清廷诏以则窝、以著、雄所三则溪置黔西府,隶平大黔威道首任知府王命来,总兵李如碧;下划8里、48甲、105寨改土归流,结束昆明夷闽支卢鹿部在水西地区1100多年的世袭统治是年 王命来、李如碧重修黔西城,创建府署、总兵署及开元寺、大成殿等,开设府学十二年(1673) 吴三桂叛清,吴军占领黔西等地十六年(1677) 安坤妻禄氏、子胜祖起兵助清抗吴历战数年始平十八年(1679) 实行奖励农耕措施招民开垦无主荒田,垦者为己业,发给印照,三年起科,改劳役地租为实物地租等短期内,荒芜田地恢复,转向新垦二十二年十一月十九日(1684.1.5) 黔西府改为州,隶大定府政、军学等机构相应更设是年 废谷里、水西、西溪驿站,设在城、打鼓窄、空桐树、四方井、滥泥沟、鸭池河、那坝、新铺、松树沟、西溪10铺二十五年(1686) 知州何缙、副将谢炎复修州城是年 何缙首创《黔西州志》稿,末刻印△清廷诏准蠲免黔西当年所欠和次年应征地方丁各项钱粮,“以厚民生”二十六年(1687) 大定降为州,黔西州改隶威宁府知州黄秉中修建渭河桥四十三年(1702) 州署奉谕赐老:80岁以上老人绢1匹、棉1斤、米1石、肉10斤,90岁以上加倍,百岁者给建坊银。

      此后常有赐老雍正四年(1726) 知州陈德荣主持修州城东西二门,建石额二,东曰旭升、西曰宝成并捐修“观文塔”于城东郊七年(1729) 大定升府,黔西州还隶大定八年(1730) 知州鲍尚忠再修《黔西州志》,亦未刻印乾隆元年(1735) 上拨四川叙永厅岩上、岩下地入黔西州,人丁1441,编为平定里是年 川剧艺人在州城川主庙戏台演唱四川高腔、昆腔等戏此后,学者、演唱者渐多,流传至今乾隆初期 随着经济和商品发展,集市贸易场地增加,全州先后开场18个,加上原开场的滥泥沟等,共22个场七年(1742) 知州冯光宿增修黔西城西门城楼九年(1744) 知州冯光宿在前两志稿基础上,纂修《黔西州志》,刻印问世十一年(1746) 设立运盐队,由仁怀运川盐入州境,在滥泥沟集散,在转运平运、安顺等地,随之,滥泥沟盐号和商业兴起十七年(1752)开展采铜熬硝,产品供军用二十四年(1759) 知州赵廷南将州城土垣改为石墙,分五门;城内修东、西、南、北、中五路下水道,排污水去东南郊田坝三十二年(1767) 州人赵文光、高文亮等创立《印山诗社》四十五年(1780) 兵部尚书、州人李世杰捐资兴建“文峰书院”于州城东郊五十八年(1793) 知州许学范兴建“狮山书院”于州城西正街。

      五十九年(1794)正月 原兵部尚书李世杰卒于黔西宅中,乾隆帝赐“恭勤”和祭、葬、建碑银及御祭文墓葬于扯泥坝,世杰是乾隆五十五岁七月以原品致仕还乡的乾隆年间 州城设“养济院”收养残废和孤老此后,还设“育婴堂”、“栖流所”收养孤儿和乞食者△ 谷里甑达地方烧砂锅业兴起,沿续至今,产品畅销县内外嘉庆六年(1801) 改州协为营,裁副将等设游击、中军守备、把总、外委八年(1803) 知州刘永安等纂修《黔西州志》,刻印问世嘉庆年间 民间兴办积谷,建仓储粮,每年春夏季借贷给缺粮户,秋后加10-15%归还,这一制度延续到民国末年道光六年(1826) 州人史胜书、张踞等创立“桐荫诗社”十一年(1831)知州吴嵩梁(兰雪)兴建“阳明书院”于州城东郊,建“玉屏书院”于打鼓新场十五年(1835) 知州鲁寿崧等修《黔西州志》,刻印问世二十年(1840)前后 农村引种鸦片,不断扩展;吸食鸦片者日增道光年间 经营川盐的梅姓富商主持修鸭池河石桥,费时数年未成,遗大石蹬数百于岸边,人称“神先打石”咸丰三年(1853) 滥泥沟关税委改名厘金局,对行商征收“行厘”四年(1854) 州人王三鲊疤、谭禄六领导“缘军”(农民军)起义,配合杨隆喜的黔北农民起义军,占据乡间,围攻州城48日。

      四至五年(1854-1855) 黔西城乡兴办民团28个,用以对付农民起义军五年(1855) 法国籍孟神甫来黔西传天主教六年(1856) 知州赵崇庆支持由城西筑池,开沟引河水入池,修“月城”以护备困城时军民饮用八年(1858) 桂箐团总徐襄臣主持建滥泥沟石城,费时三年而成是年 白号军攻破州城,后转移到黄泥屯休整锻炼同治元年(1862) 太平天国付忠信、曾广依、李福犹部,配合本地农民军团围攻州城三年(1864)十月十五日 农民军袭破和占据州城,处决知州夏成业等;同清兵、民团展开半年的攻守战后退出五年(1866)元月一日 农民军再破州城,知州罗澄鉴等受诛,游击黄加富、守备张发甲外逃六年(1867)二月 州境内的农民起义军被官兵、民团围剿,持续十余年农民起义被镇压下去十年(1871) 匠人石文昌等在蛇场的沙戛坡试制“砂芯”(火口)成功产品畅销各地、工艺流传至今光绪三年(1877) 知州扎拉芬改修北门至小东门一段城墙,向内收缩百余丈九年(1883) 知州白建均新修州城东西二门,于南门筑河堰,开沟引河水南进东出,“便民汲饮”十年(1884) 白建均等修纂成《黔西州续志》刻印问世十一年(1885) 州人张益哉等创立“文音社”,弹唱贵州琴书。

      二十年(1894) 百姓仇洋而砍毁电线杆(光绪十三年架设,由毕节经黔西至贵阳),州署处决毁杆者2人,激起数千人哄堂,经统兵梁正春调解始平二十四年至二十八年(1898-1902) 州军事机构变动,初改设“巡防营”,次改“团防队”,再改“警备营”三十年(1904) 设州烟酒局,主办烟酒税课三十一年(1905) 州电报局设立三十三年(1907)贵州官点局在黔西设巡房,有机器、电瓶、杆线设备是年 州城开办蚕桑学堂△ 黔西佛教会成立三十二年(1906) 调整插花地,大定之高家岩脚、谢家槽、月亮箐等地拨入黔西州是年 开办州师范学堂,次年,改名师范传习所三十三年(1907)九月 设立黔西邮政代办所(民国元年改为邮电局,列二等乙局;在滥泥沟、狗场摄邮政代办所)三十四年(1908) 贵州自治学社黔西分社、新场第二分社成立宣统三年(1911)十月 贵州光复后,自治学社黔西分社和哥老会,组织发动武装起义,赶跑清政府的黔西知州十一月下旬 设黔西军政分府民国1913年置黔西县县下行政区划为区、乡镇、保、甲1941年6月前,全县分9个区,有4887平方公里面积,7月,上划北部4个区2400.53平方公里面积入新置的黔西县。

      余下境域划为24乡、4镇,共218保2667甲;后又撤并23乡、3镇,直至解放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11月2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黔西12月3日,中国共产党黔西县委员会和黔西县人民政府正式宣布成立是月,全县划5个区1950年划10个区、231个村,1953年划12个区、131个乡镇1958年9月,各乡镇并改为81个人民公社是年12月下旬, 将各区并为5个大公社;1959年2月下旬,以区建公社,乡镇改称管理区1961年,上级划大方县的青冈公社入黔西县,次年恢复各区,管理区改为公社,全县为11个区,1个区级镇,90个公社,754个生产大队、3874个生产队1984年夏,改革政社合一体制,恢复各乡、镇、村组建置1991年建并撤后,全县分为19乡、9镇、741个行政村,33个居委会2000年,黔西县辖9个镇、19个乡2001年机构改革把741个行政村调整为382个行政村 2003年,黔西县辖9个镇、19个乡(其中15个民族乡),382个村委会33个。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