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制教育进入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docx
17页法制教育进入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编写教案要从实际、实用、实效出发,不同学科、不同课型、不同内容应各有特色,不强求一律今天在这里整理了一些法制教育进入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法制教育进入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正方体,掌握正方体的特征 2.理解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联系与区别 3.发展空间观念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观察实物和动手操作等活动,掌握正方体的特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合作探究的乐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正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教学准备正方体纸盒、长方体和正方体对比教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回忆长方体的特征,请学生用语言进行描述 2.操作:同桌交流,分别说出长方体的棱有几条?可以分别分成几组?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叫做什么?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一种特殊的立体图形 二、新课讲授 1.探索正方体的特征。
学生拿出准备好的正方体纸盒,观察并思考 师:这些都叫什么立体图形? 生:都是正方体 师:要探究正方体具有什么特征,我们应该从哪方面去思考? 生:从面、棱、顶点这三个方面 2.合作学习 学生根据手中的正方体学具,小组合作探究 3.集体交流 (1)组:正方体有6个面,6个面大小都相等,6个面都是正方形 (2)组:正方体有12条棱,正方体的12条棱的长度相等 (3)组:正方体有8个顶点 请学生到讲台前,手指正方体模型,按“面、棱、顶点”的特征有序地数一数,摸一摸,其他同学观察思考 师:怎样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正方体? 4.教学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联系与区别: 老师出示一个正方体教具请学生讨论:它是不是一个长方体? 学生充分讨论,集体交换意见 学生甲组:这个物体的六个面都是正方形,它不是长方体 学生乙组:长方体6个面是对面的面积相等,而这个物体是6个面的面积相等,所以我们也认为它不是长方体 学生丙组:我们组有不同意见,因为我们认为它的6个面虽然都是正方形,但是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它的12条棱也包括每组4条棱长度相等;6个面面积相等,也包括了相对的面面积相等这些条件,所以我们认为它是长方体。
师:我们把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叫做正方体或者叫立方体 三、课堂作业 1.教材第20页的“做一做” 2.教材第21~22练习五的第4、5、8、9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大家有什么收获?(学生畅所欲言谈收获,教师将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 法制教育进入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一直以为数学课因其学科本身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所以必须上得一板一眼,但听了刘--老师执教的这节《有余数的除法复习》一课,使我对如何上数学课有了新的认识: 首先,数学课的算理必须给学生讲清楚,让学生有明确的认识 刘老师处理小青蛙跳水30÷7一题时,问学生什么是被除数,刘老师说被除数就是被分的数,一部分分走就是除数,一部分留下就是余数如果一次分走就用减法,一次一次分走同样多的就用除法那么30÷7分走4个7,分了4次他用这种方式不但算理讲得透彻明白,同时学生学得也很轻松 另外,刘老师的课形式新颖、趣味性强,使人耳目一新,不仅会牢牢的吸引住学生,就连听课老师也被他牢牢的吸引了 新颖不仅体现在习题的形式上,比如小青蛙跳水,学生说完答案后喊123青蛙就跳开。
真有趣!小猴子挑桃子,最简单的习题形式,被刘老师赋予的“有余猴”“没余猴”两个名词给趣味化,生动化了另外,在数学课上用区别同音词的方式,“鱼数”、“愚数”,“愉数”,并列举了余字的其他组词的方式来让学生充分体会“余数”一词中的“余”字的含义不但闻所未闻,而且我相信经过刘老师的讲解孩子们会彻底明白什么是“余数”了并且会一生不忘 新颖还体现在习题的内容设计的艺术性上刘老师这节复习课的习题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题目难易呈递增性并且到开放性不仅如此,在解题的过程中,除时时渗透算理外,还教给学生多角度看问题,做题什么数逆向思维等例如:41÷()=()…6学生给出了两个答案,7和5,5和7刘老师徐徐善诱地引导学生不仅充分明白了余数和除数的关系,并且让学生明白应该学会多角度看问题还有小猴子挑桃子一组题,各个都有深意有广度,有开放性,而且题题目标明确填几有余数,填几没余数教师把学生的思维充分激活了题目新颖,形式灵活,趣味性强 还有,我想说,刘老师真会“玩” 你瞧,不管是找不同,或是抢答题,还是一个个小游戏,亦或是在习题中给孩子讲解算理,细细想来,都是刘老师带着学生在“玩”中进行的,你看一“老”带着一帮“少”玩得多开心:小青蛙会跳,小猴子被命名为“有余猴”“没余猴”。
就连“余数”这个名词,还被放在那么多词语“亲戚”中叫学生分辨,多好玩,孩子多爱玩啊,真好! 可见,复习课并不单单做几道习题这么简单,习题背后你要给孩子归纳哪些算理,必须教师自己有明确的认知,而且习题是为让学生明白算理服务的再者把课上得生动有趣,也是吸引学生的关键除此,从刘老师的课中我还深切的体会到了教师一定要多花心思去分析教材,钻研教法把题设计的新颖,趣味性强,时效性强什么样的课是好课?我认为学生喜欢上的,能牢牢的吸引住学生,让学生在趣味的环境中轻松地学到知识的课就是好课一节好课不一定上得花里胡哨,热热闹闹,各种信息化手段非得都用上,它需要的是教师沉下心来,好好的钻研教材,研究教法,精心设计题型,多一些预设才会有新的生成,这也是我所欠缺的,以后我会朝这方面多努力,力争使自己做到发现了问题,及时解决问题 刘老师这样的课,我喜欢我想,学生更喜欢向刘德武老师学习 法制教育进入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学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组成比例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观察、讨论、试算,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应用比例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地组成比例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件东西,放在口袋里呢,这东西大家平时都玩过,还挺熟悉的,四四方方的,猜猜看是什么?(学生猜) 2、还是让老师给你点提示吧! 课件逐句出示:买来方方一小盒,用时却有几十张,红黑兄弟各一半,还有一对“双胞胎” 3、现在知道是什么了吧!课件出示:扑 克牌 (设计说明:通过一则小小的谜语导入新课,与之后的新授的比赛巧妙衔接,以扑 克牌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探究新知 (一)我们今天这堂课研究的数学问题就跟扑 克牌有关你们都知道扑 克牌有四种花色,而每一种花色都有13张课件出示)A,2,3,4,5,6,7,8,9,10,J,Q,K 1、同学们你们都学过比例,请同学们用最快的速度从这13个数字中选择你所需要的数字来写出一个比例 2、学生汇报写出的比例并说明理由 3、们都是选择4个数字来组成比例那你们想知道组成比例的4个数叫什么名字呢?(想)那就请同学们自己预习课本43页最后两段(师出示课件预习提纲)。
板书: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4、就学生汇报的比例,找出内项与外项 (设计说明:通过一个写比例的小活动,一是复习了比例的意义,二是教学了内项与外项) (二)在刚才同学们写比例的过程中,老师发现同学们的脑子转得可真快,王老师想跟你们比一比,比谁能更快地按要求写出比例怎样?敢接受老师的挑战吗?(生:敢) 1、那我们就开始吧,请同学们先看“冠军攻略”(比赛规则) 课件出示: 冠军攻略 参赛者:王老师,全班同学 规则:迅速判断由电脑随机抽取出来的4张牌面上的数学能否组成比例,如果能,请写下来至少写两个)(完成的可先举手示意) 2、第一轮:6、8、9、12 (老师比学生提前写完,并由学生验证,得出老师胜) 第二轮:3、5、4、8 (老师比学生提前判断出不能组成比例,并由学生验证,老师胜)第三轮:4、8、6、3 (老师比学生提前写完比例,并由学生验证,老师胜) (设计说明:由扑 克牌引出三轮比赛,设计都由老师胜出,学生由此产生疑问,为什么老师能这么厉害,这么快地写出8个比例,借此激发学生探究。
) 3、同学们一定很好奇,老师为什么能这么快地判断出这4个数能否组成比例,并能很快地写出比例,其中有什么奥秘?其实老师是有冠军秘籍的,而秘密就藏在这些比例中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所写的比例的内项与外项,小组交流讨论,看看有什么发现? 4、学生汇报,验证,课件出示“比例的基本性质以及字母公式” 5、师讲解如何很快的判断4个数能否组成比例 (设计说明:给学生提供大量的事例,要求他们多方面验证,从个别推广到一般,让学生学会科学地、实事求是地研究问题) 看样子,同学们对新知掌握的不错,愿意接受挑战吗? (三)练习运用 1、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6∶3和8∶50 2∶2.5和4∶50 2、如果把2.4:1.6=60:40,改写成分数的形式,你会写吗?等号两边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所得的积有什么关系? 指出:2.4与40的乘积等于1.6与60的乘积 三、课堂巩固,练习提升 1、用你喜欢的方法来判断哪组中的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1)14:21和6:9 (2)3/4:1/10和15/2:1 (3)9:12和12:15 (4)1.4:2和7:10 2、把图A按比例放大得到图B,按比例缩小得到图C。
根据图中的数据组成比例课本46页第3题) 3、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8:2=24:( ) ( )/15=4/5 1.5:3=( ):3.4 48:( )=3.6:9 四、实践活动题 8:A=B:1.5,那么A和B可能是( )和( ) 如果A是小数,那么A可能是( ),B可能是( ) 如果A-B=1,那么A可能是( ),B可能是( ) 如果A+B=7,那么A可能是( ),B可能是( ) (设计说明:习题的安排旨在对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进行进一步的巩固和应用,最后一道开放题答案不,意在进一步让学生体验和感悟数学的“变”与“不变”的美妙与统一) 五、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法制教育进入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