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克思主义哲学考研资料3.doc
4页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实践论)认识的结构(构成)认识的基础认识的实质认识的过程认识的结果一、认识的结构:认识(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的辩证统一(一)认识的主体1、定义:主体指从事实践活动的人2、形式:A个人主体、B集团主体、C社会主体、D人类主体(二)认识的客体1、定义:指进入实践活动领域和主体发生关系的客观事物2、形式:A自然形式客体(自然界) 、B社会形式的客体(人类社会) 、C精神形式的客体(精神产品)(三)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1、是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2、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过程A、人的反映离不开创造,反映的过程是在创造的过程中实现的B、创造也离不开反映,是受反映对象的客观本性所制约3、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A、主体对客体有能动作用;B、客体对主体有制约作用;认识的基础:社会实践实践的定义:指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实践的特征:1、客观现实性(客观物质性)2、主观能动性(自觉能动性)3、社会历史性实践的形式(选择)生产实践(这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在阶级社会当中,关系表现为阶级斗争。
科学实验实践的作用:在认识过程中起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基本来源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就是“源”与“流”的关系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正确与否的标准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归宿) 结论:因而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即实践第一的观点 (辨析题:八个字)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实践决定理论表现:八个字(来、动、标、目)离开实践的理论不是科学的理论,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导向作用:正确的理论对实践起积极的促进作用因则导致成功,如:先进文化;错误的理论对实践起阻碍的作用因而导致失败)传统理论的表现:知行统一观认识的实质:认识的主体对客体在实践的基础上能动的反映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1、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唯物主义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理论前提出发,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因而所有的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上却是反映论,都坚持由物——感觉——思想的认识路线(列宁)由物——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教材)2、唯心主义的先验论,从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理论前提出发,认为:认识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因为唯心主义都是先验论,都坚持由思想——感觉——物质辩证唯物主义的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所有的唯物主义都是可知论,但是辩证唯物主义是最彻底的科学的可知论,它用实践的观点驳斥了不可知论的2错误理论。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对立;共同点:A:所有唯物主义都是一元论,都认为这世界统一于物质,但是辩证唯物主义观是彻底的科学的一元论;B:都是可知论;C:在自然观上都是唯物的;D:二者都是反映论不同点:对立点1)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革命的反映论;能动反映论观点:A、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B、把辩证唯物法贯彻于反映论2)旧唯物主义:虽然坚持了反映论的根本原则,是消极、被动直接的反映论认识的过程(二次飞越)列宁:由生动的直观到抽象思维,由抽象思维到实践毛泽东:实践——认识——实践物质——精神——物质感性认识——理论认识——实践(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第一次飞越 第二次飞越(一)第一次飞跃(感性认识——理性认识)这是能动过程的第一次飞越,实践——认识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定义(1)感性认识定义:是认识的初级阶级(低级阶段)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情器官而产生特点:直接形象,反映内容是事物的现象不是本质;形式:A、感觉,B、知觉(错觉:是主观的被扭曲的) ,C、表象(通过记忆知觉的再现)(2)理性认识(选择)定义: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感性认识的抽象与概括特点:间接性,抽象概括性,反映的内容是事物的本质及规律理性认识的形式:概念、判断、推理2、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1)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唯物论。
2)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辩证法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渗透,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割裂二者的关系,形而上学的思想,二者错误表现:唯理论:实践中表现为教条主义_本本主义;经验论:夸大"感"否认"理",实践中表现为经验主义的错误;3、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条件要有丰富可靠的感性材料;要经过科学的抽象,也叫科学的思维方法,反映与信息的选择,重构 “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4、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的作用(1)理性因素:认识过程起主导作用的是理性因素2)非理性因素:有情感、意志、欲望、想象、灵感等,对理性的因素起控制和调节的作用;(3)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非理性因素作用于理性因素,同时又受理性因素的决定和制约二)第二次飞跃(理性认识——实践认识)(第二次能动的飞跃)1、第二次飞跃的意义认识的目的就在于指导实践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修正、充实和发展2、第二次飞跃的条件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要把关于客观事物本质及规律的认识同主体自身的需要和利益结合起来,形成正确合理的实践观念要把理论的正确性与现实的可行性结合起来,寻求胜实现理想客体的具体途径。
理论必须被群众掌握,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三)这是认识过程的不断反复性和无限发展1、认识过程的反复性3指由于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又由于人的实践与认识是具体的历史的,总是要受到诸多条件限制(①要受到客观事物及其发展程度的限制;②要受到社会历史条件和科学水平的限制——即客观条件的限制;③受到立场观点、知识水平的限制——即主观条件的限制;)所以要对认识过程的反复性2、认识过程的无限性指由于客观世界是不断发展的,人的认识运动也要随之不断发展,永无止境,因而认识的总规律(过程、道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致无穷3、坚持理论和实践(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具体的统一指:我们的主观认识(理论)和认识的对象的具体情况相一致;历史的统一指:我们的主观认识要和不断变化的客观实践相一致;具体的过程向前推移(实践发展)主观认识(理论)也要向前推移,使主客观、理论和实践在每一历史阶段上都要达到统一背离了这一点,是犯“左(认识超越实践) 、右(实践超越认识) ”倾错误,认识论根源例:对社会主义的再认识(反复性无限性——认识论的问题)认识的结果:掌握和运用真理客观真理(真理问题的唯物论)真理的定义: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即正确反映。
真理的客观性:A、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B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批判主观唯心主义的真理观实用主义的真理观:“有用即真理” ,错误在于:A:把真理的有用性和客观性混为一谈,以有用性代替了客观性;B:抹杀了真理和谬误的原则界限;C:有用就是真理和人造真理是联系在一起,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标准(实践标准)多元论的真理观:“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正确观点:真理是一元的,即在同样时间、地点条件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真理性认识只能是一个,不能是多个“进化论是真理,神创论不是真理,日心说是真理,地心说不是真理” ,所以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不因阶级而异;4、真理及谬误(真理及错误)①相互区别:真理的定义,正确认识(主观与客观相否) ,错误是对客观事物及规律歪曲的认识;②相互依赖:真理相对错误而言称其为真理,错误相对真理而言称其为错误;即: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人类史上不可避免的一对矛盾,所以强调“批评与自我批评”③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A:真理转化为谬误:a 只有具体的真理没有抽象的真理,即凡是真理都有其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列宁“超出了一定条件和范围,哪怕是一小步,真理就转化成谬误” ;b 真理是发展的,没有永恒的真理;c 只有全面的真理没有片面的真理,例:“民主集中制” 。
B:谬误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真理:“失败是成功之母” , “毒草可以肥用” (大纲略)5、客观真理与真理的价值性(1)真理的定义:(2)①价值性是客观事物对人的需要的满足,简而言之,真理的价值性指真理的有用性和对实践指导的功能性;②两者是相互统一的,指凡是真理必有价值,凡是有价值的东西应不与真理相悖;③真理与价值是相互区别:两者的侧重点不同,表现在:A真理强调的是人的认识与客观对象的一致性;B而价值强调客观事物满足人的需要的特点(主观性)④在实践的基础上,要实现真理与价值具体历史的统一,真理的客观性是价值性的前提,而真理的价值性是客观性的具体体现;绝对真理、相对真理(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真理问题辩证法) (发展过程上看)含义:(1)绝对真理:指①就真理的客观性而言,任何真理都是人们对主观事物及规律的正确认识;即承认的真理的客观性即承认了绝对真理(无条件的)②就人类认识的本性来说,完全可以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承认了世界的可知性也就承认了绝对真理;③从真理的发展来说,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承认了认识发展的无限性也就是承认了绝对真理;(无条件)(2)相以真理:指①从广度上看,任何真理只能是以客观世界一定范围方面的正确认识,承认我们的认识有待于扩展,就是承认我们的相对真理;②从深度上看,任何真理只能是以客观事物一定程度一定层次近似正确的反映,承认我们的认识有待于深化,这是相对真理;③从进程看任何真理只是对事物一定发展阶段的正确认识,认识有待于发展。
二者的辩证关系41)相互区别:指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虽然是同一真理的二重属性,但是他们的确是人们获得真理认识的二个不同方面;2)相互联结,相互渗透(包含):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任何相对真理中都包含绝对真理的成分、颗粒;另一方面绝对之中也有相对,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3)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辩证转化(相互转化不选) ,任何真理由相对转化为绝对真理4)割裂二者的关系,犯两个错误:A:绝对主义(形而上学,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相对性) ,在实践中犯“思想僵化” “教条主义” ;B:相对主义(形而上学,夸大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以性) ,在实践中犯“唯心主义诡辩论”的错误辩证关系的意义:这一理论指导我们树立对马列的正确态度,既坚持又要发展真理的标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真理本性决定:真理的定义;(2)实践特点:普遍性特点,具有直接现实性,把主观与客观相对照实践标准的确定性(绝对性)和不确定性(相对性) (列宁)(1)确定性(绝对性):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此外再无第二个标准2)不确定性;指实践检验真理是一个过程,总是要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 (主观、客观事物本身) ,因而某一具体阶段的实践不能完全证实一切真理和驳倒一切谬误。
3)实践标准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坚持确定性是为了反对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坚持不确定反对思想僵化(注意材料题目) 列宁“这个标准也是这样的不确定以便不使人的思想变成绝对——”认识论及党的思想路线含义:认识论指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由理性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认——再实践——再认识,这就认识论(即二次飞跃+认识的总规律)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2、关系:(1)理论基础(2)具体体现(3)两者是一致的(认识论) (思想路线)3、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精髓,灵魂1)解放思想:从落后的传统观念和主观的偏见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列的某些原则本本式的,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对社会主义不科学的扭曲中解放出来,从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观念中解放出来2)实事求是:体现三个统一:体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体现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统一;体现了自由与必然的统一;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3)二者关系: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4、意义:理论上的意义:“解”是马列主义同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江的精髓;这原理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理论基础,实践上意义: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