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经深思的民主.doc
4页未经深思的民主在铁托时代,塞阿民族关系能够维持的原因有三:一、 南斯拉夫联邦政府坚持民族平衡政策;二、南斯拉夫和阿尔 巴尼亚体制的相同比较有利于南斯拉夫处理塞阿关系;三、 阿尔巴尼亚的托斯克人本位与科索沃阿族的盖格人本位之 矛盾如今这三者都不复存在:联邦已经垮了,南、阿两国 都已发生剧变,铁托与霍查的体制均已不复存在,内战与长 期制裁中的塞尔维亚如今并不比阿尔巴尼亚繁荣,而疯狂中 的科索沃更不比阿尔巴尼亚自由,同时剧变后的阿国也不再 是个托斯克人的国家米洛舍维奇废除联邦宪法条款剥夺了 科索沃自治,从而恢复并强化了被铁托废止的“兰科维奇体 制”,连省名也恢复了那时的“科斯梅特”,所不同的是兰科维 奇还受联邦制约,而米洛舍维奇不受任何人制约,而米洛舍 维奇不受任何人制约米洛舍维奇迈出了这一步,就不可能 回到1974年了尽管此后阿族人又象1974年地样提出了科 索沃升格为共和国的要求,但在1974年,他们(至少多数 人)是真心希望作为共和国生活在联邦大家庭中,而现在, 他们要求升格只是因为:做为共和国就有权退出联邦(现在 的“南联盟”),这样,米氏的行为便把科索沃的棋局逼入了死 角:科索沃要么没有任何自治,阿族人需惟塞族之命是从, 要么就会独立出去,而很难再有“自治”局面了。
于是,米洛 舍维其在国家统一和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结支配下,动用军事 手段迫使科索沃阿族就范,而使国内民族矛盾激化导致内 战这也是科索沃和黑山之所以抵制此次大选的一个主要动 因恰在此时,北约东扩浪潮汹涌而来俄罗斯为抵抗北约 东扩,将南斯拉夫视为其在欧洲的“最后的桥头堡”,因而对 米洛舍维其政权的做法持支持的态度而北约为了瓦解俄罗 斯的抵抗也必须攻克这个“最后的桥头堡”,甚至不惜动用军 事手段肢解南斯拉夫为使自己侵略南斯拉夫的行为得到一 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和借口,北约便以“保护人权”为幌子发动 了对南斯拉夫的战争和国际制裁,从而为米洛舍维其的垮 台提供了国际性的前提条件以民族主义起家并以此维持政 权的米洛舍维其的落选,证明了民族主义在南斯拉夫人民心 中已不再占主导地位但如果说民族主义在南斯拉夫已经“完 成了它的历史使命”,甚至认为它已经消亡的观点尚为时过 早三“忍看朋友成新鬼,城头变幻大王旗”政权的倾覆, 王朝的更迭,本来是极平常的事情,作为与南斯拉夫人民有 “患难之交”的中国人民,在关心南斯拉夫政局变换的同时, 本也只能发几声感叹而已但笔者在和列位一起感慨了之 后,忍不住的在心里生长岀一个问题来:南斯拉夫的大选事 件给我们中国人民带来了什么呢? “中国人自己的历史上,以 暴力推翻旧王朝、建立新政权的事例,几乎是屡见不鲜的家 常便饭。
而且绝大部分无论是异族入侵、农民起义的成功, 都有社会对原有政权不满、希望“变天”的因素在起作用但 是至今为止,却没有一个能让这个国家走出“苦难”循环的纪 录,早就应该从中总结一下教训了,否则再一次的重复,根 本没有看到希望的理由现在有一部分中国人,居然又对南 斯拉夫事件感到兴奋,期望在中国的“重演”,实在令人吃惊 和担心因为类似的事件对中国而言,早已不是“大姑娘上轿 —头一回”,可以令人产生充满新鲜和美好的憧憬反而应该 是一次次“所托非人”的痛苦经验,决不能再轻举妄动米 洛舍维其政权的垮台,虽然是多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且 具有偶然和突变的表面特征,但该事件的发生,却给我们提 供了以下几点重要的教训和启示:(一)、专制体制是意想不 到的易于崩溃南斯拉夫的大选事件,再一次向世人证明了 一个貌似强大的集权政体,是如此地易于崩溃;众多的利益 团体和追随者是如此地易于转向——几乎在一夜之间,他们 的“喉舌”以及他们的军队,纷纷转到对立面或保持“中立” 需要说明的是:不管是米洛舍维其所代表的政权还是他们的 利益团体,无疑也是集中了全南斯拉夫社会的精华,在大选 之前恐怕没有人会怀疑他们是不可缺少的,他们是立场坚定 的,因而是强大的。
可事实证明,不管是有代表近百万党员 的米洛舍维其政权,还是有代表近千万党员的前苏联政权, 基本上没有人会为他们所代表的政权的崩溃而去流血、去“动 乱”这是任何一个专制政权的不可思议之处它揭示了一个 道理:集权体制,只有在他崩溃之前才是强大的、对社会及 其社会大众可以进行有效控制的的,而当崩溃之时和之后, 会是想象不到的软弱和无能不管你号称有多少人——哪怕 几千万,到时除了骑虎难下的几个人,绝大多数会纷纷转向 或只要改变一下身份就行了,而那种体制却是无可奈何地崩 溃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