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村治理环境调研分析报告.docx
8页乡村治理环境调研分析报告乡村治理环境涵盖基础设施、生态保护、公共服务、乡风文明、治理机制等多个方面,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当前不同区域乡村因资源禀赋、经济水平、地理位置差异,治理环境呈现不同特征,部分乡村仍存在基础设施薄弱、生态保护不足、公共服务短缺等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村民生活质量与乡村可持续发展例如某西部山区乡村因道路狭窄、通信信号弱,农产品难以及时运往市场,村民就医需翻山越岭;某东部平原乡村虽基础设施完善,但因农业面源污染,土壤肥力逐年下降《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21-2025 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2021-2025 年)》等政策明确要求 “改善乡村治理环境,提升乡村发展质量”,多地结合本地实际探索适宜路径,比如平原乡村聚焦基础设施配套,通过硬化田间道路、完善灌溉系统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山区乡村侧重生态保护与产业融合,依托山林资源发展生态旅游与林下经济;旅游乡村注重服务升级与风貌管控,规范民宿经营与游客管理本次调研通过实地走访、村民访谈、资料收集等方式,覆盖东部、中部、西部不同省份的平原村、山区村、旅游村、空心村等 12 类乡村,深入分析治理环境现状、问题及成因,为后续制定针对性优化措施提供依据。
乡村基础设施调研聚焦道路、供水、供电、通信、垃圾处理等硬件设施,评估设施覆盖率、完好率与使用效果,分析基础设施对村民生活便捷度与产业发展效率的支撑作用,同时关注设施建设与维护的可持续性过去部分偏远乡村因交通闭塞、供水不稳定,村民出行需靠步行或三轮车,农产品因运输不便常滞销;现在多数乡村已通过 “村村通”“户户通” 工程实现主干道硬化、安全饮水全覆盖,但部分山区村、空心村仍存在设施老化、维护不足、功能闲置等问题某平原农业村位于县城周边,主干道已全部硬化为水泥路面,连接县城与乡镇的公路拓宽至双向两车道,道路两侧配备太阳能路灯与交通标识,村民自驾或乘坐公交可半小时内到达县城,农产品运输车辆可直接开到田间地头,极大提升运输效率;村内实现自来水入户,供水管道由乡镇水利站定期检修,每季度开展水质检测,水质达标率稳定;但村内部分田间小路仍为土路,雨天泥泞难行,大型农机无法进入,村民需靠人力搬运农资与农产品,增加农业生产负担某西部山区乡村通过 “村村通” 工程实现村委会至乡镇主干道硬化,但通组路因地形复杂(多陡坡、沟壑),仅能修建砂石路,冬季结冰后路面光滑,村民出行易滑倒,部分路段还存在山体滑坡隐患;通信信号仅覆盖主要道路与村委会周边,偏远农户家中信号较弱,拨打视频常卡顿,使用电商平台购物时难以实时查看物流信息;垃圾处理采用 “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 模式,村委会设置 4 个垃圾收集点,但因村民居住分散(最远农户距收集点 3 公里),部分老人因体力有限,仍存在将垃圾随意丢弃在房前屋后或河道边的现象。
某中部空心村因青壮年 80% 外出务工,村内常住人口不足百人,且多为老人与儿童,部分供水管道因年久失修出现漏水,路灯损坏后无人上报维修,夜晚村内漆黑一片,基础设施利用率大幅下降,部分新建的文化活动中心因缺乏人气长期闲置调研发现,基础设施投入与维护需结合乡村人口规模、产业需求与地理条件,避免盲目追求 “全覆盖” 导致资源浪费,对空心村可采取 “按需维护” 模式,优先保障必要设施功能乡村生态环境调研关注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农业面源污染、畜禽养殖污染的治理情况,评估生态保护措施落实效果,分析生态环境对村民健康、农产品质量与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同时调研村民生态保护意识与参与意愿过去部分乡村因环保意识薄弱、治理设施缺乏,存在垃圾堆积成山、污水直排河道问题,导致水体发黑发臭、土壤重金属超标;现在多数乡村已开展人居环境整治,但治理效果受村民意识、资金投入与技术水平影响较大,部分措施存在 “一阵风” 现象某南方水乡村庄依托河道资源发展水产养殖,过去因养殖废水直排,河道水质恶化,鱼虾数量减少;近年来通过清淤疏浚清除河道底部淤泥,在河道两岸种植芦苇、菖蒲等水生植物构建生态缓冲带,拦截农田流失的化肥与农药;村民生活污水通过小型一体化污水处理站处理,处理后的尾水水质达到农田灌溉标准,用于稻田灌溉;生活垃圾实行 “户分类、村收集”,厨余垃圾由专人收集后在村内堆肥场腐熟,制成有机肥用于蔬菜种植;但调研发现,仍有部分老年农户习惯传统种植方式,过量使用化肥追求高产,导致农田面源污染未彻底解决,村委会虽多次组织技术培训,但效果有限。
某北部山区乡村依托森林资源发展生态旅游,村内禁止乱砍滥伐与陡坡开垦,在村庄周边种植油松、侧柏等水土保持林,每年组织村民开展植树造林活动;畜禽养殖实行 “种养结合” 模式,规模养殖户需建设沼气池与沉淀池,养殖粪便经沼气池发酵产生的沼气用于农户做饭,沼液与沼渣作为有机肥还田,减少化肥使用;但随着旅游开发,每年接待游客超万人次,部分游客存在乱扔垃圾现象,尤其在非景区区域,垃圾清理不及时,增加村内生态保护压力,村委会不得不雇佣专人每天沿旅游路线清理垃圾,增加治理成本某华北平原乡村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过去因秸秆焚烧导致雾霾频发,近年来通过建设秸秆回收点,与生物质发电企业合作,将秸秆回收用于发电,同时推广秸秆还田技术,减少焚烧污染;但塑料农膜回收体系不完善,部分农户为节省成本使用超薄农膜,难以回收,残留在土壤中影响土壤透气性与农作物根系生长,村委会虽设置农膜回收箱,但回收率不足 50%调研显示,乡村生态治理需兼顾技术可行与村民接受度,避免采用 “城市标准”,对农业面源污染可通过 “技术指导 + 补贴激励” 提升农户参与度,同时建立长效管护机制,防止污染反弹乡村公共服务调研涵盖教育、医疗、养老、文化等服务供给,评估服务设施数量、服务质量、覆盖范围与可及性,分析公共服务对村民生活品质、健康保障与精神文化需求的满足程度,同时调研不同群体(老人、儿童、妇女)的服务需求差异。
过去部分乡村因教育资源整合、医疗人员流失,村民面临 “上学远、看病难、养老愁” 问题,儿童需到乡镇或县城上学,老人慢性病就医需家属陪同;现在通过建设村卫生室、养老服务站、文化活动中心,公共服务逐步完善,但服务水平、专业人才与城市仍有较大差距,部分设施存在 “有设备无人员” 现象某中部乡镇中心村作为周边 5 个行政村的公共服务核心,设有公办幼儿园与小学,幼儿园配备 3 名专业教师与 1 名保育员,小学设有 6 个教学班,配备多媒体教室、实验室与体育操场,周边村庄学生可就近入学,部分学生可申请校车接送;村卫生室建筑面积 200 平方米,配备 2 名全科医生与 1 名护士,拥有血压计、血糖仪、心电图机等基础医疗设备,可开展常见病诊疗、疫苗接种与健康体检服务,与乡镇卫生院建立转诊机制,村民突发急病可通过绿色通道快速转诊;但调研发现,村卫生室缺乏 B 超、血常规检测等专业设备,村民需到乡镇卫生院做基础检查,大病仍需前往县城医院,医疗服务 “最后一公里” 仍有短板某西部偏远乡村因常住人口仅 300 人,且居住分散,仅保留 1 个教学点,配备 1 名 “全科教师”,负责 1-3 年级 15 名学生的语文、数学、美术等全部课程,4 年级以上学生需到 15 公里外的乡镇小学寄宿,部分家长因担心孩子安全选择陪读,增加家庭负担;村卫生室仅配备 1 名村医与基础药品,可治疗感冒、发烧等常见病,村民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管理依赖乡镇卫生院医生每月 1 次下乡服务,部分行动不便的老人难以按时体检。
某东部旅游乡村依托民宿产业发展,建设文化活动中心,配备图书阅览室、健身器材与戏台,定期组织广场舞比赛、民俗表演活动,吸引游客参与;但养老服务设施不足,村内 60 岁以上老人占比 35%,多数为留守老人,养老服务站仅能提供日间照料(如免费理发、简单体检),缺乏专业护理服务,部分独居老人日常饮食难以保障,需依靠邻里互助调研发现,公共服务配置需结合乡村人口结构与需求差异,对人口密集的中心村可集中配置优质资源,对偏远村可采取 “流动服务 + 线上服务” 模式,推动优质资源下沉乡村乡风文明调研关注村民道德观念、行为习惯、文化传承与村规民约执行情况,评估乡风文明建设对乡村和谐稳定、治理效率的促进作用,分析不良风气(如铺张浪费、封建迷信)对乡村发展的制约,同时调研文化活动开展效果与村民参与度过去部分乡村存在婚丧嫁娶铺张浪费、邻里矛盾频发、封建迷信抬头等问题,影响乡村和谐;现在通过宣传教育、榜样示范、文化活动,乡风文明逐步改善,但部分陋习因传统观念影响,仍需长期引导某东北农业村制定详细村规民约,涵盖婚丧喜庆操办标准、环境卫生要求、邻里互助规范等内容,明确禁止婚丧事宜大操大办,宴席规模控制在 20 桌以内,礼金金额不超过 200 元,由村民议事会负责监督执行,对违反村规民约的村民,通过村内公示栏通报批评;每年开展 “好媳妇、好婆婆”“文明家庭” 评选活动,通过村民投票选出先进典型,在村委会公示栏宣传事迹,发放生活用品作为奖励,近年来村民攀比浪费现象明显减少,邻里矛盾通过村规民约调解成功率提升至 90%。
某西南民俗村以刺绣、竹编等传统手工艺闻名,村内注重传统文化传承,建设手工艺展示馆,邀请村内老艺人定期开展技艺培训,每月举办 1 次民俗活动(如刺绣比赛、竹编展览),吸引游客与村民参与;但调研发现,村内 18-40 岁青壮年多外出务工,仅 10% 年轻人愿意学习传统技艺,传统文化面临传承断层,部分老艺人因身体原因无法授课,技艺面临失传风险,村委会虽尝试与职业院校合作开设培训班,但报名人数有限某城郊乡村因靠近城市,受城市消费观念影响,部分村民出现盲目攀比现象,婚车追求豪华车队,彩礼金额逐年上涨,部分家庭因高额彩礼负债;村委会通过组织 “理性消费” 专题讲座,邀请村民代表分享节俭办婚的案例,开展 “零彩礼” 新婚夫妇表彰活动,引导村民树立正确消费观念,近年来彩礼金额逐步回落,但仍有部分村民认为 “彩礼少没面子”,观念转变需长期过程调研显示,乡风文明建设需结合乡村文化特色与村民认知水平,避免 “一刀切”,对传统习俗应 “取其精华”,发挥村民主体作用,通过 “身边人讲身边事” 提升教育效果,避免形式主义乡村治理机制调研聚焦村 “两委” 班子建设、村民参与、民主决策、矛盾调解等制度执行情况,评估治理机制的有效性、公平性与透明度,分析治理能力不足(如班子涣散、村民参与度低)对乡村发展的制约,同时调研村民对村 “两委” 的信任度。
过去部分乡村存在村 “两委” 班子年龄老化、凝聚力不强、决策不透明问题,村民参与治理意愿低,矛盾纠纷多通过信访解决;现在通过换届选举、村务公开、村民议事会等方式,治理机制逐步完善,但部分乡村仍存在治理效率低、公信力不足、制度 “挂墙上” 问题某东部先进村 “两委” 班子成员共 5 人,平均年龄 45 岁,其中 3 人有外出务工经商经历,熟悉市场规则与政策导向,具备较强的发展意识;村内建立 “四议两公开” 制度,涉及基础设施建设、集体资产处置、产业发展项目等重大事项,需经村党支部提议、村 “两委” 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大会决议,决议结果与实施情况及时公开,接受村民监督;村民议事会由 20 名村民代表组成,每月召开 1 次会议,收集村民诉求,反馈治理问题,近年来村民参与积极性高,村内矛盾纠纷逐年减少,信访事件为零某中部问题村因村 “两委” 班子存在派系斗争,书记与主任意见常不一致,决策效率低,村内计划建设的农产品加工厂因班子分歧推进缓慢,拖延 2 年仍未开工;村务公开仅流于形式,集体资金使用、项目招标等关键信息未详细公开,村民对村 “两委” 信任度低,部分村民认为 “村干部只为自己谋利”,近年来信访事件频发,多涉及集体资产分配与项目违规问题,乡镇政府虽多次介入调解,但班子凝聚力未根本改善。
某西部山区村因村民居住分散(最远村民组距村委会 5 公里),村民议事采用 “线上 + 线下” 结合方式,建立村民群,提前发布议事事项,外出务工村民可通过群发表意见,线下召开村民代表大会时,设置 3 个片区分会场,方便村民就近参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