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章 城镇化.docx
9页第十章 城镇化第一节城镇化概述城镇化是社会变迁的一种表现,是人类物质与精神形态日益演进的过程,城镇化有不同的范畴一、城镇化的概念与特征(一)什么是城镇化城镇化蛮称城市化,都市化,指人口和社会职能城市或城市聚集,生产方式,文化模式和社会角色发生变更,使城乡接近,融合的过程城镇化是一个复杂和多方面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一方面是作为一个独立有机体的城市的发展,城市在社会中作用的提高,新城市的涌现和城市人口中的增长,另一方面是城市文明和城市生活方式 诸多因素在社会特别是农村的传播,新式城市 居民的增多及其市民角色的确立城市人口数量在人口总量中的比重,以及城市 的数量和规模状况,一直是衡量城镇化程度的基本指标,但这是量的,较为直观的一面,城镇化更重要的还在于其质的,深层的变化,即内涵的成长,个体的市民角色的确立及其文明素质的提高,以及城乡协调发展与融合,量的指标 是平面的,质的指标是立体的,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考察,才能对城镇化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二)世界城镇化演进模式10世纪中时,英国的产业革命进程带动了城镇化,越来越多的人口离开乡村,迁入城镇和城市世界城镇化进程中主要有两种模式,即欧美模式和墨印模式,欧美模式属于市场主导型城镇化,其起始和演进是产业革命引导的工业发展,社会分工和市场细化的自然结果。
另一种是墨印模式,属于政治主导型城镇化,由于摆脱了殖民主义的统治,希望尽快发展经济,在政府主导下向发展工业和少数城市倾斜,工业化水平大大落后于城镇化的发展水平,这就是发展经济学中所增的典型的 无工业化的城镇化,是与西欧资本主义城镇化截然相反的低水准的城镇 化、(三)当代城镇化的特征城镇化是世界社会文化变迁的突出体现,不是时期有所不同,战后城镇化的主要特征是:1、城镇化进程速度加快,近年来发展中国家城镇化的速度超过了部分发达国家城镇化的速度,2、大城市发展速度明显,出现了世界城市和城市群,3、知识经济,科技,物流,信息,通讯和其他活动领域的不断创新提升了城镇化的内涵,4、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城市价值观念的进步及其扩散加速,5、发达国家郊区城镇化加速,已百入了逆城镇化和再城镇化进程,6、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已构成当今世界城镇化的主体,其城镇化仍以乡村城市移民为主,城镇化的乡村城镇化,但又是以城乡以及城市相互接触,融合为前景的,城镇化的这些特征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并产生某些质的差别二、世界城镇化的推一拉理伦世界城镇化发轫于10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兴趣之时,英国是工业革命的策源地,19世纪起来,它率先实现了城镇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城镇化开始形成世界规模 ,殖民地国家取得政治独立以后,更是以前所未有的积极性发展经济和促进农村人口流动,不断发展传统手工业,新兴工业和商业,从而大大加快了世界城镇化的进程。
推一拉理论最简单的表述就是人口流动过程中迁出地的推力和迁入地的拉力相互作用形成的合力理论世界历史发展进程表明,资本主义国家的城市化是资本主义在城市和农村快速发展的必然结果,这种现象正如马克思所言:人口向城市不断移住,农村因租地集中,耕地牧场化,以及机器代替人力等而不断产生人口过剩化,农村人口中因拆毁小屋而不断被驱逐,这种现象是同时并进的,城市是工业革命的摇篮,反过来,工业化又极大地刺激了城市化的进程三、城镇化的类型世界各国历史,经济,社会,文化和地理环境等不同,其城镇化类型各异,如依城镇化发展水平,可分为初步城镇化,中等城镇化,成熟期城镇化和高度城镇化,若根据经济体制,可分为计划型城镇化和市场型城镇化,现从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水平关系来考察,城镇化可分为同步城镇化,过度城镇化,滞后城镇化,低度城镇化和逆城镇化五种类型1、同步城镇化,指城镇化的进程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水平趋于一致的城镇化发达国家在城镇化加速时期,其工业化率与城镇化率呈两条故态复还升的曲线,基本上属于同步城镇化2、过度城镇化,又称超前城镇化,是指城镇化水平明显超过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镇化,过度城镇化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二元经济结构下形成的农村推力和城市拉力的不平衡,而政府又没有及时采取必要的宏观调控措施,相当数量的发展中国家基本上是这种城镇化类型。
3、滞后城镇化,是指城镇化水平落后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镇化,滞后的原因主要是政府为了避免城乡对立 和城市病的发生,采取种种措施来限制城镇化的发展,结果不仅使城市的集聚不到很好的发挥,而且还引发了诸如离农人口,两栖化和城镇发展无序化等农村病现象 ,这是一种违背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城镇化,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城镇化就是这种城镇化的突出代表4、低度城镇化,指以农业为主导,工业基础薄弱的城镇化,如东非,西非,中非和东亚,东南亚及南亚等地区的国家5、逆城镇化,指城市市区人口尤其是大城市 市区人口郊区化,大城市外围卫星城镇布局分散化的城镇化,所谓逆并不是指城市人口的农村化,更不是指城市文明和生活方式的农村化,而是指城市人口在向城市外围蔓延和向卫星城迁移,城市中心日渐萎缩四、世界城市世界城市是国际城市的高端形态,是指在城市国际化进程中处于最高层次,能够在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发挥全球性影响的国际城市,又称全球城市,世界城市包括跨国企业总部基地,国际金融中心,全球的产业中心,全球性信息中枢,交通运输枢纽,技术和咨询服务等基本要素世界城市历史上早就存在,古罗马,中国古代的长安,洛阳,北京等都可称为当时的世界城市,世界城市大体经历了前工业时代,工业时代和后工业时代三个发展阶段,各自己有一些自己特征。
前工业时代,世界城市是国际商品的聚集地,围绕商品集散功能,运输,金融,保险业等行业迅速发展,区位优势和交易能力是其竞争力的集中表现,工业时代,世界城市是国际工业资本,商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聚集场所,以经济效益为中心,服务于商效率的工业化生产,创造与之相适应的城市精神文明,获取最大的物质利益,高度现代化,物质财富创造能力和国际经济控制力是其竞争力的集中体现,进入后工业时代,世界城市 最大的变化在于服务业逐渐取代制造业成为城市发展的支柱行业,世界城市成为服务性城市和全球信息的聚集地世界城市承担着全球经济指挥中心,金融和专业化服务中心,主导工业生产和工业创新中心,产品和创新技术市场的职能,世界城市对全球政治, 经济和文化生活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影响力,控制力和辐射力,纽约,伦敦,东京是国际公认的三个世界城市,它们都拥有世界级的股市,而且各个之间正好相隔八小时的时区,三个城市绕地 球三周形成24小时不间断的世界股市链2009年,北京国际全球化和世界城市研究小组指出,世界城市与国际城市是不同的两个概念,从世界城市网络体系看,国际城市 大致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世界城市,也被称为全球性国际城市,如纽约,东京等,第二层次是区域性国际城市,如巴黎,香港等,第三层次是国家性国际城市,也被称为国家中心城市 如北京,上海等。
五、世界城市群(一)城市群概念城市群,又称都市圈,都市带,都市丛,大都市连绵区等,是指人口规模在2500万以上和人口密度超过每平方公里250人的城市集聚区,这是牛津大学地理学学院主任,国际著名城市地理学家琼,戈特曼最早提出的 概念城市群的产生是一个历史过程,城市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通过极化效应聚集了大量的产业和人口,得到迅速的发展,随着工业化的回事和人口规模的扩大,区域 中心对周边区域产生辐射带动效应,形成一个又一个的都市带或都市圈(二)城市群分类从规模和层次角度,城市群可以划分为超级城市群(顶级城市群,特级城市群,超大城市群),一级城市群(大型城市群),二级城市群(中型城市群)和三级城市群(小型城市群)等几个三级城市群构成一个二级城市群,几个二级群构成一个一级城市群,或者说一个一级城市群可以包含几个二级城市群,一个二级城市群可以包含几个三级城市群从形态和结构角度,城市群可以分为单核城市群,双核城市群和多核城市群三)城市群研究城市群研究是城市化进程中的应有之义20世纪,20,30年代,发达国家城市化已基本实现,群体研究开始萌发,其后城市群研究理论逐步治理,方兴未艾1、田园城市,1898年,英国城市学家E霍化出版《明天,通往真正改革的平和之路》一书,提出了田园城市的理论。
他主张田园城市应该兼有城市和乡村各自优点,城乡交融和群体组合型城市,在他的改革理论中,城市不再是一张无限摊大的钢筋水泥饼,而是被绿带环绕的无贫民窟,无烟尘的小城市群,城市道路不再是拥挤不堪而毫无人性头发的城区切片,而是绿意盎然的林荫大道,城市与乡村之间有便捷的穿越在田园景致上的疾速,城乡一体化,城市与乡村之间不再有文明的差距2、组合城市,1915年,英国生活学家,社会学家,教育学家和现代城市研究与区域规划理论先驱帕特里克,格迪斯创造了城市学概念,他编著的《进化中的城市-城市规划与城市研究导论》一书,运用哲学社会学,生物学对城市地区进行综合研究,将城市和乡村的规划纳入到同一的体系中,使规划包括若干个城市以及它们周围所影响 的整个区域,他提出的组合城市概念,描述分析了英格兰和苏格兰镇密集区和大伦敦城市群等新的城市空间形式,并预言了英国大西洋绵延500英里的海岸线和五大湖区将出现巨大的城市趋势,他从区域的层面上分析区域规则,提出城市深化三种形态,即城市地区,集合城市,世界城市,集合城市被看作是拥有卫星城的大城市3、区域整体发展理论,美国学者刘易斯,芒福德继承了格迪斯区域规划思想,创造性地提出区域整体发展理化,他提出城市并非孤立的空间存在,它与其所在的区域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用一句话可以概括城市与区域的关系-城市区域的核心,区域是城市的基础:区域产生城市,城市反作用于区域,每一个城市都有与其相应的地域产生物质与人口的交换作用,而一个城市的形成与发展也受到相关区域的资源与其他发展条件的制约,这三种学说理论是早期的区域规划的思想,由此奠定了他区域规划的理论的地位。
4、城市集中发展理论法国建筑学家和城市理念学家勒,柯西耶从城市规划视角角度提出了城市集中发展理论,这一理论把工业化的思想带入了城市研究领域,主张用全新的规划与建筑方工改造城市,其理论基础在于经济活动的聚集,人口在这种聚集效应的失去下不断向城市集中,城市的中心优势将得到进一步体现5、城市群理论20世纪40年代,琼,戈特曼首先对美国东北部海岸波士顿,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和华盛顿五个较大都市区进行了研究1957年,戈特曼发表了著名的《城市群,东北海岸的城市化》论文,将其研究对象称为“连绵的大城市链条”或城市链 1976年和1989年,戈特曼在《全球大都市带体系》和《大都市带》著作认为当时世界上有六大城市群:以纽约为中心的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以芝加哥为中心的北美五大湖城市群,以东京为中心的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以伦敦为核心的英国城市群,以巴黎为中心的欧洲西部城市群和正在成长的以上海为核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6、城乡融合区20世纪80年代,麦吉等人对印尼,泰国,印度,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等亚洲国家和地区的大都市周边地区进行了研究,发现中心城市 主体及周边地区一直形成了扩展大都市区第二节中国城镇化进程一、中国城镇化的历史背景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城市具有悠久的历史,但现代意义的中国城镇化始于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
商业化先于工业化而又不能完成向工业化的转变,是近代中国城市化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以推一拉理论检验中国控城市化的发展道路,可以看到:一,从城市的拉力看,西方以工业化为主,城市拉力大于农村的推力,而中国则以商业人为主,农村的推力大于城市的拉力,二,从农村的推力看, 中西之间也存在着根本的不同,西方资本主义的城市化是资本主义在城市和农村同时发展的社会变迁过程,正是农业的资本主义化和城市的工业化,才使资本主义的城市化有了快速的发展民国时期城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