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哈尔滨俄侨专业西洋音乐教育研究.docx
9页哈尔滨俄侨专业西洋音乐教育研究 ——以二所专业西洋音乐学校为例摘要:19世纪末,沙皇攫取了在中国吉林、黑龙江两境内修造铁路的权利,时称“东清铁路”沿着铁路线,大批俄国侨民来到哈尔滨俄侨于1921在哈尔滨创办了第一所专业音乐学校——哈尔滨第一高等音乐学校,此后相继开办了哈尔滨格拉祖诺夫高等音乐学校等6所专业音乐学校本篇论文正是以这二所学校为例,在对其办学特点与规律的研究基础之上,总结俄侨音乐教育的特点,以其“以史为鉴,明得失,知兴衰”关键词:哈尔滨第一高等音乐学校 格拉祖诺夫高等音乐学[来自www.lW5u.CoM]校 教学特点作者简介:陈晶,女,(1978~),讲师,现为中央音乐学院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联系:15101198017.1896年6月3日,在帝俄贿买、威逼下,清政府钦差大臣李鸿章与俄财政大臣维特、外交大臣罗曼诺夫在莫斯科签订了《中俄密约》根据密约协议,沙皇俄国攫取了在中国吉林、黑龙江两境内修造铁路的权利,时称“东清铁路”,又称中东铁路正如列宁指出“欧洲资本家的贪婪魔掌现在已伸向中国了,俄国政府恐怕是最先伸出魔掌的○1沿着中东铁路线,大批俄国侨民来到哈尔滨。
至1903年7月14日,中东铁路全线通车时,俄侨在黑龙江地区总数达3万人以上1917年十月革命后,哈尔滨又成为俄侨避难所1918—1920年间,约有50000多俄侨到哈尔滨定居○21922年,这一年哈尔滨市外侨(主要是俄侨)总数达15.5万人,整个黑龙江俄侨达20万人20世纪初,哈尔滨逐渐由一个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屯村聚落,“自然界极其贫瘠和寂廖荒凉之国”, ○3成为东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物产聚散地和东方国际貿易中心如此众多的俄侨成为哈尔滨西洋音乐教育发达、西洋音乐发展的主要社会基础随着俄罗斯流亡潮迁居到哈尔滨的人员中除了沙皇时代的贵族、将军、士兵之外,还有相当数量的艺术家和音乐教育家当时的哈尔滨华洋杂处,中西荟萃,成为各色人种、各国文化的橱窗,多元文化的交融为中西音乐交流提供了极好的条件这成为哈尔滨西洋音乐教育发达、西洋音乐发展的又一基础1903年,俄国人在哈尔滨创办了第一所舞蹈学校—— “哈尔滨俄侨别雷依私立跳舞传习所”○4创办人为别雷依,校址设在今邮政街44号这是俄侨在哈尔滨创办的第一所传播西洋文化艺术的学校自1898年,沙俄殖民者确定以哈尔滨为中东铁路的建筑中心和总埠至1920年这一段时期,可称之为中西音乐交流和哈尔滨西洋音乐教育发展的开垦、播种、萌芽的阶段,为在1921年成立的哈尔滨第一所专业西洋音乐学校——哈尔滨第一高等音乐学校提供了必然性。
1、哈尔滨第一高等音乐学校哈尔滨第一高等音乐学校创办于1921年5月,是由俄国人П.Н.马申、С.М.达夫基利泽、Ю.Κ.普洛特尼茨卡娅和Ε.Π.德鲁任尼斯卡娅共同发起创办○5校址设在南岗区大直街哈尔滨商务学堂(今哈尔滨工业大学图书馆)内该学校学制六年,分为预备班、初级班、中级班和高级班学校按照前俄国皇家音乐协会音乐学院课程开设了钢琴、小提琴、大提琴、铜管、木管以及声乐专业除专业课外,学生还必修音乐史、乐理、和声等音乐理论基础课起初学校还开设过歌剧班、吹奏乐班和造型艺术班,后因校舍变动而逐步取消中级班学习初级和声,高级班学习高级和声,进入高级班的器乐学生必须学习合奏课方能毕业哈尔滨第一高等音乐学校实行艺术委员会领导第一届艺术委员会成立于1921年学校历届委员会成员都是毕业于著名音乐学院的音乐家第一届艺委会主席是Д.Г.卡尔波娃,副主席是Л.Я.赞杰尔—日托娃卡尔波娃是毕业于圣彼得堡音乐学院的钢琴家,并享有俄罗斯国家颁发的“自由艺术家”的称号副主席赞杰尔—日托娃也是位钢琴家同时,该校聘请了许多来自俄罗斯的音乐家担任专业课教师其中钢琴教师九名、小提琴教师六名、大提琴教师五名、声乐教师六名、音乐理论课教师四名。
1927年,随着该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为了进一步管理学校,该校于这一年成立了第二届艺术委员会1928年,该校又由商务学堂迁至克萨克科夫斯卡娅女子中学内办学学校一直以教学严谨、规章制度严格而著称在第一届毕业生中,仅有一名学生——钢琴专业学生Л.米基列丘克按照学校要求完成六年学业,成绩合格,拿到了毕业文凭○6该校的考核制度虽然严厉、严格,但教学方法并不单调乏味学校每周开一次汇报音乐会,每期毕业生都举办学生独奏(唱)音乐会据史料统计,从1921年该校成立至1931年间,共举办了18场音乐会,自1930年至1944年组织了88场学校表演会○7这些音乐会都是为了纪念巴赫、舒曼、门德尔松等伟大音乐家的诞辰而举办的,并在音乐会上演奏了肖邦、贝多芬等音乐家的名作哈尔滨第一高等音乐学校自1921年创办至30年代初期,该校的负责人以及教师们一直在实践中逐渐摸索经验,不断对学校制度、教学计划进行完善这十年间,正是该校教学活动最为活跃,专业水平最高的阶段,是学校发展至较成熟、完备的时期2、哈尔滨格拉祖诺夫高等音乐学校1925年7月,在哈尔滨又创办了一所专业音乐学校——格拉祖诺夫高等音乐学校该校是以著名俄罗斯作曲家、指挥家,前俄国彼得格勒音乐学院院长格拉祖诺夫(1865—1936)名字命名的。
这所学校校址位于埠头区炮队街犹太教会学校(今道里区通江街86号朝鲜第二中学校)内○8,创办人是小提琴家У.М.戈尔德施京及其夫人钢琴家Β.И.迪龙学校开设了钢琴、小提琴、大提琴、管乐、声乐等专业课项目同时,为了提高学生个人修养和增强全面的素质发展,学校同时开设了歌剧、音乐史、艺术史、意大利语和重唱等课程,并且成立了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12人重奏班这所学校按前俄国音乐学院教学大纲授课,拥有一批高素质的音乐教育人才在此任教的著名犹太小提琴家Η.Α.希费尔布拉特早年曾担任格鲁吉亚国立歌剧院首席小提琴,后来到彼得堡音乐学院继续深造,是小提琴家奥尔大师班的学生1920年来到哈尔滨,1925年东渡日本,成为东京音乐学院小提琴教授大提琴家И.施贝尔曼是著名作曲家、俄国古典大提琴学派奠基人达维多夫(1838—1889)教授的第三代传人声乐教育家В.Г.苏石林○9,是一位苏侨八岁时即以童声歌喉誉满圣彼得堡,被人称为“空中云雀”1919年毕业于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声乐系1924年,随俄国演出团体到中国东北慰问中东铁路的职工慰问结束后被聘为哈尔滨格拉祖诺夫高等音乐学校的声乐教师在从事教学工作的同时,苏石林还是一位活跃于舞台的歌唱家。
他在哈尔滨期间参演了《卡门》、《阿依达》、《沙皇的新娘》、《萨特阔》等歌剧的演出1927年随哈尔滨歌剧团到爪哇、菲律宾等地巡回演出该学校极其注重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使学生走出课堂,在舞台上展示其教学成果为了解决贫困学生的经费来源,戈尔德施京、迪龙夫妇组织学生参加募捐演出,或举办室内乐音乐会据有关资料显示,在学校成立短短三年之内(1925—1928),学生人数已达131余人○10,足见该校在教学上的水平和在社会上的号召力和影响力格拉祖诺夫高等音乐学校是继哈尔滨第一高等音乐学校之后,俄侨在哈尔滨创办的第二所专业西洋音乐学校,这所音乐学校的出现标志着哈尔滨专业西洋音乐艺术教育的新发展1932年2月5日,日本侵略军攻占了哈尔滨,从此开始对哈尔滨长达14年之久的残酷统治1935年4月,哈尔滨特别市公署、日本驻哈尔滨总领事馆等研究决定将哈尔滨第一高等音乐学校、格拉祖诺夫高等音乐学校、哈尔滨音乐训练班等三所音乐学校整编改组,成立“哈尔滨交响管弦乐协会”,由哈尔滨特别市公署直接管辖这实旨就是要对哈尔滨的西洋音乐活动进行全面的控制,并利用其为日本侵略者“歌功颂德”1941年,哈尔滨第一高等音乐学校迁往商务街俱乐部(今道里区上游街9号,哈尔滨市科学宫)内。
同年,该校艺委会经过几次重组,确定了第三届艺委会成员艺委会成员兼教师共16人,开设科目约7门左右据不完全统计,在学校建校最初10年左右,共有教师30人左右,开设课目约有9门由于此时的哈尔滨正处于日伪殖民主义压迫相当残酷的阶段,因此,学校受到相当大的冲击,有一部分教师离开哈尔滨前往其他城市或国家发展继续在哈任教的教师中还有许多相当出色的音乐家,如艺委会主席、著名小提琴家特拉赫金伯尔格В.Л.特拉赫金伯尔格○11,1884年出生于基辅,师从奥尔大师学习小提琴,并与20世纪俄罗斯小提琴学派最具影响力的雅沙?海菲茨(Jascha Heifetz,1901—1987)结为同窗好友特拉赫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后来到哈尔滨,加盟第一高等音乐学校特拉赫的教学方法和艺术修养都是一流的,他的教学极富个性且具有奥尔学派的显著特点:○12即用大量练习曲和有价值的作品培养、锻炼学生的实际演奏能力及音乐修养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艺术个性为重点,对于学生演奏中的具体细节不大加以干涉和指责由于特拉赫严谨、科学而又独特的教学方法,他的许多学生都蜚声乐坛:“神童”托利亚拉缅斯基在美国一举成名;海尔穆特?斯特恩成为德国室内乐的创始人,同时任柏林交响乐团副首席;美国南加州大学著名教授彼得伯尔顿(在哈尔滨时称其为贝尔施泰因)也是特拉赫金伯尔格的得意门生;犹太籍学生布尔克拉别克曾在1942—1943年左右到日本的东京、大阪、名古屋等地作巡回演出,引起当地的热烈反响,并在《朝日新闻》中有过长篇幅的报道;朝鲜籍学生白高山在“第五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上获一等奖。
特拉赫不但教学水平令人称赞,桃李遍天下,他的演奏技术和演奏风格也可谓独树一帜特拉赫曾在意大利举办的“世界小提琴名人比赛”中获得银质奖章;著名的《格拉祖诺夫小提琴协奏曲》就是由他首演出而获得成功的;由他担任第一小提琴手的哈尔滨弦乐四重奏组闻名中外;在他担任大名鼎鼎的哈尔滨交响乐团(简称“哈响”)首席小提琴期间,曾随乐团访问日本等国家我国东北地区的西洋音乐文化在这期间是比较落后的,而小提琴的音乐教育几乎是空白由于特拉赫的开拓,使小提琴这一“瑶草琪葩”在黑土地上得以生根发芽,并迎来了万木争荣的一片生机20世纪50年代,特拉赫金伯尔格移居澳大利亚,任悉尼音乐学院小提琴教授1963年11月13日逝世于悉尼哈尔滨第一高等音乐学校自1921年开办至1947年3月解体,共经历了26个年头26年间,该学校一直严格按照俄国音乐学院教学大纲授课因此,就读于这所学校的2000余名学生中,仅有38人修完全部课程,成绩合格,获得毕业文凭○131947年3月,由于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音乐学校宣告结束在白色乌云恐怖笼罩下的哈尔滨格拉祖诺夫高等音乐学校的俄籍教师们同样也无法进行正常的教学、演出活动1936年,学校停办,校长戈尔德施京及其夫人迪龙去往欧洲。
根据以上资料的介绍,可以得知,哈尔滨俄侨创办的这两所西洋音乐学校名师云集,师资力量相当雄厚基于此,我们有必要对俄侨的音乐教育方法、理念做出进一步的研究,以其“以史为鉴,明得失,知兴衰”1、教师本身艺术修养高、素质全面成为教学成功的重要保证在哈的俄侨音乐家均接受过极其严格而又专业的音乐教育,而且有相当一部分音乐家毕业于名牌音乐学院,师从于世界级的音乐大师如小提琴家特拉赫金伯尔格,求学于奥尔大师的门下;钢琴家迪龙女士毕业于德国莱比锡音乐学院;小提琴家戈尔德施京早年毕业于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小提琴专业,之后又赴德国柏林音乐学院继续深造;犹太钢琴大师Β.Л.格尔施戈琳娜女士先后就读于法国巴黎音乐学院、意大利米兰音乐学院,并在意大利皇家音乐学院竞赛中荣获“钢琴大师”的称号这些音乐家、音乐教育家只是众多在哈尔滨执教的侨民艺术家的一些代表,囿于篇幅所限,这里只能列举一小部分根据以上音乐家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