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2024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之古诗文梳理运用与训练《谏太宗十思疏》.pdf

6页
  • 卖家[上传人]:文***
  • 文档编号:595080353
  • 上传时间:2024-10-21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4.58M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2 0 2 4 年高三一轮复习之教材古诗文梳理:谏太宗十思疏高考风向+素材积累+1 2 0 个实词积累之“乃”“内”+文言知识+挖空释义+理解性默写高考风向2 0 2 3 年高考语文试题在考教衔接中以考促教新课标I 卷和H卷试题增强和统编教材中的基础知识的关联,如文言文阅读的词义理解试题衔接教材内容,而新的文言文断句题可防止考生利用技巧作答,引导一线教学扭转功利化倾向,将功夫下在提高课堂质量、夯实知识基础、培养能力素养上看来,2 0 2 4 高考比以往要更注重教材梳理乃大势所趋、提分必备、关键一招、制胜法宝现在,助攻来了!素材积累应用角度一:倾听别人的意见片 段 1:唐太宗李世民和名臣魏征之间演绎了一段进谏与纳谏的佳话每当唐太宗犯错误之时,总有一个人挺身而出,直言劝谏,甚至犯颜而谏,这个人就是魏征唐太宗也以魏征为自己的镜子,为自己纠正过错,使自己少犯错误,终于造就了“贞观之治”魏征死后,唐太宗大哭:”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今魏征死,朕亡一镜矣片段2:听取忠言一句,手握明智之选直白忠实的劝告是蚌中之沙,于蜕变成珍珠之前,无人知晓它的价值你接纳了这粒沙,这句忠言定会为你的人生打磨出璀璨的珍珠。

      魏征是明辨是非的沙,磨痛了初登帝位,刚愎气盛的李世民,气愤之下的太宗并未因魏征不加修饰的犀利言辞而失去理智,而是以魏征为镜,听取忠义之谏终创帝王臣子佳话,开启大唐盛世反观当年太子,置魏征二十条帝王知道于不顾,终丢权丧命,令人唏嘘不已片段3:李世民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这个人说的就是魏征贞观期间,虽说唐太宗贤明,治理国家有道,国家开放繁荣,但魏征经常给唐太宗“泼凉水”,使唐太宗时刻保持清醒理智,魏征作为一个直言纳谏的大臣,为贞观之治,打下基础,为整个国家以及老百姓的生活着想他在整个唐朝的繁荣作出了很大的奠基作用片段4:长孙皇后死后,被安葬在昭陵唐太宗非常想念她于是就在宫中搭起了一座很高的楼台,暇时便登台眺望昭陵,以表达对这位助他定天下、理国政的贤淑皇后的哀思一天,唐太宗带领宰相魏征一同登上楼台观看陵墓,他问魏征看到了陵墓没有魏征看了很久说:“臣老眼昏花,看不见唐太宗用手指给他看,魏征问:“这是昭陵吧?”太宗回答说是的魏征说:“臣以为陛下是在观献陵(唐高祖李渊的陵墓)呢!如果是看昭陵,那臣早就看见它了啊唐太宗一听,深感惭愧,立即下令拆掉了那座楼台片段5:针,它锐利至极,轻轻一扎就能“入肉三分”。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几乎离不开它:衣服破了,它可以为我们缝补;生病了,它能把治病的药输入体内;手上扎了刺,它能把嵌在肉中的刺踢出社会中也有一些“治病救人”的“针”,那就是他人正确的批评和建议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些批评和建议往往不中听,常常使人不快,但正确的意见却能够帮助人改正错误,避免走穿路,所以不要听到批评就动怒,看见意见就皱眉唐太宗是个善于纳谏的帝王,魏征屡次“犯龙颜”进谏,这对唐太宗来说无疑是非常“扎手”的,可是他思之良久,终于明白谏言的可贵、魏征的忠心,于是便“从谏如流”,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皇帝之一子是便成就了魏征光照千古的 谏太宗十思疏点评:屋用类比手法,用“针”类比批评与建议,引 出“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的观点,接着赞美唐太宗善于纳谏从谏如流的高贵品质,结尾收束在课文 谏太宗十思疏上,有例有析,论证有力应用角度二:宽容宽容,就是得饶人处且饶人唐太宗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杀死了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然而就在这之后,李建成的部下魏征,曾与密谋杀掉李世民,而李世民却不记前嫌,重用魏征,终于在魏征的辅佐下,成为一代明君正因为李世民礼贤下士,宽容对待臣子,魏征才感恩戴德,全力辅佐感激,才有了贞观之治的政治清明,粮仓充足的局面。

      大海包容了每一条河流,才成就其汹涌澎湃;高山,包容了每一块儿石砾,才变得巍峨高耸我们每个人,都要有一颗包容之心,才能微笑面对未来,收获灿烂人生应用角度三:智慧女性有一次,魏征在上朝的时候,跟唐太宗争得面红耳赤唐太宗实在听不下去,想要发作,又怕在大臣面前丢了自己接受意见的好名声,只好勉强忍住退朝以后,他憋了一肚子气回到内宫,见了他的妻子长孙皇后,气冲冲地说:“总有一天,我要杀死这个乡巴佬!”长孙皇后很少见太宗发那么大的火,问他说:“不知道陛下想杀哪一个?”唐太宗说:“还不是那个魏征!他总是当着大家的面侮辱我,叫我实在忍受不了!”长孙皇后听了,一声不吭,回到自己的内室,换了一套朝见的礼服,向太宗下拜唐太宗惊奇地问道:“你这是干什么?”长孙皇后说:“我听说英明的天子才有正直的大臣,现在魏征这样正直,正说明陛下的英明,我怎么能不向陛下祝贺呢!”这一番话就像一盆清凉的水,把太宗的满腔怒火浇熄了应用角度四:人才人才是民族的脊梁,没有人才,社会就不能快速正常地发展要善于尊重人才,更要善于发现人才,方能成就宏图大业刘 备“三顾频烦天下计”,最终得到诸葛亮的辅佐,三分天下得其一宦者令缪贤举荐门客蔺相如,给他以施展才华的机会,蔺相如才在“完璧归赵”“海池会”等重大历史关头立下奇功。

      魏征提出治国要唯才是举,“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唐太宗虚心纳之,唐朝才会出现清明政治、经济复苏、文化繁荣的“贞观之治”楚顷襄王任人唯亲,加速了楚国的灭亡,为后人不耻点评:语段中心话题是尊重人才,首句开宗明义,指出人才的重要性接着点明核心观点:“要善于尊重人才,更要善于发现人才,方能成就宏图大业然后列举刘备三顾茅庐、战国时举荐门客蔺相如、魏征进谏、楚顷襄王任人唯亲等事例,三正面一反面,论述全面严密应用角度五:善于提意见魏征进谏有一套提起古代的“谏臣”,人们第一个想到的应该就是魏征这位贞观名臣在跟唐太宗共事的1 7 年中,共提了 2 6 4条建议,被唐太宗全部采纳,魏征也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谏臣”的最佳代表然而,像魏征这样敢于“犯颜直谏”的硬骨头,虽说历朝历代都有,但几千年下来没有一个人能像魏征这样受到推崇,重用,这除了唐太宗“善纳雅言”夕 卜,还得力于魏征独特的进谏之道第一,奠定理论基础,即让唐太宗明白什么是明君和昏君,什么是良臣和忠臣有一次,唐太宗问魏征什么是明君?什么又是昏君?魏征回答:“明君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能广开言路,听取不同的意见;而昏君的共同特点则是闭塞言路,偏听偏信。

      即所谓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后来,魏征又提出了良臣和忠臣的区别:“良臣既能使君主赢得明君的美名,又能使自己获益,福禄双全;而忠臣却只能以忠君为名,让君主背负昏君的恶名,自己也身首异处所以,陛下一定要让我成为良臣,而不是忠臣只要让唐太宗明白了这些理论,也就为以后的进谏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即使双方出现了一些矛盾,唐太宗也不至于跟魏征完全闹翻第二,给唐太宗树立一个目标和榜样唐太宗是一代明君,是无数人的偶像,但他心里也有自己的偶像他曾多次说过:“朕所好者,唯尧舜周孔之道,以为如鸟有翼,如鱼有水,失之则死,不可暂无耳有了这句话就好办了,聪明的魏征在日后的进谏中就经常拿尧、舜来作比较,自然屡试不爽比如,有一次唐太宗实在被魏征惹烦了,就指责他说:“以后我说话的时候你能不能别老插嘴?有问题不能下来再说吗?我好歹也是个皇帝,当着大家的面你就不能给我点面子吗?”魏征眨了眨眼,说:“当年圣君大舜曾对群臣说:你们有什么意见要当面说,不要开会的时候都不说,下来又乱说陛下您想做尧、舜那样的圣君,却不让我们做尧、舜的臣子,这也太自私了吧!”听了这一番话,唐太宗的气自然也就消了这就是魏征的主要进谏方法之一在古代,皇帝毕竟是皇帝,聪明的大臣绝不会跟皇帝针锋相对,让皇帝下不来台,而是采取一种迂回的方式,让皇帝心甘情愿地接受你的进谏。

      第三,给唐太宗讲明利害贞观六年,大唐已开始步入盛世,唐太宗一膨胀,就想去泰山封禅消息一出,群臣纷纷表示祝贺,头脑灵活的已经开始准备行装当然也有几个头脑清醒的,想反对却又想不出合适的理由,于是,就把目光转向了魏征这时,魏征咳嗽了一声,说:“陛下,先别这么兴奋,我觉得还不到封禅的时候唐太宗早就料到魏征会反对,所以早就准备好了说辞:“你觉得还没到封禅的时候,是认为我功劳不够高、德行不够尊、中国还未安、四夷还未服、年谷还未丰、祥瑞还未至吗?,这就是所谓的“六德”这时,魏征不慌不忙地说:陛下有这 六德是天下共知的,去封禅完全没问题不过,去泰山的沿途,因隋炀帝无道,连年兵火不断,千里无人烟,虽然这几年陛下治国有方,民生逐渐恢复,但仍然很萧条陛下如果去封禅,周围很多国家的国王和使者也都要跟随,要是让他们看到这沿途的萧条景象,他们会怎么想?我大唐的国际形象还怎么维持?”这就是魏征的进谏智慧在当时的情况下,如果只是用“劳民伤财”这样的陈词滥调去劝唐太宗,作用几乎等于零,那就讲讲其中的关键利害,最急于展示的东西恰恰会成为最怕暴露的东西别说是英明的唐太宗,就是一个昏君,也会明白其中的利害关系,进谏成功也就顺理成章了。

      有改动)点评:箱为中国历史上“谏臣”的最佳代表,魏征能够十数年深得唐太宗信任,一定有其独特的进谏之道这篇文章从奠定进谏的理论基础、给唐太宗树立目标和榜样、给唐太宗讲明利害等三个角度具体阐述魏征的进谏智慧语言平实自然,思路清晰流畅,内容丰富完整,值得一读应用角度六:以德治国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人民观;创业后如何守成;为政者如何自警谏太宗十思疏的当代启示 谏太宗十思疏是唐朝著名的谏议大夫魏征上书唐太宗的一篇奏疏唐太宗经过即位初期的励精图治后,生活逐渐奢靡魏征在贞观十一年的三月到七月,“频上四疏,以陈得失”谏太宗十思疏是其中的第二疏唐太宗非常重视这篇奏疏,后朝的一些君主也经常拜读这篇奏疏,用以规戒自己由此可见这篇奏疏在封建时代的重要意义即使到了现代,结合今天的现实情况和问题,我们也可以从中学习和汲取一些积极的观点,作为借鉴和参考以德治国的重要性奏疏开篇直接将德比喻为木之根本、流之泉源,充分肯定德对政权稳定的重要作用经过探索和改革,我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把依法执政确定为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这条道路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这既是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对治国理政规律的深刻把握魏征说的“德”,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更多地是指皇帝个人的德行修养我们今天强调的“德”,不仅是全体人民的道德素质,更包括作为执政党的领导干部的“德”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加强道德修养,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追求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情操,努力成为全社会的道德楷模,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实际行动带动全社会崇德向善,尊法守法,使法治和德治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树立正确的人民观奏疏中说“载舟覆舟、所宜深慎”的确,人民就像水一样,能够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值得深切谨慎的道理封建社会的朝代更替已经让大臣和皇帝充分认识到民心所向的重要性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党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始终保持血肉联系,是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这已经是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和实践反复检验过的真理只有牢牢树立这样的人民观,我们!党才始终拥有不竭的力量源泉创业后如何守成奏疏中说:“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的确,从历史上看,开头做得好的确实很多,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不多,难道真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难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魏征的答案是,因为守成者出现松懈和骄傲的情绪。

      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取得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如何继续走好社会主义建设之路,是共产党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同志就告诫我们,“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革命领袖在吸取历史教训的基础上,高瞻远瞩地指出,共产党实现奋斗目标就要保持冷静头脑不断。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