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省眉山市2024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附答案】.docx
10页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一、语言文字运用(20分)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酝酿(liànɡ) 狭隘(ài) 附和(hé) 参差不齐(cī)B.骨髓(suǐ) 高邈(miǎo) 收敛(liǎn) 刨根问底(páo)C.蜷伏(quán) 称职(chènɡ)庇护(pì) 人声鼎沸(dǐnɡ)D.妥当(dānɡ) 静谧(mì) 粗犷(kuànɡ) 威风凛凛(lǐn)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花瓣 斑蝥 淅淅沥沥 骇人听闻 B.奥密 宿儒 见异思迁 混为一坛C.决别 云宵 眉开眼笑 人迹罕至 D.感概 烘托 大相径廷 截然不同3.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黑龙滩的夏天,水波粼粼的湖面上一群群鹭鸶悠闲地飞翔,煞是好看B.春天气温回暖,绵绵细雨下了好几日,各类细菌在潮湿的空气中油然而生C.生活中的很多事情,没有必要精益求精,有时马虎比严格好,能过就且过吧D.造成班上学生成绩参差不齐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习惯好坏是重要因素4. 阅读下面文字,加线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眉山的水街美不胜收。
水云阁”戏台前,围满了看戏的男女老少,台上演员的服饰好漂亮,他们犹如仙女下凡,身柔腰舞,婀娜多姿A.《大宋不夜城》节目展现出宋代风光,让更多人传承并了解中华文化环围四面,B.演员们专注的表情和台下观众的阵阵掌声一直浮现在我眼前听了几段淮剧后,我们继续向前走,沿途路过了好多形态各异的亭子、造型别致的桥、仿古的建筑、栩栩如生的铜像……C.通过沿路观看,使我心潮澎湃,D.一幅和谐而美丽的画卷,展现出眉山特有的水街风貌A.A B.B C.C D.D5. 下面的思维导图,是有关成都的古今描述,请用简洁的短语提炼图中的另外四个要点每点限六个字)① ② ③ ④ ⑤发展前景广阔6. 批注,是行之有效的一种学习方法品赏古代名言警句,可从语言特色、表现手法、思想内容、得到启发等方面入手请依据示例,任选一方面写一句古代名言警句(必为上下两句),并进行批注示例:写出有关品行方面的古代名言警句名言: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批注:劝诫世人不能忽视细小的事情,语重心长写出有关交友方面(或:有关学习方面)的古代名言警句。
名言:▲,▲批注:▲二、古代诗文阅读(3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穿井得一人》【乙】客有过①主人者,见其灶直突②,傍有积薪客谓主人曰:“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主人嘿③然不应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灼烂者④在于上行⑤余各以功次坐而不录⑥言曲突者人谓主人曰:“乡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无火患今论功而请宾,曲突徙薪亡⑦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耶?”主人乃寤而请之选自《汉书·霍光传》)【注】①过:拜访②突:烟囱③嘿:同“默”④灼烂者:被火烧伤的人⑤上行(háng):上席⑥录:记录,此处指邀请⑦亡:同“无”7.下面是小欣同学对句中加点词语境意义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联系课文“俄而雪骤”,可知“俄而,家果失火”中的“俄而”是“不久,一会儿”之意B.古汉语有字同义不同的现象,“闻之于宋君”与“于是杀牛置酒”中两个“于”,字同义不同C.查字典,“寤”有“睡觉”“醒悟”“见面”等义项,“主人乃寤而请之”中“寤”应选择“见面”。
D.联系成语“迫不及待”,可知“及其家穿井”中“及”意义为“待,等到”8.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灼烂者在于上行余各以功次坐而不录言曲突者A.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灼烂者在于上行/余各以功次坐/而不录言曲突者B.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灼烂者在于上/行余各以功次坐/而不录言曲突者C.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灼烂者/在于上行余/各以功次坐/而不录言曲突者D.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灼烂者/在于上行余各以功次坐/而不录言曲突者9.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乙两文都是神话故事,都通过对话来表现人物形象B.甲文表达了“不可轻信传言,不可以讹传讹”的寓意C.乙文告诉我们要善于采纳正确的建议,才能防患于未然D.甲文故事,得出一个成语“穿井得人”;乙文也有一个成语“焦头烂额”10.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②今论功而请宾,曲突徙薪亡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耶?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九日送别王之涣(唐)蓟①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注】①:蓟(jì)庭,地名1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点明登高送别是在蓟州边极荒凉萧瑟之地。
B.“何处登高”用设问表达无处登高的凄凉,更暗示与友人离别的悲伤C.一个“暂”字,表明短暂的开怀把酒共饮,更显分别时的依依不舍D.全词抓住时令特点,从“登高”可见是隆冬时节,营造全诗悲凉之情12.末句中“蓬”即“蓬草”,从全诗看,作者借用“断蓬”表达什么用意?13. 诗词是千年时光构建的家园,收藏着一代代中国人的喜怒哀乐思乡宛如一弯明月,我们抬头仰望,李白的峨眉山月高悬:夜发清溪向三峡, ;羁旅之苦是游子无尽的悲凉,正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描绘:夕阳西下, ;爱国犹如坚毅的磐石,正如陆游在风雨大作中疾呼:僵卧孤村不自哀, ;富贵名利在古人心中可淡如水,恰似《论语》所言:不义而富且贵, ;在这诗词的家园里,时间是不停前进的,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王湾站在北固山下慨叹: , ,纵览古诗,心怀乐观进取之心三、现代文阅读(3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①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的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②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蜡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人都到哪里去了!”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读书!”(节选自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14.对选第①段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个“不必说”,写的是静物,写作顺序是由高到低B.两个“不必说”与一个“单是”把诸多景物连在一起,体现由局部到整体的逻辑顺序。
C.本段抓住百草园“春、夏、秋”三个季节的各种动植物来描绘,展现乐园之趣D.本段写动物时,主要是从嗅觉和颜色两个方面进行描写15.对选第②段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折蜡梅”、“寻蝉蜕”、“喂蚂蚁”,是儿童天性的表现,表明作者逐渐适应有限制的生活B.“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来表现主题C.他有戒尺“不常用”,“不过瞪几眼”,体现先生的严而可亲的一面,暗含作者对先生的敬重D.先生对儿童感兴趣的事不支持,先生的态度与长妈妈、闰土的父亲有明显不同16.下列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两选段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后园的乐趣,前者详写,后者略写,详略得当B. 两选段的游玩,都体现了儿童喜欢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C. 百草园的快乐与三味书屋的枯燥对比,表达出作者对封建教育的不满D. 两乐园描绘并不和谐统一,前者是精神的家园,后者作者持抵触情绪,批判性极强阅读下面一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国内外相关调查显示:美国小学生平均每天的劳动时间为1.2小时,韩国0.7小时,而中国小学生平均每天的劳动时间只有12分钟72%的中国学生认识到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都是劳动,56.2%的学生认为社会上没有最低贱的劳动,但只有6.8%的学生愿意将来做一个有技术的工人或农民,随着学段升级,这个比例还呈下降趋势。
我国青少年劳动教育缺失问题,已到了令人担忧的地步辽宁一名专家表示,某县妇联对一所重点中学高一学生做过一次调查,从没洗过衣服的占79%,不会或不敢使用电饭锅、液化气炉的占67%据调查,孩子为何不做家务?很多学生、家长坦言,不是“不爱劳动”,而是“没时间”“不会劳动”材料二】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中提到“近年来一些青少年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正被忽视,劳动教育正被淡化、弱化国内外大量的调查研究证明,童年养成劳动习惯,长大后更可能具有责任心,也更容易适应家庭生活和职场工作的需要,而不爱劳动的人恰恰相反,他们更可能成为生活与职场的失败者可是,这个显而易见的道理为什么被漠视呢?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专家、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孙云晓认为,许多人不是完全不明白,而是被应试教育裹挟了应试教育是一种反生活教育,自然会轻视劳动教育实际上,这是一种扭曲的认识,因为爱劳动、会劳动不仅不会耽误学习,恰恰相反,生活能力强能够促进学习,有助于人的全面协调发展。
《意见》强调,学校要注重劳动教育的系统化、课程化,可以开设劳动课程,编写劳动教材学校在开设课程时,应根据学段特点,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系统加强劳动教育中小学劳动教育课每周不少于1课时,学校要对学生每天课外校外劳动时间作出规定职业院校以实习实训课为主要载体开展劳动教育,其中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专题教育不少于16学时除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外,其他课程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材料三】新时代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正在重塑各行各业的形态,正在深刻改变社会生活、改变世界学校的劳动教育课程要注重“劳动教育+科技”的深度融合,避免劳动教育变成某种生活技能的单纯机械训练,要关注互联网思维、终身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劳动教育中感受劳动之美人工智能驱动劳动教育认知模式朝着科学化方向发展,可以让学生在虚拟的平台开展劳动知识学习和劳动实践,在人工智能的赋能下,学生可以通过虚拟的劳动平台,体验劳动情境,获得劳动知识,进而提高其在实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