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制名以指实:通识教育概念的本语境辨析1.docx

7页
  • 卖家[上传人]:I***
  • 文档编号:210654640
  • 上传时间:2021-11-14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8.36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制名以指实“通识教育”概念的本语境辨析 3.实践困局民国教育家的视野不仅涉及了liberal education和general education的思想史,还试图参照其具体教育实践作为大学校长和教务长,梅贻琦和潘光旦在《大学一解》中也考虑了四年制大学实施通识教育的现实约束,并在操作上提出设想:“大学四年而已,以四年之短期间,而既须有通识之准备,又须有专识之准备,而二者之间又不能有所轩轾,即在上智,亦力有未逮,况中资以下乎?并重之说所以不易行者此也偏重专科之弊,既在所必革,而并重之说又窒碍难行,则通重于专之原则尚矣”41)“通识之授受不足,为今日大学教育之一大通病,固已渐为有识者所公认,然不足者果何在,则言之者尚少大学第一年不分院系,是根据通之原则者也,至第二年而分院系,则其所据为专之原则通则一年,而专乃三年,此不足之最大原因则显而易见者”42)哈佛大学毕业的竺可桢曾试图以通识理念开展大学改革,他认为“在大学内通才与技术教育,理应并重但在现行教育制度之下,大学课程实有重新厘定之必要基本科目必须增加,而各系之必修科目必须减少,庶几能达到培养理知之目的”43)1946年7月,他参与民国教育部开会讨论大学组织法时,明确提议将通识思想列入大学宗旨,却最终未能实现。

      其日记记载:“最要的为组织法第一条‘大学宗旨以研究高深学术、养成专门人才’下,余主张把通才教育加入,即西文liberal education,未得通过44)1950年钱穆的新亚书院作为私立学校草创之时通识教育得以小规模付诸实践书院宗旨写道:“本院一切课程,主在先重通识,再求专长为学者先立一博通之基础,然后各就其才情所近,指导以进修各种专门知识与专门技能之途径与方法,务使学者真切认识自己之专门所长在整个学术、整个人生中之地位与意义,以药近来大学教育严格分院分系分科,直线上进,各不相关,支离破碎之流弊”45)其后书院搬迁并入香港中文大学如今,在那里通识教育改革虽得以全面展开,却很少追溯钱穆的思想渊源,而更直接受西方理念影响总体上,近代中国大学首要的使命是培养新国民创造新世界,特别是培养足以担纲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栋梁人才同时在学术上以建立现代学科为要务势迫处此”,军国民教育、实利教育、职业教育、科学教育、女子教育等思想大行其道,而通识教育并未成为主流思想46)大学内部,专业、职业教育均不发达,传统的精英教育余韵尚存外部环境而言,烽火战乱与社会动荡、国民经济条件薄弱、职业教育需求巨大等诸多因素都制约了通识教育的实践探索。

      所以,民国时期通识教育仅仅被少数敏感于古今之变、熟悉海外高等教育动态的知识精英正式提出,却谈不上大规模的实施五、中文“通识教育”概念的确立本文用概念史的方法确立中文“通识教育”的表述及其内涵,致力于说明“通识教育”的概念可以独立于外文而得到阐明——讲“通识”就言必称general education是个误区这不利于我们的深刻体认,也可能阻碍了我们从本文明传统中汲取资源面对未来挑战进行教育创新的能力另一方面,和通识教育相关、相近的中外教育理念有各式各样的名称与做法,名实交错,经常带来混淆通识教育”和general education是中、西大学教育在现代化过程中应对专业学科分化、支离的知识不足以育人等共通问题时运用各自古典人文思想而创制的概念两者思想相通,可以相互对译,general education对民国时期通识教育理念的形成也有一定影响,却不能说通识教育就是general education每一种发达的文明体都需要一种与其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致力于通过培养理想的人格来塑造理想社会共同体的教育归根到底,不同的文明、文化对人类社会和人格理想具有自古不同的观念他们互为可参照类比的对应物,但又不可能完全等同。

      这种文化背景带来的差异首先体现在名称上,纽曼在《大学的理想》中曾经提到,英语中似乎缺少一个专门用来表示扩展心智、增强理智、头脑清明的教育目标于是,纽曼构建的liberal education以及general education等是英语对这种教育的体会和概括日本则称为“教养教育”,这是一个基于汉字创造的概念,其中渗透了宋明儒家修身、自我修养的含义,(47)也有人指出它与武士道精神有深层关联(48)中国自古重视名实之辩,讲究名闻而实喻作为教育目标,与“通”相关的有“触类旁通”、“器度淹通”、“通经致用”、“物至能应曰通;事起而辨曰通”、“通达先知曰圣”、“明知周通曰哲”等丰富的教与学的理念,意味着能够主动地将各类知识体系化吸收的心智状态识”也不只是知识,还引申为洞察、辨别、明辨的判断力、以及见识、洞见等总体把握世事、道理的心智品质,与“识”相关的教育目标蕴含在“智识”“器识”“才识”“识断”等词汇之中同时,“通”和“识”不只是就学问而言,他们也代表了中国传统士人的人格理想,如“通人”特指传统学识渊博,贯通古今的人,“有识之士”则是传统中国对“士君子”精神境界的表彰再者,从“通经”与“识史”的典故可见,“通”“识”二字对应着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经史传统,传承着文化的基因。

      以上述及“通识”的内涵都是general education所不能表达的笔者注重揭示“通识教育”与general education的差别,归根到底是因为两者脱胎于不同的古典传统及其经典文本体系中、西方通识教育之名实异同,隐含着中、西方在政治理想、社会形态及其相应理想人格上的异同确立并保持这种张力,有利于保留通识教育思想在世界范围内的多样性,在中西方面对高等教育现代化转型时激活各自所能继承的独特思想资源和文化财富,从而激发通识教育持续不断、原创性的改革活力最后,回归人类文明的共通性,我们认为:在以理性和科学为基石的现代社会,人类不可避免地走向专业分化,有一种现代教育是每一种文明进行社会整合、塑造文化认同、推动文明演进的文教手段,也是每一个具有专业职分的个人获得其应有修养的途径它在美国被称为general education,在日本叫做“教养教育”,在中国,它就是“通识教育”注释:①钱穆.文化与教育[M].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76.63-71.②刘肃.大唐新语识量第十四[M].许德楠等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4.103.③陶潜.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诗之一[A].逯钦立.陶渊明集[C].北京:中华书局,1979.76.④孟棨.本事诗[A].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上册[C].北京:中华书局,1983.2.⑤崔尚.唐天台山新桐柏观颂(并序)[A].全唐文(卷0304)[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1365.⑥曾巩.寄欧阳舍人书[A].吴楚才,吴调候选编.古文观止[C].北京:中华书局,1978.522.⑦张居正.敕封承德郎刑部山西司主事云谷曹公墓表[A].张江陵全集卷三十三[C].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1935. 23-24.⑧韩愈.谢许受王用男人事物状[A].朱熹,韩愈.昌黎先生集考異[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214.⑨李学勤.“国学”的主流是儒学儒学的核心是经学[J].中华读书报,2010-08-04.⑩韩愈.潮州请置乡校牒[A].朱熹,韩愈.昌黎先生集考異[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236.⑪戴震.凤仪书院碑[A].东原文集(卷十一)[C].北京:中华书局,2006.173.⑫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M].上海:东方出版社,1996.42.⑬钱穆.国史大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1-2.⑭朱熹.答章季思[A].朱子全书第23册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2877.⑮吕祖谦.丽泽论说集録(卷八)[A].吕祖谦全集(第二册)[C].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223.⑯程颐.伊川先生语十一[A].程颢,程颐.二程集[C].北京:中华书局,2004.321.⑰程颐.粹言(卷第二)[A].程颢,程颐.二程集[C].北京:中华书局,2004.1255.⑱程颐.伊川先生语八上[A].程颢,程颐.二程集[C].北京:中华书局,2004.282.⑲程颢.外书(卷第十二)[A].程颢,程颐.二程集[C].北京:中华书局,2004.427.⑳张栻.约斋记[A].张栻集[C].湖南:岳麓书社,2010.598.(21)王廷相.雅述[A].王廷相集[C].北京:中华书局,1989.837.(22)黄宗羲.黄梨洲文集[M].陈乃乾.北京:中华书局,1959.198.(23)阮元.京师慈善寺西新立顾亭林先生祠堂记[A].邓经元点校.揅经室集[C].北京:中华书局,1993.(24)阮元.传经图记[J].国粹学报,1905,(1).(25)阮元.里堂学算记序[A].邓经元点校.揅经室集[C].北京:中华书局,1993.(26)现代的教育概念与传统文化必然有渊源,但不能直接混为一谈。

      有的通识教育具有明确的研读古典的要求,然而其目的不是复古,而是立足于现代,希望通过古典教养反思现代、回应现代性问题的教育所以通识教育不等同于传统教育——传统教育随时代终结,而新社会、新教育产生了新问题,才有了通识教育并且,这种教育上的古今之变是中西乃至各文明共通的27)李曼丽.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240.(28)陈洪捷.中国古代通识教育的传统及其问题——知识的视角[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4,(4):22.(29)钱穆.改革大学制度议[N].大公报,1940-12-01.(30)同上.(31)钱穆.改革中等教育议[N].大公报,1941-04-20.(32)梅贻琦.大学一解[J].清华学报,1941,(1):1-12.(33)同上.(34)Harvard Committee,General Education in a Free Society:Report of the Harvard Committee(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46).(35)竺可桢.我国大学教育之前途[N].大公报,1945-09-23(2).(36)竺可桢.竺可桢日记(第二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888.(37)潘光旦.政学罪言[M].观察社,1948.(38)潘光旦.政学罪言[M].观察社,1948.(39)日本大规模使用了“一般教育”的译名,参见:陆一.教养与文明:日本通识教育小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中国大陆也曾使用“普通教育”、“一般教育”的译名,参见:龚放.现代大学通识教育之我见[J].上海高教研究,1997,(2):46-50.(40)哈佛委员会.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M].李曼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41)梅贻琦.大学一解[J].清华学报,1941,(1):1-12.(42)同上.(43)竺可桢.我国大学教育之前途[N].大公报,1945-09-23.(44)竺可桢.竺可桢日记(第二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952.(45)钱穆.新亚遗铎[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15.(46)舒新城.近代中国教育思想史[M].北京:中华书局,1928.(47)陆一.教养与文明:日本通识教育小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48)渡辺かよ子.近代日本の教養論:1930年代を中心に.京都:行路社,1997.作者简介:陆一,上海人,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复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委员会研究室主任,研究方向为通识教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徐渊,上海人,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博士研。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