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烟台大学病毒学课件导论.ppt
57页普 通 病 毒 学曾 勇 Email:zy110cn@ Cell phone:15053532606教学参考书 《基础病毒学》莽克强,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 《普通病毒学》谢天恩、胡志红,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 《兽医微生物学》陆承平,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年,第四版 《病毒学实验技术》傅继华,山东科技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 《分子病毒学》吴柏春,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病毒学概览》姜莉等译,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年 《How Pathogenic Viruses Work》 《Basic Virology》Edward K. Wagner & Martinez J. Hewlett, Blackwell Publishing,2004,Second edition 《Principles of Virology》Flint S J, et al. 2004,ASM PRESS.Second edition 《Principles of Molecular Virology》Cann A J.ELSEVIER ACADEMIC PRESS.Fourth edition.2005课件下载: 烟台大学 网络教学平台 用户名:2009zengyong 密码:123主要章节第一章:导论-病毒学概述 第二章:病毒的形态与结构 第三章:病毒的分类与命名 第四章:病毒的侵染与复制 第五章:病毒的遗传与变异 第六章:病毒与寄主的相互作用 第七章:病毒基因工程 第八章:几种重要病毒的简介 第九章:病毒与肿瘤 第十章:病毒学技术 第十一章:病毒病的防治国家规定强免(强制免疫)的疫苗是必须打的,即强制免疫的,也是免费的,小孩日后入托、入学甚至出国都要凭打过的 接种证办理的。
以下是规定强免的疫苗(2006年3月1日执行):出生时:乙肝疫苗(第一次)、卡介苗 1月龄:乙肝疫苗(第二次) 2月龄:脊髓灰质炎疫苗(第一次)3月龄:脊髓灰质炎疫苗(第二次)、百白破(第一次)4月龄:脊髓灰质炎疫苗(第三次)、百白破(第二次)5月龄:百白破(第三次) 6月龄:乙肝疫苗(第三次)、A群流脑疫苗(第一次)8月龄:麻疹疫苗(第一次)、乙脑疫苗(非活第一、二次)、(减活第一次)9月龄:A群流脑疫苗(第二次) 18月龄:百白破(第四次)、麻疹疫苗(第二次)2岁:乙脑疫苗(非活第三次)、(减活第二次) 3岁:A群流脑疫苗(第三次)4岁:脊髓灰质炎疫苗(第四次) 6岁:乙脑疫苗(非活第四次)、(减活第三次)、A群流脑疫苗(第四次)、精白破(第一次)16岁:精白破(第二次) 还有一些疫苗不属于强免范围,如麻腮风、风疹、腮腺炎、 肺炎、水痘等,都要收费的,可自愿选择打或不打记住一点,凡 是收费的疫苗都需要家长签名认可,方可接种 接种疫苗可以有效预防传染病,但是在疫苗的接种过程中,由于多种原因,可能会发生极少 数接种疫苗人出现不良反应,在学术上叫做疫苗的相关病例对于疫苗相关病例,国家将给予一 定的补偿。
由于中国使用的脊灰疫苗是减毒活疫苗,加上受种者个体差异等,儿童 服用后有可能发生疫苗相关麻痹病例,但发生率极低,每 250万至1000万孩子 接种后,可能有1人出现接种后的麻痹甚至下身瘫痪等副反应,这种副反应主要发生在首次接种的儿童中1994年,我国报告了最后1例本土脊髓灰质炎病例,以后再无病例发生2008年,卫生部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做好脊髓灰质炎疫苗相关病例鉴定及善后处理工作的指导意见》,承诺对因接种脊灰疫苗后出现相关小儿麻 痹副反应的儿童,由地方和卫生部门相助,开展医疗鉴定、赔偿同年,北京市卫生局等相关部门印发《北京市疫苗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相关 麻痹型脊髓灰质炎病例补偿办法(试行)》,其中提出,当事人应在出现症状满 2年后的1年内,向北京市医学会提出伤残等级鉴定申请,补偿费用实行一次 性结算,由市财政部门在预防接种工作经费中安排,最高可达24万元第一章 导论——病毒学概述第一节 病毒学知识的起源及发展 第二节 病毒和病毒学第三节 病毒的起源本章重点1、了解病毒学发展历程中的主要事件 2、病毒的基本特点3、几种亚病毒的定义 4、病毒性病原确定的标准 5、病毒的起源第一节 病毒学知识的起源及发展一、病毒学发展的动力1、防治病毒性疾病2、分子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的重要模式生物二、病毒学发展的历史1、经验时期 公元前1400年 ,古埃及象形文字 就描述了一位司祭 人员的病状是典型 的脊髓灰质炎。
公元前1000年,中国已有天花发生,到公元 1000年,宋真宗时代已有吸入病痂接种人痘预防 天花的办法,1796年英国人Edward Jenner提出 接种牛痘预防天花 1966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对对接触天花患者 的人进行计划免疫;1977年10月索马里最后一位 患者治愈,宣布全世界消灭了天花病天花的种痘预防天花的种痘预防1979年10月26日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在肯 尼亚首都内罗毕宣布,全世界已经消灭了天花 病,并且为此举行了庆祝仪式 现在美国和俄罗斯的两个实验室(美国亚特兰大的疾病控制中心、俄罗斯新西伯利亚的 维克托实验室)还暂时保存有天花病毒在家畜的病毒病中,狂犬病的相关 记载可能最早巴斯德(1822-1895) 法国著名科学家发明巴氏消 毒法、1884年研制成功狂犬疫苗• 家蚕“高节”、“脚肿”• 郁金香碎色花病2、病毒的发现时期烟草花叶病• 1886年麦尔(Mayer)证明其有传 染性,但认为是细菌• 1892年伊万诺夫斯基 (Ivanovski)证明通过细菌滤器 的汁液仍有致病性,但认为是细 菌毒素ChamberlandChamberland氏滤器氏滤器• 1898年贝杰林克(Beijerinck)荷兰著名科学家(麦尔的助手) a.能通过细菌滤器b.仅能在感染的细胞内繁殖,在体外非生命的物质中不能生长c.“有感染性的、活的物质”,并将其命名为 virus• 第一个动物病毒的病例——牛口蹄疫(1898)德国细菌学家勒夫勒(Loeffler)和费罗施(Frosh)发现引起牛口蹄疫的病原也可以通过细菌滤器,从而再次证明伊万诺夫 斯基和贝杰林克的重大发现。
证明高度稀释的滤液可以再现疾病 ,否定了毒素说• 第一个有关噬菌体的报道——葡萄球菌噬菌体phage 来自希腊文,意指”吃” 认为病毒是一种与细菌类似的病原体,不同仅在于病毒必须在活细胞内才能繁殖,体积很小,能通过细菌滤器,被 称为“超显微的滤过性病毒”3、病毒本质的研究时期• 早期的工作证实病毒的活性与蛋白有关1935年美国生物化学家斯坦利得到了TMV的蛋白晶体,晶体溶解后保持致病性• 病毒是由蛋白质和核酸组成,核酸可分为RNA和 DNA两种,核酸是感染、致病、复制的主体• 20世纪30年代的后期,电子显微镜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病毒学的发展,证 明病毒颗粒的内部是核酸 ,外面包裹着蛋白质 • Electron micrographs of highly purified preparations of some viruses. (a) Adenovirus. (b) Rotavirus. (c) Influenza virus (courtesy of George Leser). (d) Vesicular stomatitis virus. (e) Tobacco mosaic virus. (f) Alfalfa mosaic virus. (g) T4 bacteriophage. (h) M13 bacteriophage. 4、病毒学发展中的主要成就1798 琴纳纳(E. Jenner) 接种牛痘预预防天花 1885 巴斯德(L. Pasteur) 制成狂犬疫苗 1892 伊万诺诺夫斯基(Iwanovski) 发现发现 TMV病原的滤过滤过 性 1898 贝贝杰林克(M. W. Beijerinck) 证实证实 TMV的滤过滤过 性病原 洛夫勒(F. Loeffler) 发现发现 口蹄疫病原的滤过滤过 性 1915 图图尔特(F. W. Twort) 发现发现 噬菌体 1935 斯坦利(W. M. Stanley) 获获得TMV结结晶 1939 考齐齐(G. A. Kausche) 在电镜电镜 下看到TMV 1949 恩德斯(J. J. Enders) 利用单层细单层细 胞培养脊髓灰质质炎病毒 1952 赫尔希(A. D. Hershey) 证证明一种噬菌体DNA具有感染性 杜尔贝贝科(Dulbecco) 利用单层细单层细 胞培养进进行蚀蚀斑试验试验 1956 弗伦伦克尔-康拉特( H.Fraenkel-Conrat) 证证明TMV-RNA分子具有侵染性 1957 伊萨萨克(Isaacs) 发现发现 干扰扰素 1960 次田(A. Tsugita) 测测定了TMV外壳蛋白的氨基酸序列 1967 迪纳纳尔(T. O. Diener) 阐阐明类类病毒的本质质 1970 特明(H. M. Temin) 巴尔的摩(D. Baltimore) 发现发现 逆转录转录 酶 1977 桑格(F. Sanger) 测测定了φX174的DNA全序列 1979 谷口(T. Taniguchi) 人干扰扰素基因工程宣告成功 1983 蒙塔格尼(Montagnier) 嘎洛(R. C. Gallo) 分离到与AIDS相关的人类类逆转录转录 病毒 1982 普什纳纳(Prusiner) 提出朊朊病毒 斯坦利(1904-1971)美国著名化 学家,1935年提纯了烟草花叶病 毒,1946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蒂勒(Theiler M)美国著名病毒学家,确证了黄热病毒,成功地开发了减毒疫苗而 荣获1951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美国科学家恩德斯(Enders J F)、韦勒(Weller T H)、罗宾斯 (Robbins F C)因将脊髓灰质炎病毒成功地在培养细胞中培养 而荣获1954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法国科学家雅各布(Jacob F)、利沃夫(Lwoff A M)、莫诺(Monod J L)因提出“操纵子”概念,预言了mRNA的存在,导致mRNA的证实,从而使遗传密码的实验研究得以开始,因而使分子遗传学 的整个体系得以建立,其意义十分深远发现酶和病毒合成的遗 传控制机制获1965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劳斯(Peyton.Rous 1879-1970)美国著名病毒学家,证明病毒可引起动物的癌 症,获1966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德尔布吕克(Delbruck M)(德国)、赫尔希(Hershey A)(美国)、卢里亚(Luria S)(意大利)因提出病毒的“一步生长曲线”,发现病毒的复制机理与噬菌体的基因重组现象,证明遗传物质 是DNA而不是蛋白质,获1969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巴尔的摩(Baltimore D)(美国)、杜尔贝科(Dulbecco R)(意大利)、特 明(Temin H M)(美国)巴尔的摩和特明发现了逆转录酶,证明遗传信息 不仅由DNA到RNA,也可由RNA到DNA;杜尔贝科发现了肿瘤病毒和细胞遗传之间的相互作用,他倡导了向细胞内注入已知功能的单个病毒基因而不注 入完整病毒的技术。
获1975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毕晓普(美国) J. Michael Bishop瓦尔姆斯(美国) Harold E. Varmus发现了逆转录酶病毒致癌基因的细胞起源,否定以前的看法:癌基因必然源自病毒获1989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普鲁西纳(美国)(S.B.Prusiner) 1997年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发现感染性蛋白子( prion)德国科学家哈拉尔德·楚 尔·豪森(Harald zur Hausen) 法国科学家弗朗索瓦丝·巴尔- 西诺西(Françoise Barré- Sinoussi) 法国科学家吕克·蒙塔尼 (Luc M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