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数字鸿沟与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pdf
6页论数字鸿沟与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 (安徽警官职业学院 丁忠甫) 一、 “数字鸿沟”的概念 关于数字鸿沟的定义目前已有许多,有代表性的提法是国际电信联盟(ITU)作的定义: “数字鸿沟可以理解为,由于贫穷、教育设施中缺乏现代化技术以及由于文盲而形成的贫穷国家与富裕发达国家之间、 城乡之间以及年青一代与老一代之间在获取信息和通信新技术(NICT)方面的不平等” 经合组织(OECD)认为,数字鸿沟是“处于不同社会经济水平的个人、家庭、企业和地区之间在获得信息通信技术的机会上, 以及在互联网的使用上所存在的差距” 我国学者胡鞍钢认为“因特网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是一种极不平衡的扩张,出现了国家之间以及一个国家内部不同地区的普及差距,即‘数字鸿沟’ ” 胡延平认为,数字鸿沟是在全球数字化进程中,不同国家、地区、行业、企业、人群之间,由于对信息、网络技术的占有和应用程度不同所造成的“信息落差” 、 “知识分隔”和“贫富分化”问题 作者综合以上观点认为: 数字鸿沟是指人们在接触信息与通讯技术上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绝对可以量化的差距, 可以存在于国家之间以及一个国家内部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之中 二、 、我国数字化鸿沟的现状 1、 中国地区间的数字鸿沟 在我国社会信息化进程中, 社会信息化的进度不一和信息分布的地区不平衡现象十分突出。
东部地区信息化发展程度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在互联网普及率、普及率、人均电信业务指数等具体指标方面明显高于中西部在中西部地区,在网络革命与信息革命中,形成了新世纪新型的知识贫困和信息贫困人群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4年4月13日发布的一份报告中显示, 我国网民数、上网计算机数分别达到了7 950万人、3 089万台,但是地区之间分布差异很大全国上网用户普及率最高的地区是北京,上网用户普及率达28%;其次是上海,普及率达26.6%;第三名为天津,普及率为14.4%相比之下安徽省普及率为2.9%;河南省普及率为2.3%;贵州省普及率为2.2%上网用户普及率最高地区是最低地区的12.7倍我国地区之间的互联网发展水平的差距十分明显,东部地区高于西部地区CN下注册的域名总数为340040个,华北地区占29.4%.华东地区占29.6%,华南地区占19.4%,东北地区占5.0%,西南地区占4.9%,西北地区占2.7% 中西部地区与沿海省市的信息化建设极不均衡,存在着巨大的数字鸿沟 2005年7月21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京发布“第十六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止到2005年6月30日,我国上网计算机数达到4560万台, 比去年同期增长25.6%, 网络国际出口带宽总数达到总容量82617M,网站数达到67.7万个。
从网站数的地域分布可以看出,与历次调查网站数的地域分布一致,华北、华东、华南的网站数比例占86.9% ,仍占据主要地位;东北、西南、西北网站数所占的比例同以往调查结果相比没有太大变化,为11.1%,所占比例还是较小这一方面说明我国中东部地区的互联网应用水平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说明了目前我国东西部在互联网领域的“数字鸿沟”依然严重我国东西部地区的数字差距要大于经济发展的差距 2、 我国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 (1)城乡经济差距比较 2003年以前, 我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农民纯收入之间的差距逐年拉大,随着2004年党中央一系列惠农政策不断落实, 使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农民纯收入之间的差距出现回落,在2003年收入差距最大,比例是3 23倍广播电视覆盖率城乡相差较小,以2004年为例,全国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为94.1%和95.3%,而同期农村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92.4%和94.3%,农村与全国广播电视覆盖率相比,仅相差1.7和1个百分点固定普及率是信息化的重要指标,2002—2004年城乡之间固定普及率虽然逐年小幅拉开, 2004年城乡之问固定普及率之比也仅为2.9倍,但是,在同期涉及到互联网的相关数据,每百户居民电脑拥有量,城市是农村的16—20倍;城乡之间互联网普及率的差距更是增加到140—150倍。
在2004年全国网民数量为9400万,全国互联网普及率为7.23%,其中城市互联网普及率达17.14%,而农村网民仅占网民总数的1%,农村互联网普及率为0.12%,可以说农村成为互联网的“准空白”地区;而涉农网站的数量尽管在2004年达到近6400家,但互联网网站总量在2004年达到66.89万个,是涉农网站数量的l12倍 我国城市和农村差距比较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年人均收入(倍) 3.11 3.23 3.21 固定普及率(倍) 2.71 2.72 2.90 百户居民电脑拥有量(倍) 16.6 19.9 16.3 互联网普及率(倍) 146 151 143 网站数量(倍) 371 200 112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互联网调查、通讯业发展年报整理 (2)城乡居民拥有现代信息载体的差距比较 我国农村人口占我国人口的 2/3 左右,而根据相关资料,截至 200 1年3月,我国共有固定用户 1.5 亿,其中农村用户仅 5660 万户,占 36.6%我国近年来网络用户持续增长,但其普及和应用主要在城市,根据 CNNIC 第十三次互联网发展壮况的调查结果,农林牧渔工作人员所占网民比重只有 0.8%。
可见我国城乡之间存在巨大的“数字鸿沟”问题 农村与城镇拥有现代信息载体的比较 项目 单位 2003 年 2004 年 农村每百户拥有彩色电视机 台 67.8 75.1 城镇每百户拥有彩色电视机 台 130.5 133.4 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 % 93.7 94.1 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 % 95.0 95.3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中国统计摘要 2005》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5 年 5 月第一版 3、 不同人群之间存在的数字鸿沟 (1) 不同行业的人群之间的数字鸿沟 互联网使用者的职业分布情况 职业 比例 职业 比例 国家机关、 党群组织工作人员 8.0 农、林、牧、渔工作人员 0.9 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 7.9 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 5.8 专业技术人员 15.9 军人 0.8 教师 7.7 学生 30.1 办事员等协助人员 9.0 无业 3.7 商业、服务业人员 9.1 其他 1.1 资料来源:200 3 年 7 月第十二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报告 农村信息化总体水平不高,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 200 2年7月份的调查统计,在我国用户的行业构成中,农林牧渔水利业的用户数只占 2.1%,远远低于其他工业行业;在用户的构成中,农林牧渔 水利业的用户数只占 1.1%,排名倒数第二。
这些数字表明了当前农民利用互联网获取信息的比例微乎其微,大多数还是凭借个人经验,或者根据他人、集市上的信息来决定该种什么,种多少以及卖多少价钱 (2)不同文化程度的人群之间的数字鸿沟 在第十二次和第十三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 统计调查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出,高中(中专)及以下的互联网使用者所占比例在下降,而大专以上学历的互联网使用者的比例在相对上升,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在高校,互联网络的学习已经得到重视并普及,相反在文化程度比较低的人群中使用情况不是很乐观 互联网使用者的文化程度分布情况 文化程度 第十二次 CNNIC 调查结果 第十三次 CNNIC 调查结果 高中(中专)以下 13.9% 13.5% 高中(中专) 30.9% 29.3% 大专 27.1% 27.4% 本科 25.5% 27.1% 硕士 2.1% 2.2% 博士 0.5% 0.5% 三、数字鸿沟形成的原因 1、经济差距 经济差距是造成数字鸿沟的最主要的原因信息差距是经济差距在知识、信息、技术领域的反映研究表明,互联网的普及率与人均国民收入具有很强的关联性,相关系数在 0.77 左右从国际范围看,互联网普及率达到第一、第二、第三级的,基本上是高收入国家和地区。
第四、第五级多是中等收入国家 2、技术差距 技术因素是导致数字鸿沟产生的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信息技术的发展,并没有给世界各国和所有人带来均等的机会,相反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原有的国与国之间、地区和地区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变的更大,城乡之间也是如此 3、知识差距 知识水平的差距同样会导致数字鸿沟的出现即使有了信息基础设施,由于文化素质的欠缺和基本计算机技能的缺乏, 大多数贫困者仍然被排除在信息革命之外在中国,广大的农民由于没有获取信息、分析信息以及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所以只能在贫困线上徘徊 四、 加强农村教育是消除我国城乡 之间数字鸿沟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2003 年 12 月 10-12 日联合国在日内瓦召开了由各国首脑参加的第一次世界信息社会世界高峰会议(WSIS) ,联合国秘书长专程到会讲话大会的主题为:建设信息社会,新千年全球性挑战消除数字鸿沟是会议通过的《原则宣言》的一个重要内容 《宣言》把教育作为消除数字鸿沟的途径和方法,指出: “继续教育和成人教育、再培训、终身教育、远程教育及远程医疗等其他特殊服务可以从根本上提高就业可能性,并帮助人们受益于信息通信技术为传统职业、个体职业和新兴职业所带来的新机遇。
对信息通信技术的掌握是这方面的根基 ” 根据联合国新制定的文盲标准,数字化生存必须掌握数字化工具,信息社会中不能使用计算机的人如同传统社会中不会使用文字一样,也是文盲在数字经济与数字生态2001年高层年会上, 对跨越数字鸿沟中教育的战略地位是与会代表的共识第12次《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35岁以下的年轻人占大多数,占到总数的83.7%,学生成为网上比例最高群体,比例为30.1%由此可见我国网民大多数是受到良好教育,掌握了计算机和互联网知识的18~35岁之间的年青人,说明了受教育对填平数字鸿沟的重要性因而必须加快发展教育,提高全民族的数字化生存能力 我国农民受教育的程度历来是比较低的 我国农民中间的大学生人数仅占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0.5%;远远低于城市和发达国家的水平这制约了农业劳动生产力的提高,也制约着中国的总体竞争力农民受教育程度低,必然导致其与城市在知识传播技能、已有知识储存量、社交范围、信息的选择性、大众传播媒介接受度等方面的差异,而这些差异又进一步扩大了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在信息化时代,教育程度较低的农民有双重不利他们既无法及时获取可以改善自身处境的工作信息,又无缘电子商务以及寻求最低价所带来的改善福利的良机,我国广大农民正处于“数字鸿沟”的最底层。
农民是农村经济建设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 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主体,农民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和决定农村小康社会的全面实现农民素质的提高有赖于各种教育机构,提升农民素质是提高科技成果利用率的有力保障,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内在推动力,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提升农民素质是增强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增强农民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因此提高农民的教育和科技素质,对于缩小以及消除数字鸿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五、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思考 (一)农村职业教育的终身化 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立学习型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也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在学习型社会的终身学习体系中,学习者面对的是职业、职业岗位以及职业知识和技能不断变化的环境,同时随着科技进步,各种职业岗位的知识含量也不断提高, 这种情况一方面对学习者的综合素质会要求更高,另一方面要求知识和技能的不断提高职业教育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在于我们培养的人有没有创业人才,有没有创新意识 在以信息、知识和高新技术为代表的知识经济来临之际,人们都渴望通过终身学习掌握更多、更好的知识与技能,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农村职业教育是终身教育的一部分,也是学习型社会建设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力量,学习型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