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少学多教参考文献.pdf
21页24 附:参考文献【述 评】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少教多学”的思想并不是今天才有的,追本溯源,自古有之先秦时期,孔子就曾有过非常明确的阐述,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此外,《学记》中也曾有过这方面的阐述:“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这两段有关教育的论述,都明确提出了“少教”,皆认为教师的任务是“道”、”强”、“开”,切不可“牵”、”抑”,尤其不能事事都“达”分析其主旨,就是教育我们,在教学中,老师应该起到其应该起的作用,即“道”、”强”、“开”,而不是事事都替学生想到了,相反,应该给学生自己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在思考与自己学习中不断总结学习经验,直至悟“道”,这才算是成功的教育教育发展到近现代,”少教多学”思想得到了人们更为深刻的认识十九世纪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就是引导学生的思想,引导学生智力的积极性”、“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第斯多惠的观点再清楚不过,教师不应该剥夺学生思考进而发现真理的乐趣,而应该引导他们的思想,让他们在学习中发扬主动性积极性。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对此思想也给出自己的观点:“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引导启迪,俾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受”、“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教是为达到不需要教”叶圣陶的观点,与今天我们所追求的通过教让学生学会自主思考,自主学习,继而达到不教而教的观点几乎完全相同现代的“少教多学”思想在西方发达国家开展研究较早,上世纪四十年代初,Richard Livingstone爵士提出,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他的求知欲与学习能力是教育成功与否的标准,而不应该是教师教授的知识量这种思想其实与后来的深度学习一脉相承,也为今天我们的“少教多学”思想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探究教学的倡导者施瓦步于1961 年在哈佛大学提出“作为探究的理科教学”,同时期的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也提出在教学中采用“探索——发现”式教学方法,从而实现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时能够象科学家那样探索知识,摒弃一直以来那种学生完全由教师进行灌输的教学方法这种体现学生主体性培养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发展素质,这种提法,也与今天我们的“少教多学”教育思想有着本质的联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是越来越少传授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之外,他将越来越多的成为一个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集牛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我们应使学习者成为教育活动的中心,随着他的成熟程度允许他有越来越大的自由;由他自己决定要学习什么,他要如何学习以及在什么地方学习及受训这应成为一条原则新加坡是“少教多学”理念执行比较好的国家,为解决李光耀内阁倡导儒家伦理教育带来的弊端,新加坡政府于2004 年明确提出“少教多学”的理念,从最初的三十所学校,到后来全民性的教育改革,“少教多学”在新加坡教育中取得了明显的成效25 在“少教多学”的改革中,不乏成功的案例例如:圣婴女校(大巴窑)通过分组的方法让教师进行一对一的教学,从而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实行差异化教学;华民小学通过开展“交流母语”项目,让学生学习不同种族的语言,并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简单交流,以此来增进民族之间的理解和交融;中正中学重视向学生介绍前沿科技,让学生不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落伍,同时努力以一种贴近生活的方式让学生掌握科学技术知识;蒙福小学组织学生通过旧物义卖为动物保护协会捐款,通过了解动物保护协会、与动物交朋友、设计标语、组织安排义卖活动等一系列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来增加学生的写作素材,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等等。
少教多学”注重的是一种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它意味着更少地依赖于死记硬背的学习、反复的考试和“以不变应万变”的教学方式,更多地关注经验式的发展、自主学习、差异化教学和终身技能的培养它重视学生思维、态度、性格和价值观的形成,力图通过创新并且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来塑造学生性格少教多学”触摸到了教育的核心——为什么教,教什么,以及怎样教而这正是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所追求的最本质的初衷教育的意义由此而生目前,国内关于探讨“少教多学”的学术论文已经多达十余篇,其中王海平发表在《世界之窗》2010年第 9 期的《新加坡倡导少教多学的教学理念》是距今最近的一次,国内学术刊物对新加坡实施“少教多学”的介绍,他在文中对这种教育方式的具体实施过程进行了详细地介绍,;陈曦的《“少教多学”——新加坡教育改革新视角》发表于2008 年 8 月《外国中小学教育》、寇平平《论“少教多学”》以及 汪惠迪于2007 年 9 月发表在《现代教育论丛》上的《少教多学和生本教育》都对新加坡实施的“少教多学”的实施背景、实施方法、实施效果以及新加坡的教育、政治、地理情况进行了详细地解析既对新加坡“少教多学的“根”进行了挖掘,也对它所开出来的“枝”“叶”进行肯定,对于在中国实施的教育改革展现出美好的憧憬和十足的信心;张小菊的《新加坡“少教多学”教学理念的启示》发表在2008 年 8 月《中国成人教育》上,她把新加坡“少教多学”的经验借鉴到中国的成人教育之中;于红霞、何志波于 2007 年 9 月在《现代教育论丛》上发表《素质教育改革: 从量到质的转变—谈新加坡“少教多学”教育改革》不仅对“少教多学”的教育手法大加肯定,还把它的出现看作是中国实施素质教育以来所发生的质的飞跃。
汪惠迪( 2007)认为,生本教育就是真正以学生为主人的,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方式,其中“少教多学”与先做后学、先学后教等几项内容,正是生本教育的重要做法陈曦( 2008)提出,新加坡的“少教多学”教育革命,很好地弥补了传统儒家教育的缺点,新加坡的”少教多学”行动,应该说是成功地,改变了学生一直以来被动跟着老师转的学习习惯张小菊( 2008)在对新加坡的“少教多学”教育政策后指出,这种教学方式,给学生发挥潜能的空间,也给教师的创意教学提供了可能,对中国的教育很有借鉴意义施铁军,王仁甫(2008)提出,我们的课堂教学之所以陷入“教师多教学生少学”的困境,主要在于我们的课程安排与课堂习惯中,绝少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而只是将学生视为课堂知识的接受对象因此,要改变这种情况,核心的做法就是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肖开选,范斌,周艺娟(2008)指出,智慧不是靠教的,而是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逐渐悟出来的因此,多教无益,更应该是引导学生去学他们在研究中进一步提出了实施“少教多学”的四个策略:一是利用丰富而合适的知识内容作为载体,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二是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学会学习;三是搭建教学支架,创设学生主动学习的平台;四是有针对性地采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式。
李东生( 2009)指出,“少教多学”的提出,贯彻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念,其重点是学生学习能力、思考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教师要摒弃简单灌输知识的做法,转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与学的活动中去少教多学” 理念,是顺应时代的教育思想,反映了我们这个时代对个人创新能力的要求26 于红霞、何志波(2010)也就新加坡的“少教多学”教育进行了研究,他们指出新加坡教育从生存导向、效益导向走来,成功地转变成以能力为导向,“少教多学”的教育对新加坡教育的质量和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王海平( 2010)指出,“少教多学”教育理念,尝试将以教师为主体的多教方式向以学生为主体的多学方式转变,将以前重视教学内容的数量向重视教学内容的质量改变,其主要途径有教学法、学习环境氛围、学习体验、评价与学习内容等五个方面管亚明( 2010)提出,课程改革的目标就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将学生从被动学习中解脱出来,让学生主动学习、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继而真正从学习中获得乐趣,产生主动要学的想法纵观国内的学术研究,大家对“少学多教”普遍持支持态度并且对它的实施前景也表示乐观但是,在对新加坡实施情况的具析之后,如何将此与中国的具体教育情况进行结合,仍然有待于我们进行理论和实践双向的探讨,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进一步对理论修改。
除了在理论上进行积极地探索,近年来我国部分学校也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对此进行了探索,:1.江苏省泰兴市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实验洋思模式:“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分以下五个环节:一是出示这堂课的学习目标,出示这堂课的自学要求;二是学生根据自学要求自学,教师巡视发现学生自学中的问题;三是学生汇报自学结果 ( 学困生优先 ) ;四是纠正、讨论、指导自学结果;五是学生完成当堂作业,教师当堂批改作业2.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县东庐中学的“教学案合一”实验东庐中学的“讲学稿”讲学稿”根据学生的学来设计,既是学生的学案,又是教师的教案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通过“讲学稿”这个载体合二为一讲学稿”实际是“给学生一个拐杖,让学生尝试自学”它具有导学、导思、导练的功能,学什么,如何学,学到什么程度,在“讲学稿”中都有表述除了教师的教案、学生的学案外,讲学稿还是学生的练习册东庐中学的教师除了“讲学稿”上的题目外,原则上不允许再布置课外作业对每份“讲学稿”,教师要做到有发必收,有收必改,有改必评此外,学校对学生的成绩考评也紧紧围绕“讲学稿”教师通常从“讲学稿”上选择题目,引导学生利用“讲学稿”进行复习,达到“学什么,教什么;学什么,考什么”。
学生每隔一定时间后将各科“讲学稿”进行归类整理和装订,就成为很好的复习资料3.山东省荏平县杜郎口中学的自主学习实验其核心是还学生学习的自主权,使学习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事情他们实行“10+35”的课堂教学模式,各班教室内三面设有黑板,提供更大的空间给学生以展示自我的机会这样做一方面迫使教师把本来属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另一方面学生在学习进程中可以及时交流分享,及时反馈矫正;更重要的是学生和教师之间在心理上实现了真正的平等,兵教兵互帮互教成为一种常态,成为一种习惯以上三所学校的改革都是整体推进、持续进行的三所学校都曾是农村薄弱初中,他们的改革始于新课程改革之前,但是一方面他们的改革体现了新课程的方向,另一方面新课程也为他们的改革提供了平台和机遇,所以他们成了新课程改革的排头兵,每天都在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者和学习者,为我国更好、更全面地实施新课改、贯彻“少教多学”的教学方法奠定了基础相信这样积极地探索必将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吹来一阵春风!从国内外研究学者的研究情况来看,“少教多学”是在大家看到传统教育方式与教学方法的弊端后,结合现在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而提出的研究学者认为”少教多学”是发挥学生主动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有力措施,有助于学生的学习改进与成材。
27 【研究论文】少教多学的启动与落实——新加坡的经验新加坡教育部学校司副司长颜振发尊敬的佴会长、陆局长,各位教育专家以及在座的各位校长:上午好!很荣幸有这个机会到无锡和各位教育界的朋友切磋、交流无锡是一个充满魅力的都市,同时也是文化和教育的重镇无锡之行对我们来说,是一次极好的学习观摩的机会我衷心地希望我们这次交流活动能碰撞出更多火花和激情,为新中教育格局开创新局面今天我要与大家分享的课题是《少教多学的启动与落实——新加坡的经验》在讨论少教多学的教育理念之前,先让我为大家介绍新加坡教育发展的背景和历程自独立以来,新加坡政府就阐明国家的教育体制与发展必须配合政治、社会、经济的需要在缺乏资源的情况下,人力资源成为国家生存的唯一条件而教育年轻一代,提升其整体素质则成为国家成功与否的最大关键随着社会大环境的持续改变,为了确保年轻一代的学习能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