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低年级段语文基本阅读过程结构的培养.docx
6页低年级段语文基本阅读过程结构的培养巩义市紫荆实验学校 李朝辉关键词:阅读兴趣 基本阅读过程结构 预习 批注 一、低年级段阅读的现状与问题分析经常听到高年级段的语文老师说:语文学的好的孩子都是看书多阅读是书面语言的重要形式,培养阅读能力是整个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初入学的儿童处于低级的出声朗读阶段,在社会化转型的现在,在需要大语文的今天,我们明知道阅读对孩子的重要性,却往往被这样一个难题所困扰,具体到我们低年级段语文老师来说,这个难题就是:如何培养低年级段孩子的基本阅读能力?二、新基础的理论指导《语文教学改革指导纲要》第一章节第 24 页有这样一段话“根据学生语言能力发展轨迹和需要,不同学习阶段选择不同类文体为主要阅读文体,从一、二年级到八九年级组成一个文体有侧重且有连贯性的阅读系列,促进学生阅读能力发展此举旨在解决教师根据教材编排,一篇一篇地教课文,讲知识、做练习,每篇课文基本安排 2-3 课时,从而导致学习效率低下这一语文教学久治不愈的通病” 我针对低年级段语文阅读教学的核心任务进行了梳理:一年级阅读教学的核心任务:一是为巩固、扩大识字服务;而是培养阅读综合基础素养二年级阅读教学的核心任务:拓展阅读视野,感受生活,明白阅读基本要求、基本方法和基本过程。
三年级阅读教学的核心任务:找准阅读理解中的过渡点,顺利实现低高过渡三、我的设想、实践与收获1.一年级培养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让孩子们由对电子阅读及图画阅读的直观刺激的接受,转换为对文字的超感兴趣,是个久远且艰辛的过程作为一年级,首当其冲要走好第一步我是这样想的:先利用阅读存折把孩子们引上路,之后再要求相同的书目,慢慢地达成共赢这是一个常年累月的过程在《语文教学改革指导纲要》的 158-173 页对一年级阅读做了详细具体的指导,书中提到,要为一年级学生打实以下阅读综合基础素养:如喜欢阅读、每天阅读、认真阅读、读一读、记一记、想一想、乐于交流培养这些素养的策略是:课内落实、课外巩固提高如设立班级图书角、开辟阅读之星的评比、每人备有阅读记录卡……我们在一年级投入到“阅读存折”的阅读活动中详尽的准备,不断地积累,孩子们从每天 5 分钟慢慢到现在的 30 分钟,其中,孩子们、家长朋友们、老师们付出了多少啊!阅读 10分钟,积累 1 元钱,每积累 100 元,授予一个荣誉称号,“小童生” 、 “小秀才” 、 “小举人” 、 “小状元” 、 “小翰林” ,孩子们依次晋级获得“小童生” 、 “小秀才” 、 “小举人”荣誉称号的孩子,将用小小表扬信奖励;“小状元”使用小奖状奖励;“小翰林”使用稍大的奖状奖励。
从去年三月份开始实施一年级结束,班上三分之二的孩子是小童生,还有的个孩子晋级“小秀才” ,书香在孩子们的身旁蔓延2.二年级指导学生把握基本阅读过程结构《语文教学指导纲要》中明确给出二年级阅读教学的三个策略:充分运用文本资源,拓展学生阅读视野、提高生活感受力;渗透类结构意识,指导学生学习阅读;指导学生把握基本阅读过程结构以此为理论指导,结合学生实际, 我又继续实践探索基于一年级的阅读技能的基本训练,我们的学生进入二年级已经初步具备了如天天阅读的习惯;如借助拼音识字、联系上下文和语言习惯猜字;如读通句子,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等一些阅读技能因此,进入二年级,我在指导学生把握基本阅读过程结构这方面的具体做法是这样的:(1)制定具体的预习要求,在预习中运用基本阅读过程《语文教学改革指导纲要》指出“二年级要能综合运用个阅读技能整体把握一般阅读过程,了解每个过程的阅读要求” 据此,我在开学初就先制定出预习步骤:第一步课文读通顺(不多字、不少字、不错字、不重复)简称“4 不”在不懂的地方打问号;第二步标出自然段;第三步圈出词语读三遍;第四步给词语表中词语注音;第五步认读二类字;第六步签名、打分让每个孩子记在课本的最前面,并利用三节课的时间,一步一步教学生预习,这个就是一个教结构的过程。
我这个过程完全契合《纲要》要求在学生基本熟悉了这一结构后,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李教授总结出的小组合作学习的 15 个细节,每个细节都非常的切合实际实际操作中我能做到并且做好的主要有细节 1:训练(合作意识、方法、能力、习惯)的起点——从同桌合作开始细节 3:人数——4 人细节 11:巡视(介入力和引导力)提醒,纠正,点拨,引导,鼓励,评价……没有做到或者做的不到位的,做的比较模糊,好像也有这种意识,但是实际操作不是那么随心所欲比如李教授提到的细节 9:评价反馈,评价谁?个体、小组合作质量谁评价?教师,学生或小组互评,自评——小组、个体把评价的权利还给学生而我最容易剥夺学生评价的权利,老怕孩子评价的不全面,今后要学会退居二线,让学生大胆的说其他的细节也需要我在实践中一一落实、实践2)学会做批注学会做批注可以说是“长程两段式”的第一步我在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学习中设计的大问题是:试着寻找人物故事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教学生使用圈一圈、画一画的方法进行寻找以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大禹治水》为例,我把时间和工具还给学生,先教会学生掌握工具——批注,如:圈出时间、地点、人物,横线画出事情的起因、曲线画出事情的经过、双横线画出事情的结果。
一开始我是一项一项的领着学生圈、画,圈一个就找学生读一读、实物展示,让全体孩子首先明确、学会这种方法;后来到第二篇《朱德的扁担》和第三篇《难忘的泼水节》的学习时,学生就能迅速、准确的圈出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情的起因和结果,这说明学生已经能够掌握这一学习方法但是对于事情的过程的提炼能力还远远不够,需要随年级升高而提高《语文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还指出“小学阶段,预习要体现发展性和针对性:随年级升高,预习要求相应提高;预习项目随文体学习,随重点能力、技能训练不同二不同如,学习写人文体阶段,要求学生注意人物特点,想想人物品质 ”如《朱德的扁担》中朱德“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粮食” ,这一课时先教学生圈出来,告诉孩子这样做就是找人物特点的等到了《泼水节》周总理的人物外貌描写“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头上包着一条水红色头巾,笑容满面地来到人群中” 孩子就会使用上一节的方法了,这就是用结构四、下阶段努力的方向我通过实践在培养学生基本阅读过程结构方面有了一定的收获对于二年级语文阅读教学核心任务的另一项:渗透类结构意识的实践我是浅尝辄止一年级的孩子主要通过童话、儿歌,在想象的世界里成长;二年级的教材内容则有较大变化,对二年级语文上册的课文我进行了分类的尝试,如儿童生活故事类:《玲玲的画》 《一封信》 《妈妈睡了》 ;植物类:《植物妈妈有办法》 《树之歌》 《十二月花名歌》 ;动物类:《小蝌蚪找妈妈》 《拍手歌》景观类:《登鹳雀楼》 《黄山奇石》 《日月潭》 《葡萄沟》 ;自然现象类:《我是什么》 《雾孩子》 ;伟人主题类的:《大禹治水》 《朱德的扁担》 《难忘的泼水节》 ;从文体划分,又有说理类:《坐井观天》 《寒号鸟》 《我要的是葫芦》…… 一类话题不一定在同一个单元,但是教学时引导学生迁移。
如,对于景观类,我引导学生对比发现写景时都写出了景物的地点和特点以前我认为二年级的孩子读不出来,但是我错了,这些孩子们自己是能够发现的下学期,要在本学期基础上进行深入挖掘和实践,为完成三年级语文阅读教学打好基础 这本书,我还没有读完,但我会继续读下去,我会反复读,一遍和又一遍的收获都不同我想一直做真实朴素的教育和教学,做安静而有深度的教育和教学参考文献:《语文教学改革指导纲要》李政涛 吴玉如著福建教育出版社 2016 年 10 月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