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枯氏锥虫脉管系统寄生虫.docx
2页脉管系统寄生虫枯氏锥虫枯氏锥虫是枯氏锥虫病即夏格氏病的病原体粪源性锥虫,锥蝽为此病的传播媒介,国内也有该昆虫枯氏锥虫病分布于南美洲和中美洲,故又称美洲锥虫病(目前又称为“新艾滋病” ) 一 形态1. 无鞭毛体:存在于细胞内,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为 2.4~6.5m ,具核和动基体,无鞭毛或有很短鞭毛2. 上鞭毛体:存在于锥蝽的消化道内,纺锤形,长约 20~40 m,动基体在核的前方,游离鞭毛自核的前方发出3. 锥鞭毛体: 存在于血液或锥蝽的后肠内(循环后期锥鞭毛体) ,长宽为11.7~30.4 m×0.7~5.9 m游离鞭毛自核的后方发出在血液内,外形弯曲如新月状二 生活史 1. 雌性或雄性锥蝽的成虫、幼虫、若虫都能吸血当锥蝽自人体或哺乳动物吸入含有锥鞭毛体的血液,数小时后,锥鞭毛体在前肠内失去游离鞭毛,约在 14~20 小时后,转变为无鞭毛体,在细胞内以二分裂增殖然后再转变为球鞭毛体进入中肠,发育为上鞭毛体 2. 上鞭毛体以二分裂法增殖,约在吸血后第 3、4 天,上鞭毛体出现于直肠,并附着于上皮细胞上第 5 天后,上鞭毛体变圆,发育为循环后期锥鞭毛体。
当受感染的锥蝽吸血时,鞭毛体随锥蝽粪便经皮肤伤口或粘膜进入人体3. 血液内的锥鞭毛体侵入组织细胞内转变为无鞭毛体,进行增殖,形成假囊(即充满无鞭毛的细胞) ,约 5d 后一部分无鞭毛体经上鞭毛体转变为锥鞭毛体,锥鞭毛体破假囊而进入血液,再侵入新的组织细胞4. 此外,人还可通过输血、母乳、胎盘或食入被传染性锥蝽粪便污染的食物而获得感染三 致病 1.潜伏期:为 1 周~3 周,此期无鞭毛体在细胞内繁殖,所产生的锥鞭毛体在细胞之间传播,并存在于血液中2. 急性期:锥虫侵入部位的皮下结缔组织出现炎症反应,局部出现结节,称为夏氏肿(Chagoma) 如侵入部位在眼结膜则出现一侧性眼眶周围水肿、结膜炎及耳前淋巴结炎(Romana 氏征) 这两种体征的病变都是以淋巴细胞浸润和肉芽肿为特点急性期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倦怠和发热、广泛的淋巴结肿大以及肝脾肿大还可出现呕吐、腹泻或脑膜炎症状心脏症状为心动过缓、心肌炎等此期持续 4 周~5 周,大多数患者由急性期恢复,病程进入隐匿期,有些患者则转为慢性期3. 慢性期:常于感染后 10~20 年后出现,主要病变为心肌炎,食管与结肠的肥大和扩张,继之形成巨食管(megaesophagus)和巨结肠(megacolon ) 。
病人进食和排便均感严重困难慢性期病人血中及组织内很难找到锥虫四 诊断1. 急性期:血中锥鞭毛体多,可采用血涂片检查2. 隐匿期或慢性期:血中锥虫少,可用免疫学方法,也可用动物接种法,即用人工饲养的锥蝽幼虫吸食受检者血,10 天~30 天后检查该虫肠道内有无锥虫3. 对于检测虫数极低的血标本,可采用 PCR 及 DNA 探针技术,其检出率很高4. 注意按不同的期采用不同的方法五 流行与防治1. 枯氏锥虫病广泛分布于中美洲和南美洲,在居住条件差的农村流行,患者多数是在幼年感染2. 枯氏锥虫可寄生于多种哺乳动物,如狐、犰狳、松鼠、食蚁兽、犬、猫、家鼠等在森林的野生动物之间通过锥蝽传播从野生动物传播到家养动物,再传播到人,而后在人群中流行 3. 防治锥虫病的主要措施包括发现、治疗病人和消灭舌蝇4. 治疗药物苏拉明(suramine)对两种锥虫早期均有效如锥虫已侵犯中枢神经系统,须用有机砷剂5. 改变舌蝇的孳生环境,如清除灌木林,喷洒杀虫剂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