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影响称呼语转换的心理因素浅析.docx

6页
  • 卖家[上传人]:ji****81
  • 文档编号:306242916
  • 上传时间:2022-06-08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6.85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影响称呼语转换的心理因素浅析    高先丽(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英语系,甘肃成县742500)Reference: 在称呼语动态使用的过程中,影响其不断变化的因素多种多样其中,交际双方的心理因素是影响这种变化的原因之一,尤其是说话人的心理因素的变化Keys: 称呼语;称呼语转换;心理因素H08:A:1007-2187(2012)06-0038-02遗永顺在《称呼语及其使用》一文中指出,所谓称呼语就是指当面招呼用的表示彼此关系名称的词语,比如爸爸、妈妈、老师、阿姨等称呼语是言语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往往是传递给对方的第一信息;同时随着环境、心理、人际关系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同一个说话人对同一个听话人所用的称呼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某种需要变换使用不同的称呼形式这种称呼语的动态使用既可能是受到某种客观因素的影响,比如说双方身份地位的变化、说话场合的变化、社会情景的变化等等,也有可能是受到交际双方主观因素的影响,比如文化程度、年龄或说话时的心理状态等虽然影响称呼语转换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本文主要就影响称呼语转换的主观因素之一——交际双方的心理因素做一浅析一、说话人的心理因素言语交际是一种双向行为,它一定牵涉到交际双方,即说话人和听话人。

      而在这两者当中,说话人往往占据着主动,他们动态地使用语言以图最大可能地实现自己的交际目的,称呼语的动态使用——称呼语转换也不例外说话人往往受自己实现某种交际功能动机的驱使,对同一个听话人使用不同的称呼语,这种语言行为是受说话人某种心理因素的影响1.说话人的内心情感根据现代汉语字典,情感是指人受外界刺激所产生的心理反应,如:喜、怒、哀、乐等由于受到说话人情感因素的影响,说话人会对听话人采用一些异于平常的称呼语形式;另一方面说话人的情感变化也会明显地体现在他们所使用的称呼语上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称呼语不是一个简单的语言符号,而是交际者情感变化的晴雨表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们来看以下例子:杨七大吼:“丁三,你等着,我饶不了你!”杨七;“丁三哥,救救我!”杨七极感激地注视着丁三,把酒壶递了过去,叫了声:“三哥!”(许海宁,王雁:《塘边故事》) 在这段对话中,说话人“杨七”与听话人“丁三”是一个村子里的邻居,丁三的前妻是杨七现在的妻子在杨七的婚礼上,丁三曾经借着酒劲去故意找茬,所以起初两人的关系不是很融洽,杨七不喜欢丁三,甚至有点憎恨丁三,所以他对丁三使用了一个平时村民都在使用的称呼语,姓氏加排行后来杨七不小心掉到了水渠里,生命受到了威胁,这时丁三恰巧路过,为了活命,他改称“丁三哥。

      而在被救以后,他又一次改变了称呼语,“丁三哥”变成了“三哥”在中国农村,人们习惯于使用姓氏加排行来称呼一般关系的邻里或熟人,比如本段对话中的“丁三”,有时候为了表示一种亲密关系,人们会在前者的基础之上加上一些亲属称谓词,如…哥…姐如果对一个邻居的称呼连姓氏都去掉,而直接以亲属称谓词称呼,那可见交际双方的关系非同一般上例中杨七从“丁三”到“丁三哥”再到“三哥”称呼语的变化生动地体现了说话人内心情感的变化,“三哥”这个表示亲属关系的称呼更是将说话人内心的感激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另一个例子:黄仲维:“我爱你,知道吗?文琪,你知道我不会说话……”黄仲维:“怎样?看我……琪看我,我问你……我问你老四,你……你呢?”黄仲维:“老四,你真……你弄得我不止有点糊涂了怎么好?小四!”(林徽因:《梅真同他们》)一般情况下,在家人、夫妇或情人之间,说话人会为了更明显地表达自己的爱意、希望或亲密而改变平常所使用的称呼语在本段对话中,说话人“黄仲维”与听话人“李文琪”之间起初是一对普通朋友,后发展成恋人在说话人向听话人表达了爱意之后,他频频改变对听话人的称呼语,从“文琪”、“琪”、“老四”到“小四”这四个词语从表达交际双方的关系角度来说,一个比一个更能显示两人关系的密切程度。

      当说话人使用后两个词语时,他把与听话人的关系按家人的关系来对待另外,用“小四”代替“老四”,在汉语中,“小”经常包含“可爱”之意,说话人对听话人的浓浓爱意可见一斑在这个称呼语连续转变的过程中,影响其转变的因素主要源于他对李文琪的爱意,为了明白无误地表达自己的爱意,说话人通过转换称呼语的语言策略表明其内心变化的情感世界2.说话人的心理动机本文所指的心理动机是指说话人无意识的目的和意图,它源于交际者本身而非语言因素或社会习俗在实际言语交际过程中,说话人因为心理动机的变化,他们会为了实现特定的交际目的而转换对同一个听话人的称呼例如(臧希,臧里:《目击者》):大刘,“哟,大哥.”大庆兄:“别叫我大哥,从今往后我管你叫大哥哥哥,大晚上没什么可买的,从我那小饭馆拿了几斤涮羊肉在上述对话中,交际双方是邻居平时,大庆兄称呼大刘为“大刘”,然而,在大刘目击了大庆和大华在醉酒时打了一架之后,大庆兄改称大刘为“哥哥”,借此希望大刘能够为他弟弟(当时因为涉嫌故意伤害罪已被捕)作证不是故意伤害大华,而是出于自卫为了让大刘能够帮助他的弟弟,大庆兄虽然比大刘年长,却改成其为“哥哥”,借此表明对听话人的尊敬.他的这种转换称呼语的语言行为和他的心理动机是紧密相关的。

      二、听话人的心理因素众所周知,语言交际是一个相互适应对方的过程,这个过程既包括说话人也包括听话人影响称呼语转换的因素不仅包括说话人的因素还包括听话人的心理因素,说话人在选择称呼语时不仅要考虑到自己的内心感受和自己的心理动机,还必须把听话人的感受和反应也考虑在内,尽管前者占据了交际的主动1.听话人的情感表现听话人的内心情感的外在表现会是导致说话人转换称呼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例如:(服装店,一位中年妇女正在来回走动,翻看衣服)售货员:“阿姨,您觉得这件衣服怎么样?”中年妇女:“我有那么老吗?”(面带不悦的神情)售货员:“对不起,大姐,这件呢?”在本段对话中,说话人和听话人是售货员与顾客的关系,在很多情况下,前者往往会根据后者的年龄和性别或者穿着等多方面来称呼顾客,尤其是年龄在段对话中,当售货员看到听话人面带不悦的表情之后,立刻意识到听话人对此称呼语的不满意,此时中年妇女不悦的神情正是她内心情感的具体体现,因此她立刻改变了表示不同年龄特征的称呼语这里影响称呼语变化的主要因素正是听话人的内心不满情绪的外在表现2.听话人的内心渴望在日常生活中,说话人经常会根据听话人的愿望或揣摩听话人的内心真实想法,从而选择一个听话人内心非常愿意听到的字眼。

      看下例(电影《夕阳街》对话):吴海波懵了,呐呐着:“周大夫周燕燕:“燕燕,我叫燕燕,和小时候一样燕燕,大夫,你怎么了?”上文中说话人先用了一个表示尊敬的称呼语“周大夫”,后来,因为听话人觉得听着很生分,提醒说话人自己希望听到的称呼语和儿时一样,说话人改变了起初使用的一个非常正式的称呼语,姓氏十职业名称 称呼语是语言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特定的语境中,同一个说话人对同一个听话人的称呼往往是动态的、变化的导致这种变化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原因之一就是源于说话人或听话人的心理因素,尤其是说话人得心理因素正如欧文·特里普所说:“对于具有特定地位的对象,如果有—个公认的正规称呼,则任何偏离都是一种信息称呼语的转换一方面反映了交际双方的情感或态度的变化,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交际双方内心情感的变化是引起他们之间称呼语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虽然这种变化也可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Reference:[1] Jef Verschueren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98.[2]何兆熊,蒋艳梅.语境的动态研究[J].外国语,1997.(6).[3]李健雪,称谓选择与语境关系顺应[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5).[4]曲婧华.称呼的语用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2).[5]卫志强.称呼的类型及其语用特点[J].世界汉语教学,1994,(2).  -全文完-。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