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教学设计与反思1.doc

7页
  • 卖家[上传人]:工****
  • 文档编号:413088296
  • 上传时间:2022-08-03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51.50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八单元课题2一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黑龙江省黑河张立敏 一、 教学背景1.学科:化学2.课时:13.学生课前准备:课前预习1、回顾学过的铁、镁等与氧气的反应,学生书写化学方程式2、收集有关金属的知识同学们可以到百度百科查阅有关金属的知识: 初中化学教材把金属的相关知识排在第八单元,有助于元素化合物知识体系的形成,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同时学生在前期的学习中已经做过镁带、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要掌握金属与酸、金属与金属化合物溶液反应的规律,认识金属的通性和各自的特性,特别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的化学问题还是有一定难度,因此根据学生情况我编写了下面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初步认识许多金属能与盐酸、硫酸等发生反应2、初步认识金属能与金属化合物溶液发生反应3、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实验探究、汇报、交流,逐步分析认识金属的化学性质,在此基础上总结出金属活动性顺序2、通过练习使学生学以致用,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化学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化学与生活、与社会的有机联系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理解和应用难点:(1)用置换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判断反应能否发生2)用置换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某些与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三、教材分析金属的化学性质》是九年级化学第八单元课题2的内容,课程标准对该课题的要求是认识常见金属的化学性质具体内容主要有常见金属的三点化学性质、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及置换反应本课题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对金属的化学性质进行较为深入、系统地学习,这样使元素和化合物知识更加完整它侧重于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理解和能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获得提高,而且学好本课题为以后学习酸、碱、盐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教学方法分析根据新课标及教学目标的要求,以及结合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本节课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为主线,结合使用启发法、归纳分析法以及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新课标要求,初中化学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教材的重点放在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究上,采用实验——讨论的探究模式,设计这些探究过程,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善于动手、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能力,使学生学会从客观事实中归纳得出结论的方法,使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再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和能力水平以及年龄特征,所以我以实验探究法为主线。

      使学生通过探究过程,了解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突出重点再结合使用一些辅助的教学方法帮助同学们运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实际问题,突破难点多种教学方法互相穿插渗透,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优化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试管、镊子、酒精灯、坩埚钳、镁条、铝丝、锌粒、铜片、稀盐酸、稀硫酸 六、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境,温故导新【创设情景】(一)引入:设问:1、现在农村家家修房造屋,门窗都用铝制品,不用铁制品?          2、用黄铜冒充黄金的诈骗行为解决问题:根据生活的实际需要,以及人们的上当受骗,告诉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二)活动探究、探索新知A、金属与氧气的反应结合课件展示,回顾学过的铁、镁等与氧气的反应,学生书写化学方程式,再结合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不同,设置学生讨论,得出这两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追问】如果把金(Au)的化学活泼性与这两种金属比较,则金(Au)排在什么位置?为什么?(设计意图)使学生能利用金属与氧气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不同来比较金属活动性强弱,提高学生分析能力,还可及时检查和反馈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运用情况B、金属与酸的反应探究一:    1、标题:金属与稀盐酸、稀硫酸的反应2、实验仪器与药品:试管架、试管、镊子、镁带、锌粒、铁丝、铜丝、稀盐酸、稀硫酸、砂纸3、过程与方法:分组实验,交流分析,总结汇报4、解决问题:(1)金属现象化学方程式稀盐酸稀硫酸稀盐酸稀硫酸镁    锌    铁    铜    (2)设问:金属与酸的反应情形有几类?以上四种金属的发动性强弱顺序?结论:Mg>Zn>Fe>(H)>Cu规律: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酸中的氢。

      3)培养同学之间的团队精神设计意图:为后面学习金属活动顺序时,为什么会出现氢元素打下基础C、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探究二:1、 标题:金属与金属化合物溶液的反应2、实验药品与器材:试管架、试管、镊子、铝丝、铜丝、硝酸铜溶液、硝酸银溶液、硫酸铝溶液、砂纸3、过程与方法:学生动手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大家讨论交流总结4、解决问题:(1)实验现象化学方程式铝丝插入硝酸铜溶液中  铜丝插入硝酸银溶液中  铜丝插入硫酸铝溶液中  (2)设问:金属与金属化合物溶液反应的特点?结论与规律:金属活动性顺序只有排在前面的金属才能把后面的金属从它的化合物溶液中置换出来展示事例】曾青得铁则化为铜设计意图)结合历史事实,强化金属活动性顺序的运用,突破难点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热情通过以上三个探究过程的结果,以及科学家通过实验得出的真实结论,进而给出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用途介绍:金属活动性顺序表(采用“五元素一句”的记忆法)D、置换反应【课件展示】金属与酸、金属与盐的反应方程式(设计意图)以课件展示回顾金属与酸、金属与盐的反应方程式,突出规律性,直观、生动的再现,便于学生观察、总结置换的定义,自己发现知识,体验学习的乐趣。

      三)巩固练习:1.判断下列反应分别属于哪种反应类型?(1) Fe+CuSO4=Cu+FeSO4(2) 2Mg+O2 =2MgO(3) CH4+2O2 =CO2+2H2O(4)2 H2O2 =2H2O+O2↑                   2.国际互联网上报道:目前世界上约有近50亿人患有不同程度的缺铁性贫血其中儿童和青少年由于营养不均衡,患缺铁性贫血,其主要表现为:偏食、智力降低,对周围事物反应差,易怒不安等同时往往记忆力差,听课精力不集中,智商偏低 联合国卫生组织经过严密的科学分析认为:我国的铁锅是最理想的炊具,可有效减少缺铁性贫血的发生,如果在炒菜时经常加入适量的食醋(食醋中含有醋酸成分),效果会更好思考:为什么我国的铁锅是最理想的炊具,其依据的化学原理是什么?3.我国西部某省有一个苦泉村,村子里的泉水蒸发时产生蓝色的胆矾当地居民用铁锅煮一煮泉水就不苦了,久而久之,铁锅变成了“铜锅”你能解释这一现象的原因吗?(胆矾的主要成分是CuSO4·5H2O,其溶于水形成CuSO4溶液)展示相关图片:(设计意图)以科学事例创设情景,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寓示着本课题的重点。

      三)归纳小结 知识升华出示完整的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并让学生交流讨论通过金属活动性顺序得出一些规律,系统的讲述金属活动性顺序这一重难点,然后补充金属和金属化合物溶液发生反应需要注意的两点,加深理解,为利用该表解释生活中的一些与化学有关的现象,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在学习金属与酸的反应和金属与金属化合物溶液的反应之后,给出一组化学方程式,让学生们从物质分类的角度找共同点,引导学生通过对所学方程式分析找规律的形式,由学生自己归纳得出置换反应特点,便于学生理解性学习四)交流讨论 畅谈收获作为初三毕业生,要养成常思考、常总结 常归纳的好习惯,只有这样才能掌握所学内容的重点、难点,才能应对中考所以新课学完后我都要请同学们谈一谈这节课学到了什么,还有哪些疑惑帮助学生们完成自我总结五)达标练习 巩固新知精心选择题目,传统题目和实际问题并重,在帮助学生应对中考的前提下让学生学以致用,这样才能激发学生们对化学学习的长久热情在本节课的练习巩固环节我会首先给出几组物质,让学生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判断能否发生反应,练习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然后给出几个化学反应方程式让学生判断哪个是置换反应;通过这堂课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鉴别黄金与黄铜? 【课后延伸】1、让学生解释铝制品为什么不能用钢丝球刷洗?2、加工铁制品为什么选择硫酸铜溶液画线?【课堂小结】请同学们相互讨论一下,谈谈你的收获与感悟:【当堂训练】七、板书设计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 一、金属的化学性质A、金属与氧气的反应2Mg+O22MgO   4Al+3O2 2Al2O3 2Cu+O22CuO  3Fe+2O2Fe3O44 金属+氧气→金属氧化物金属的活动性:Mg>Al>Fe,Cu>AuB、金属与酸的反应Mg+2HCl==MgCl2+H2↑ Zn+H2SO4==ZnSO4+H2↑ Fe+H2SO4==FeSO4+H2↑  Zn+2HCl==ZnCl2+H2↑金属+酸→金属化合物+氢气金属的活动性:Mg>Zn>Fe>CuC、金属与金属氧化物反应D、置换反应:A+BC→AC+B八、教学反思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已经不仅是传授基本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其提高。

      因此,教师在观念上必须真正转变,找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在教学设计上,要切实以“学生发展”为本,利用一切条件创设情景,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不断建构和丰富自己的知识让学生敢于和善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新方法,让学生初步掌握了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思维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创新精神。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