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福建省厦门市第五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与朱元思书》教学案新人教版.docx

2页
  • 卖家[上传人]:cn****1
  • 文档编号:424197715
  • 上传时间:2023-01-27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5.59KB
  • / 2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21与朱元思书【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1 .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学习先总后分的描述方法重点)2 .感受精美清新的语言,积累,描绘山水的词语难点)3 .培养诵读能力、理解能力和欣赏能力,感受江山的奇美课时安排】2课时【预习导学】1.知识储备:(1)作者及相关资料:吴均,字 数庄,南 朝时梁代的文学家他的诗文多描写山水景物,风格清 新,在当时文坛上产生过较大影响,人们把他的写作风格称为“吴均体”2)背景:《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朋友的一封信,但现在看到的已不是当时的完整信件本文见 于《艺文类聚 》卷七由于文中生动细腻地描绘了富春江的秀美风光,历来被人们当做独立成篇的山水 佳作来阅读欣赏与”是 给 的意思,“书”是 信 的意思3)关于骈文:也称“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文”;因其常用四字、「六字句,故也称“四六文”或“骈四俪六”中国古代魏晋以后产生的一种文体『又称骈俪文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 期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2 .「初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1)给加点字注音缥碧(pi a o) 轩邈(xu m) (mi. a o)泠泠作响(l f ng)嘤嘤成韵(y mg)莺飞戾天(yu m) (l i ) 经纶世务(l m)(2) 解释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风烟俱.(都)净 天山共色.(一样的颜色)缥碧(青白色) 急湍甚箭(甚于「箭,比箭还快)窥谷忘反(ku i)丛(顺、随)流飘荡 天下独绝,(到了极点) 水皆猛浪若奔,(这里指飞奔的马)互相轩.(高 )邈(邈:远。

      文中作动词用泠泠作响(拟声词,形容水的清越 )嘤嘤成韵(鸟鸣声) 千(表示多)转(通“哦”,鸟叫声)不穷.(尽-停)百叫无绝.(尽,停)莺飞庆天(至) 经纶(筹划)世务 窥谷忘反.(通“返”,返回)横柯(树木的枝干)上蔽(遮蔽 )疏条交映♦ ♦ ♦ ♦(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3 .整体感知:(1)作者是如何一步步展现水的“异”和山的“奇”?(用原文概括填空)①异水:千丈见底、直视无碍(“清”);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急”)②奇山:高山寒树,轩邈成峰 (“看”);泉水作响;好鸟成韵蝉.鸣不穷,猿叫无绝 (“听”)2)作者眼中的山是怎样的(用原句回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3)本文采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使描写对象形象鲜明,富于生机请根据提示,找出相应的句子:比喻: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拟人:负势竞上,争高直指夸张:水皆缥碧,千.丈见底对偶: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或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预习检测】展示课前预习效果:检测预习导学的内容(小测本听写)小组评分()【课堂探究J1 .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试找出全文的总领句从富阳到桐庐一带的美丽景色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是景色的特征,全文都围绕着这两个字在做 又早。

      2 .本文主要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何作用?主要采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表现了山川的景色,突出了富春江(一百许里)水之清澈和两岸夹山之 高峻3 .仔细品味句子“莺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从中你能悟出作者写这篇文章时的心情吗?(辨析课文的主旨)沉湎于山水的生活情趣流露出对追求名利之徒的蔑视,含蓄地传达出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 隐的高洁之趣随堂检测】翻译下列句子: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拓展延伸】《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比较甲乙两文都是写自然景物,表达了作者对山水自然的热爱之情但两文的思想格调不尽一样,甲文全篇充满乐观情趣,而乙文则暗含作者对尘世生活的厌弃之情,从文中“莺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即可看出. 【布置作业】1 .完成本课校本作业2 . 预习第22课。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