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代银行资本监管理论与实践.docx
6页第六章 当代银行资本监管理论与实践一 . 银行资本概念( 一 ) 银行资本的用途1. 作为一种资金来源.首先 . 资本是一种资金来源 . 一家新银行需要有资金来支付在土地. 房屋和设备资本投资等方面的初始成本. 原有银行需要有资本金来支持发展. 维持正常经营和使经营手段现代化 . 另外资本还用来支持重大的结构调整. 如收购和兼并.2. 承担非预期损失.其次 . 资本是用来覆盖非预期的经营损失. 为了防范贷款和投资损失对正常经营产生影响. 银行要根据贷款和投资的风险状况提取贷款损失准备金 . 但贷款损失准备金只覆盖预期的经营损失. 超过贷款损失准备金的贷款和投资损失要由资本来承担. 如果非预期损失超过了资本额 . 则银行就处于资不抵债的状况. 就会发生倒闭 .3. 银行经营的预期损失和非预期损失这是两个学术上常提到的概念. 预期损失指可以合理估计或事先估算的损失; 非预期损失则是指无法事先估算的损失. 衡量非预期损失的方法很多 . 比较普通的衡量方法是计算偏离预期损失均值的波动水平 . 所以从统计学角度讲 . 预期损失是概率分布的均值. 而非预期损失则是偏离预期损失均值的标准差 . 用公式表示预期损失就是:其中是一种资产的预期损失.. 和分别是平均风险敞口 . 平均违约概率和违约后平均损失. 上面谈到的平均风险敞口 . 平均违约概率和违约后平均损失又是三个重要概念. 平均风险敞口指银行某一种信用业务平均余额; 平均违约概率指银行某一种信用业务的违约概率; 违约后平均损失指某一种信用业务发生违约后的平均实际损失额.非预期损失则一种计算公式是:各种非预期损失的合计就是一家银行所需的经济资本. 具体计算时还要考虑到各种资产收益或损失之间的相关性.尽管资本定义比较明确 . 也有一些计算方法. 但由于银行经营中的风险种类很多 . 许多风险的量化还没有较好的方法. 而且也由于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 . 所以在实际中银行家. 监管机构和学术界对银行应持有多少资本的看法差异很大. 银行家认为 . 使用较少的资本是放大( 或杠杆撬动) 资产收益和获得较高资本回报率的一种方式. 监管机构则倾向于增加资本. 以保证在发生亏损的情况下银行的安全和稳健 . 学者一般认为银行要持有合理的资本水平 . 但什么是合理的资本水平 . 则众说纷纭.4. 二 ) 经济资本 . 最佳资本和监管资本( 最低资本 )1. 经济资本 (economic capital). 也称为风险资本. 指从银行内部讲 . 应合理持有的资本. 从银行所有者和管理者的角度讲. 经济资本就是用来承担非预期损失和保持正常经营所需的资本.2. 最佳资本 (optimum capital). 指在没有其他外界干扰因素条件下的银行经济资本. 影响银行持有合理经济资本的因素很多 . 安全网的存在就是一个重要原因 . 安全网指存款保险. 最后贷款人贷款和政府其他拯救政策等. 这些使银行有机会持有较少资本而不造成筹资成本的上升.3. 监管资本 (regulatory capital). 指监管当局规定银行必须持有的资本. 监管当局一般是规定银行必须持有的最低资本量. 所以监管资本又称最低资本(minimum capital). 最低资本是监管当局的规定 . 所以必须是明确和可以实施的 . 计算方法应当事先确定 . 对不同银行的最低资本可以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 由于最低资本的计算方法比较简单. 所以一般公众也可以掌握最低资本的规定和计算方法 . 最低资本是最好银行的资本标准. 其他银行应当持有更高的资本.二、监管银行资本的主要理论观点( 一 ) 资本监管与系统性风险. 但由于银行的从前面的介绍看. 银行资本的功能与一般公司企业的资本功能并没有特殊的区别特殊性 . 对银行资本的监管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银行与一般企业的特殊性首先在于银行是高杠杆率机构和银行在一国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杠杆率指企业总资产与资本金的比率. 一般企业的杠杆率不超过1 倍 . 而银行的杠杆率则高得多 . 一般在10倍以上 ; 银行 . 特别是大银行在一国经济中的地位要比一般企业重要的多 . 因此为防止银行倒闭 . 就 要对银行的资本进行监管. 所谓监管银行的资本就是使银行保持足够多的资本. 不出现资不抵债的情况 . 如果银行体系中有许多家银行出现了资不抵债的情况. 就是出现的系统性风险. 系统性风险会直接导致金融危机.尽管大家都认为要对银行的资本进行监管. 但对是否应当提高银行持有的资本数量却有不同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 . 由于银行存在委托代理问题 . 所以代理人会采取外界观察不到的行为来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 在这种情况下. 较高的资本标准一般会使使银行的风险减少.另一种观点认为 . 提高资本标准会增加银行破产的可能性 . 因为银行家会为了补偿由于杠杆率下降所造成的损失. 会选择风险更大的资产 . 有学者分析了资本标准变化的一种跨周期的动态影响. 即如果银行今天为了满足较高的资本规定而筹集股本的成本太高 . 则可选择的方法就是明天增加风险.为了消除这种负面影响 . 监管当局可以实行以风险为基础(risk-based) 的资本规定. 而不是简单的资本/ 总资产比例规定.还有一种观点认为 . 当股东只承担有限责任时. 资本不足银行的行为会更偏好风险. 在这种情况下 . 即使是以风险为基础的资本规定也不足以限制银行的风险偏好. 银行可以通过各种方法绕过以风险为基础的资本规定 . 所以应当实行另外的简明规定. 如规定银行的最低资本水平 ( 绝对值而不是比率). 上述研究都是使用局部均衡的方法. 没有考虑资本标准提高后对其他经济部门造成的成本影响.如果考虑这些成本. 则提高资本标准的效果要低. 银行贷款会促进经济增长; 另外银行通过贷款可以掌握借款人的信息 . 如果银行不贷款. 就不会有这些信息 . 这两者都会减少社会福利 .( 二 ) 存款保险和资本标准监管银行资本的另一个重要理由是由于实行存款保险制度. 实施存款保险降低了存款人的风险.但同时也降低了他们监测银行质量状况的动机和增加了保险人的风险. 银行可以借助存款保险制度而忽视风险管理. 这会引发道德风险. 实行资本监管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替代存款人的监测和降低保险人的风险 . 这也间接地减少了纳税人的资金 . 同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银行的道德风险.为了防止存款保险可能引发的道德风险. 一些人建议将存款保险费率与银行的资本水平挂钩 . 即资本水平高的银行可以缴纳较少的保险费 . 而资本水平低的银行要缴纳较多的保险费 . 这就是所谓的存款保险的公平定价. 而且将资本水平与保险费率挂钩. 也可以减少不同监管当局获取银行信息的成本. ( 三 ) 资本监管与存款代理人的理论 银行的大部分债权人是存款人. 而且他们的存款金额少. 信息不灵 . 所以需要有代理人. 这个代理人可以是股东. 也可以是监管当局. 这取决于银行的状况. 而偿付能力或资本水平是最重要的参考指示器之一 . 偿付力水平正常. 控制权可以由股东行使; 偿付力越低. 则股东的风险偏好就越大. 在这种情况下 . 就要由监管当局来行使控制权 . 加强干预 ; 当偿付能力很低也就是资本充足率很低时. 就要由监管当局接管银行.( 四 ) 资本监管与监管者的能力理论有一种理论认为 . 监管当局的能力越强. 资本标准可以更宽松和灵活一些. 如果监管当局能力低 .就要用明确的资本标准来区分稳健和不稳健的银行. 如果公众对监管当局的能力预期有不确定性 . 则需要使用明确资本标准和监管当局的监管两种方式的结合 .以上简要地介绍了有关监管银行资本的一些理论. 这些理论在各国和国际社会的银行资本监管实践中或多或少都有所体现.三.1988 年《资本协议》( 一 ) 产生背静和主要内容1. 产生背景 :20 世纪 60 年代以后 . 一些发达国家开始实行对银行资本的监管. 但方法差异很大. 随着银行业务的国际化 . 银行竞争的加剧和银行倒闭的增多 . 为了保持银行业的稳健和实行公平竞争. 统一各国银行资本监管的标准的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在国际清算银行的协调下 .12 个发达国家的中央银行于1988 年在瑞士巴塞尔签署了《统一国际资本标准的协议》 . 简称《巴塞尔协议》或《资本协议》 . 从1992 年 1 月起在这 12 个国家中实行. 以后越来越多的国家采用这个协议的基本内容 . 所以该协议变得越来越有名 .2. 主要内容 :1988 年的《资本协议》规定 . 银行资本包括核心( 一级 ) 和附属 ( 二级 ) 两部分 . 其中核心资本至少要占资本总额的 50%.核心资本指权益资本和公开储备; 附属资本主要包括一般损失准备金 .混合债务工具和次级债券. 混合债务工具(hybrid debt instrument) 包括可转换债和累计性优先股. 这些工具的特点是具有" 权益 " 的部分特征. 如可以不支付或延期支付利息; 可以承担损失; 不可赎回或没有监管当局同意不可赎回等. 次级债券 (subordinated debt) 的特征是在银行被清算时. 次级债券持有人的清偿顺序在高级债务持有人( 存款人和普通债券持有人) 之后 . 次级债券计入附属资本的条件是不超过核心资本的 50%.原始发行期限5 年以上 .银行资产按照风险大小进行调整. 表内资产统一分为 4 个风险类别或风险权重(0%.20%.50%和100%); 表外或有资产 (contingent asset) 如信用证 . 贷款承诺和衍生产品交易等 . 要转换成表内等同的风险资产 . 表内和表外风险资产相加后就是一家银行的风险资产总额 . 资本总额与风险资产总额之比不得低于 8%.核心资本与风险资产总额之比不得低于 4%.公式是:( 二 )1988 年《资本协议》的修改很显然.1988 年的《资本协议》中只包括了银行资产的信用风险. 虽然信用风险是银行最主要的风险 . 但其他如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也可以使银行变得资不抵债和倒闭 .1998 年的《资本协议》公布后 . 巴塞尔委员会做了一些修改. 其中最重要的是1996 年的修改 . 这次修改将部分市场风险纳入风险资产总额和增加了三级资本. 但这次修改并没有考虑银行贷款所面临的市场价格风险. 所包括的仅仅是银行交易帐户 ( 非贷款和投资帐户 ) 中的利率风险和所有资产的汇率风险 . 没有考虑贷款帐户中的利率风险不是因为风险不存在. 而是因为统一计算方法或原则太难.三级资本指最初发行期限2 年以上的次级债券. 但三级资本不得超过核心资本的250%.而且只能用来承担或覆盖市场风险.1996 年对协议修改的最重要之处是允许银行使用内部模型来确定自身市场风险所需的资本数量而不是要使用统一的标准法.从 1996 年对协议的修改可以看出 . 协议在总体框架内仍然保持了相对统一的规定. 但在具体方法上出现了允许银行自己确定所需资本的倾向 .( 三 )1988 年《资本协议》实施以来的效果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资本协议》 的主要成就是提供一个统一的标准. 根据这个标准可以对不同国家的银行进行风险程度的基本比较. 而且越来越多的国家银行监管当局采用了 《资本协议》 框架 . 这说明了协议的成功 .而且普及和提高了对银行资本监管工作的重视. 发达国家的实际情况是银行资本充足率普遍提高 . 这也部分地说明了 《资本协议》 的成功 .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们认识的提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