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差异、相互作用与适合、不适合关系探究.docx
13页差异、相互作用与适合、不适合关系探究 刘国章Reference:要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满足人们希望和平、有序、持续稳定与和谐的社会生活的需要,就必须严格遵循马克思揭示的“一定要适合”的客观规律,以及现代系统科学所揭示的“差异协同”规律,和在辩证系统哲学高度的“和谐统一”规律遵循这些客观规律,根本地就是遵循自然生态平衡规律人类的一切行为都不能违背自然之道和天然之理,违背必受惩罚,也必然伤害人类的文明发展Keys:辩证系统思维; 相互作用;“一定要适合”;差异协同B025.9 :A :1003-854X(2015)09-0033-05* 本文属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重点课题“差异、矛盾与和谐关系研究”(12ZXA001),以及江苏省教育厅社科基金课题“现代系统思维视域下的社会和谐与矛盾化解问题研究”(2011SJB720009)的成果之一以黑格尔为代表的传统辩证思维,把差异直接等同于排斥、对立、矛盾的相互作用及其状态,认为事物的发展过程就是矛盾的展开、消失又保留的过程,而且与外在环境无关,是事物自身内部的联系和自我发展①这种基于思辨抽象加想象所形成的片面的概念辩证法,把虚构出来的矛盾强加给事物,明显存在重大的失误。
马克思在批判和改造黑格尔辩证法的基础上,把对矛盾的研究从思辨抽象的领域转向社会现实生活的领域,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形成的根源,进而发现了“一定要适合”的客观规律,指出“适合”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不“适合”就形成矛盾,当矛盾积累发展而成为生产力发展桎梏的时候,社会革命的时机就到来了②这种社会(和平或暴力)革命绝不是黑格尔的矛盾展开、消失和保留,而是把形成矛盾的不适合变为适合,把低水平的适合改造为高水平的适合,最终实现人类的解放和自由,实现人类所矢志追求的平等、公正、正义和自由的至善价值一、差异、相互作用与统一在黑格尔看来,差异就是矛盾,并且通过事物自身的发展过程展现出来,而矛盾是由两个方面构成的,即否定之否定的对立统一这样一来,差异成了同一的延伸物也就是说,不是差异构成同一(统一)的前提,而是同一分裂出差异,同一倒成了差异的前提这可以说是一个非常严重的判断失误我们通过系统地理性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并联系客观实际就不难发现,没有差异就不会有相互作用(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与流动),而没有相互作用,又从哪里来的同一(统一)?而且同一(统一)不仅存在于事物自身内部不同部分之间,也存在于事物与环境之间,以及事物自身展开过程的不同现象或不同阶段之间。
这样的不同层次的同一(统一)就是现代辩证系统思维关于“一和多与多和一”,即事物内部不同部分之间,事物与环境之间,以及事物自身展开过程的不同现象或不同阶段之间的系统关系有“差异”才有“多”,有“多”才有“统”,有“统”才有“一”,所以,“一”依据于“多”,“多”构成“统”,“差异”和“统一”本身就是一个东西由此,差异既是现象的,也是本质的差异既构成事物与环境的统一,构成事物自身内部的统一,也构成事物自身展开过程不同现象或阶段的同一(统一)差异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存在于事物展开过程的始终,即差异统一才是绝对的永恒的存在,是一切事物的本体且自然而然的根据有差异,才有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与流动但是,在差异前提下的相互作用,由于作用方式的差别,在事物与环境之间,在事物内部不同部分之间,在事物自身展开的过程中,就会呈现性质不同的状态一种是黑格尔从同一分裂出差异开始,由排斥的相互作用所导致的对立到矛盾的状态(只注重事物自身展开过程的所谓矛盾性——对立统一)也就是说,是排斥的相互作用把双方或多方联系在一起,构成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在这样的统一体中,因为是排斥把彼此或他方联系在一起,也必然把对方或他方当作是自己发展的阻碍,谁都想迅速排除阻碍,顺利地行进,可谁都做不到,所以就演化成不断的斗争。
尤其是在传统思辨抽象加想象的非系统性的思维方式下,事物与环境之间的横向冲突会更加剧烈,这就是矛盾随时间推移而积累,最终形成桎梏的过程,斗争的方式也会因此变得越来越你死我活,而最后的结局是赢是输,是否能够最终排除事物纵向行进路上的障碍,也就是发展表现上的快慢,并不取决于矛盾一开始强势的一方,而是取决于事物与环境关系中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道多助的斗争就承载着正义、平等、公正和自由的价值;失道寡助的斗争就承载着不平等、非正义、不公正和不自由的负价值正义终将战胜邪恶就源于此另一种是从现实的差异开始,由吸引而成为合力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从协同到协调的状态,即由吸合的相互作用,把双方或多方联系在一起,构成一个差异协同的统一体在这样的统一体中,因为是吸合把彼此或他方联系在一起,也就必然把双方或多方都看成是自身发展的必要前提,或是形成分工加协作的合力,促进共同发展的可持续的推动力由此,在横向上,事物与环境之间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和流动就能够顺畅进行,取长补短、互通有无,并吸取各自需要的养料、能量和信息这样,尤其是在现代辩证系统思维方式的支撑与配合下,事物自身纵向的进步发展就具有了可靠的依据,顺利地进步发展就成为必然。
在这样的进步发展的过程及结果中,承载的是平等、公正、自由和正义的价值,体现的是社会正义的道及合力,以及避免矛盾和化解矛盾的正义力量,其中没有排斥和对立、两败俱伤、同归于尽,只有和而不同、和气生财、平等分享、共同发展不同属性的相互作用,导致不同属性的差异统一体的形成一个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一个是差异协同协调的统一体对于现实的社会而言,前者是人们所不需要的,在特定前提下偶然形成或是必然形成,但都是不可长久持续的,对社会的正常生活,对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都是有害的正因如此,社会要实现科学发展、顺利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避免矛盾和及时解决已有的矛盾但是,避免矛盾不等于不敢面对矛盾形成的可能,而是要明确知道矛盾形成的依据不是差异本身不要忽视矛盾在特定前提下所形成的可能对矛盾各方不同程度的伤害,因为伤害不论是有意无意,或是从哪一方开始,最终都会回到自身所以,必须有意识地避免矛盾的形成而及时地解决矛盾,是因为矛盾持续的时间越长伤害就越大,积累越多造成的破坏力就越大,伤害面就越广,程度就越深,甚至是毁灭所以,必须及时解决矛盾而要做到这些关键就是逐步以唯物的辩证系统思维改变传统思维的片面性,以及把矛盾看成绝对的狭隘性。
而后者却是任何人、群体、社会所需要的,为此就必须清醒地意识到,任何个人或群体如果离开了一定的社会环境,离开了分工加协作,离开了他人或群体的支持与配合,是不可能有真正的发展的,更不可能有真正的社会生活和人类的文明进步所以,更要清醒地意识到,差异、协同、协作的统一,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依据,是一切事物自身(纵向)存在、运动、变化、进步发展的前提人类发展至今的文明史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因为这样的统一体是承载平等、公正和正义的统一体,只有维护好这样的统一体,社会的个人、群体才真正有能力通过文明的方法去避免矛盾和及时地化解矛盾二、不适合与适合的相互作用及结果差异及其相互作用,普遍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之中,然而,由于作用方式、属性的不同,自然界得以拥有丰富多彩且有序和谐的生态系统及其变化的生态平衡规律,人类社会则在不断的矛盾冲突中点点滴滴地进化,逐步从原生动物式的生存过渡到以现代智慧与科技为前提,并具有一定文明化程度的人的生活人们一边享受现代生活的快乐,一边伴随大小不等的矛盾所带来的困扰、压力、不安和痛苦是什么原因使人类在现有的文明生活中经常出现矛盾的状况呢?我们从人们的思维活动与实践活动中可以找到解答。
人们认识与改造自然和社会的过程,是通过思维活动与实践活动及其结果来展现的在相应的思维活动与实践活动中必然形成与当时的社会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思维方式和实践方式传统社会的思维活动是通过小生产个体劳作为主和“靠天吃饭”的实践活动展现出来因此,从感性直观、孤立、片面、静态抽象的形而上学,到理性直观、片面、思辨、动态抽象加想象的形而上学就自然而然成为传统思维活动的品质和特征相应的实践活动也就具有了简单、科技含量低、产品功能单一、靠经验延续、低水平生产力的品质和特征所以,传统思维方式在思维活动中的思想成果,在认知上片面、狭隘、失误和缺陷就不可避免,在改造上缺乏理性的科学规划、设计和安排,并且靠有限的经验来维系也就成为必然而在传统的思维活动中,由于思维方式在认知上的片面与狭隘、思辨抽象加想象,就使得认知领域(在真假判断之后)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片面与狭隘成为必然以这样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所形成的价值观念,通过不同人和群体的价值实践活动及结果呈现出来,其结果各方只从自己的价值实现来理解和把握,难以避免矛盾的形成和发展黑格尔撇开事物与环境的关系,仅从事物自身的展开过程,并把这一过程抽象思辨和想象为矛盾的展开过程,声称一切事物都自在地是矛盾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和生命的源泉的说法③,就再好不过地证明了这一点。
而实际上,任何事物都只有在事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中才可能存在,因为横向事物与环境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与流动是事物得以存在的根据,进而交换与流动的状况如何直接决定着统一体形成的真与假也就是说自然环境决定自然事物的存在,也决定人的社会的存在,而社会环境又决定人的个体和群体的存在在这一前提下,人的社会(群体)或社会的人(个体),就能够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差异“多样”的事物中,进行满足自身需要的原则因为环境中差异多样的不同事物或现象,不是所有的人都同时需要、喜欢和乐意接受的换句话说,就是有利才接受,有利基础上的美才喜欢,进而才能够实现需要的满足因此,趋利避害成为最基本的选择以此推进,趋善求美成为更好的选择,趋向真善美统一则成为最佳而完美的选择有了这样的前提,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和流动才能够顺利进行,同时也会相应呈现出层次不同的社会生活状态要使社会生活呈现出最好的存在状态,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和顺畅流动是必要的前提而顺畅的交换和流动只有在“适合”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所以,选择的本质是适合,也就是选择适合的一切而只有真正适合的相互作用,物质、能量和信息的顺畅流动才能够展现出来自然界不同事物的共存,自然生态的平衡及其变化所呈现的生态平衡规律,就是真正适合的相互作用所造成的必然结果。
但自然界的适合是自然选择和依据事物所具有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大小(被动选择、以强凌弱和弱肉强食的强制适合)来排序的产物与自然界不同的是,人与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之间同样需要“选择适合”才能存在和发展但这样的适合却不是完全被动的适合,而更是能动的适合,具体就表现为把不适合、低水平的适合、部分的适合、不完整的适合、虚假的适合,改造为高水平的真正适合——从原生自然到人工自然,从不平等不合理的社会利益关系到平等、公正与合理的社会利益关系,从片面地理解事物到全面系统地理解事物要做到选择和做到真正的适合,认识上正确的真假判断是前提,而全面、整体和系统地认识事物是形成正确真假判断的依据有了正确的真假判断,才能有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而正确的价值判断就是在真假判断的基础上,全面、整体和系统地认识、理解和把握价值有了这样的前提,就能够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而正确的价值选择就是选择适合于各方交换与交流,并能够满足各方需要的价值,后续相互适合的作用方式也才能够形成就此而论,传统思维方式及其相应的行为或实践方式的特征和品质就难以做到选择和形成真正适合的相互作用方式,因而成为社会大小矛盾持续形成的总根源由此,也充分证明马克思所揭示的生产关系的非社会化与生产方式社会化的不适合,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矛盾的判断是正确的。
要在矛盾状况下也能有经济的发展或快速发展,唯一的做法就是通过经济和政治上的强势(隐或显)强制适合,并以此来掩盖和压制矛盾,使得矛盾形成运动(实为矛盾的积累),进而使排斥的各方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导致物质、能量和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