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五章学习的联结理论.doc
22页第五章 学习的联结理论学习的联结理论认为, 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s)和反应(R) 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强化在 S 一 R 联结的建立中起着重要作用在 S 一 R 联结之中,个体学到的是习惯,而习惯是反复练习与强化的结果习惯一旦形成,只要原来的或类似的刺激情境出现,习得的习惯性反应就会自动出现:对此,主要有六种理论解释第一节 桑代克的联结一试误说桑代克(E.L .Thorndike) 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联结主义学习理论的创始人 桑代克(1874—1949),一位站在行为主义学派边上的心理学家生于美国麻省一位牧师家庭,他生性害羞、孤独,只有在学习中才能找到乐趣,也特别有学习的天赋他把动物和人类的学习过程定义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认为知识和技能的获得必须通过尝试—错误—再尝试这样一个过程桑代克的这一理论观点是建立在其动物学习实验的基础之上的一、桑代克的经典实验桑代克使用的实验仪器(图 5.1)是一个用木条作成的“ 迷笼” 笼子的门上有个开关,只要笼子里的动物触动一下开关,就能把笼门打开并得到食物起先,实验是用小猫做的桑代克把一只饥饿的小猫放入迷笼,把食物放在笼外它看得见却够不着的地方,然后详细记录小猫在笼子中的行为表现。
结果发现,把小猫放入笼子开始时它想用爪子直接去取得迷笼外的食物(鱼或肉),但不能成功,便表现出极度的不安和逃脱的冲动,竭力想 “挤”出迷笼,在迷笼里乱跳、乱撞,胡乱地咬木栏,乱抓各种东西在这样一系列的盲目而紊乱的活动中,偶然碰到了开关,从而打开笼门吃到了食物第二次再把小猫故入迷笼时,它虽然仍然表现出类似于第一次的多余功作,但大多是在靠近开门装置的附近活动,而且逃出迷笼的时间也比第一次快了一些这样,经过许多次的重复以后,小猫的那些盲目乱冲、乱抓、乱咬的行为就逐渐减少,它从笼子里逃出来所需的时间也越来越短,以至最后把小猫一放人迷笼,它就能很快地打开开关,逃出迷笼这表明,猫完成了这一问题解决过程的学习在猫的迷笼学习实验的基础上,桑代克后来还用狗、小鸡、猴子等做过实验,结果发现所有这些动物的行为表现都很相似初次进入迷笼时,它们的活动都不是根据对笼子性质的理解,而是依照某种一般的冲动行事,随着错误反应的逐渐减少,正确反应的逐渐巩固,最终形成了稳定的刺激一反应联结因此,桑代克认为,学习即联结,学习即试误在 20 世纪 30 年代,他又进行了大规模的人类学习实验,以检验其学习理论人类学习的课题虽与迷笼问题有所不同,但反应总是多中择一的,如画线实验、推理实验等,与动物实验的基本原则是一致的。
如果被试的一个反应成功,由主试宣布“正确”作为“奖赏” ,而其他反应则由主试宣布“错误”作为“惩罚” 这与动物的学习实验的基本原则是雷同的二、联结—试误说的主要内容桑代克依据其学习实验所得材料,创立了学习的联结—试误说其主要理论要点包括如下三点一)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一定的联结通过对动物和人类的实验研究,桑代克首先认为,学习过程在于形成一定的联结(connection)对此,他曾明确指出: “学习即联结,心即是一个人的联结系统 ”, “这些系统,下自二十六个字母,上至科学或哲学,其本身都是联结造成的” ;“人之所以善于学习,就是因为他养成了这许多联结” 所谓联结,桑代克认为同“结合” (bond) 、 “联锁”(link)、 “关系”(relation)或“倾向”(tendence)是一个意思,指的都是某情境(situation)仅能唤起某些反应(response),而不能唤起其他反应的倾向他也常用 S 和 R 作为情境和反应的符号,并用 “”作为“引起”或“导致”的符号用这种符号来表示,则他的联结公式就是 SR桑代克的“情境”一词有时也叫“刺激” ,不过同行为主义的刺激概念的含义不完全一致。
所谓情境,他认为不仅包括“脑部及其末梢器官以外的事态” ,同时还包括他所谓的“脑内状态” ,即思想、感情或活动等前者称为外界情境,后者称为内部情境所谓反应,他认为不仅包括“肌肉与腺体的活动” ,而且也包括他所谓的“内部反应” ,即“一种观念、意向、情绪或态度” 可是,他是从因果联系方面来区分情境与反应的在他看来,情境是引起反应的原因,而反应则是由情境引起的结果它们之间的联系似乎是直接的,不需要任何中介所谓形成一定的联结,并不是说这种联结是个体在其生活学习中重新建立起来的桑代克认为, “人当生命发生时,即精于与卵子结合成人之时,已具有无数确定的趋向,形成将来的行为他将来所遇情况与所生反应,此时已预定结合两个生殖细胞的结构,早已预定他在某种情况之下能见、能听、能若何感动 【有点宿命论的观点,不敢苟同!】他的智慧、道德,也像他身上的器官一样,一部分随着胚胎出生时的性质而来人的一生是什么,成什么,都是他初期的结构以及生前生后凡能影响他的一切势力种种所成的效果前者称为‘本性’ ,后者称为‘环境’ ”这种不待学习就有的趋向,他称为“原本趋向” 、 “人的本性” ,也就是头脑中各个神经元原本的位置。
因此,在桑代克看来,学习的作用就在于把这些原本联结或者永久保存,或者消除,或者改变而利导这些原本的趋向,是人的学习的原始基础由此他认为“人类的学习,即是人类本性及行为的改变” 所以他的联结说是以本能主义为基础的 【有一定的局限性】(二) —它的联结需要通过试误而建立行为桑代克认为,一定的联结是通过尝试与错误,按一定的规律养成的在《教育心理学概论>>(1914)一书中,桑代克提出,试误过程主要受练习律、效果律与准备律的支配,并把它们称为“学习的公律” (主律) 所谓效果律,指在试误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其他条件相等,在学习者对刺激情境作出特定的反应之后能够获得满意的结果时,则其联结就会增强(满意律) ;而得到烦恼的结果时,其联结就会削弱(烦恼律 )也就是说,满意的结果会促使个体趋向和维持某一行为,而烦恼的结果则会使个体逃避和放弃某—行为 即哪一种行为会被“记住”,会与刺激建立起联系,取决于这种行为产生的效果例如,那个迷笼实验,迷笼是一个刺激,小猫在迷笼中会作出多种行为反应,但大多数反应都不能帮助它们逃出迷笼并吃到食物,而另一些行为则使它们得以逃脱并得到食物因此,小猫就记住了这些有效的行为,将迷笼这个刺激和这些有效的行为联系起来了。
以后,一进迷笼,它们就知道作出什么反应这个效果律后来被心理学家发展成强化理论关于这种理论在生活中是用的非常多的,例如,婴儿开始学习语言的时候,刚开始可能学着叫妈妈,当听到孩子叫妈妈的时候,妈妈非常高兴就会给她以爱抚呀或是微笑,于是孩子就会越来越爱叫妈妈,反之不理她,可能这种行为会越来越少,还有企业员工每个月发工资发奖金就是一种强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校设立奖学金,也是一种强化所谓练习律,指在试误学习的过程中,任何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如果经常对之进行练习和运用,则其联结的力量就会逐渐增大;练习的时间越近,联结保持的力量也越大(应用律 )而如果不运用,则联结的力量会逐渐减少;不用的时间越长,则联结的力量减小越甚(失用律) 【例如,生动地说明了母亲是如何不知不觉地在孩子身上塑造不良行为的当母亲很忙时,她对孩子温和的呼唤或心平气和的要求置之不理只有当孩子提高嗓门、大声喊叫时,母亲才做出反应过段时间,母亲又习惯了孩子这种强度的喊叫声,孩子只有用更大的声音才能引起母亲的反应母亲的反应又强化了这种更大的喊叫声这种恶性循环使孩子养成了大声叫喊惹人烦的言语行为所谓准备律,指在试误学习的过程中,当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事前处于某种准备状态时,实现则感到满意,不实现则会感到烦恼;反之,当此联结不准备实现时,实现则感到烦恼。
准备律的大意是:(1 )若学习者做好学习准备了,则学习起来就愉快;(2)若学习者做好了学习准备,却不让他们学习,那么他们会懊丧;(3)若学习者没有做好学习的准备,却要求他们学习,那么他们会不开心到 20 世纪 30 年代初期,他对早先提出的练习律与效果律,作了重大修正在练习律方面,他首先放弃了频因律他在《人类的学习》(1931〕 这本著作中指出:“据我现在看来,一种情境的反复,其本身并没有选择的力量 ”“次数较多之联结,并不是因其次数之较多而被选择 ”在效果律方面,他放弃了烦恼对学习的影响这一看法,认为:“烦恼大概都不使其所随的任何联结的力量减弱,以致影响于学习 ”但他仍坚持满足对学习的影响他指出:“至若满足对于学习的影响,似为较为直接、普遍、一致而精细,但究竟如何影响,我们应该持有比向来更审慎的态度加以研究 ” 在他看来,这三条主律是“人和动物共有的,也是人类学习的基础” 【还有五点附律,简单提一下,1、多重反应(multiple responses )律 2、定势(set)律 3、选择性反应(selective response)律 4、同化(assimilation )律 5、联想性转换(associative shifting)律 】(三)动物的学习是盲目的,而人的学习是有意识的在谈到试误学习的性质时,桑代克首先认为,动物的学习和人的学习不同,动物的学习全属盲目,无需以观念为媒介。
他用来证明这一观点的是如图 52 所示的猫逃出迷笼的学习曲线在图 5—2 所示的学习曲线中,纵坐标表示猫每次跑出迷笼所需的时间,横坐标表示尝试的次数 桑代克用来论证动物学习“全属盲目”的观点的主要依据有两条这就是:①动物的学习曲线是波动而缓慢的,并不是直线下降而速成的;⑦动物有时完成某个动作数次之后,仍不能免于失败由此,他认为动物的学习全是盲目的至于人的学习,他说:“假使读者也被人引到迷路里或笼子里,或远离家庭,则对于这些境况的反应差本多一定要包含许多(关于这些境况的)观念、判断、思想;其举动大致由这样一串一串的观念所引起,在那烦恼的境况与摆脱烦恼的反应之间,读者或竞有一小时的心理的考虑、思索、计划等等 ”关在笼子的小猫是不会先想一想这个笼子的结构的,研究研究,简言之,他认为动物的学习是无意识的,人则是有意识的总之,桑代克的联结—试误说虽然并不完善,甚至在某些方面还存在着错误但是,联结—试误理论在教育心理学发展史上的地位与作用却是不可忽视的作为教育心理学史上第一个较为完整的学习理论,联结一试误说不仅企图说明什么是学习,同时还试图指出学习的过程是如何进行的,遵循哪些规律,学习又有哪些特点。
因此,联结—试误说的提出,对于教育心理学从普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与教育学中分出而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是有促进意义的联结—试误说的提出,有利于确立学习在教育心理学理论体系中的核心地位,从而有利于教育心理学的科学体系的建立此外,联结—试误说的提出,引起了有关学习理论的一系列争论与研究,这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也是具有巨大推动作用的第二节 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说【首先大家简单了解一下巴普洛夫其人】巴甫洛夫是俄国著名的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曾荣获 1904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表彰他在消化生理学上的贡献与其他心理学家不一样的是,巴甫洛夫并不愿意做一名心理学家,相反,作为一名严谨的自然科学家巴甫洛夫十分反对当时的心理学,反对过分强调“心灵”、“意识”等看不见、摸不着的仅凭主观臆断推测而得的东西因为心理学最初是从哲学的基础上所诞生的,所有那个时候受到哲学尤其唯心主义哲学的影响,他甚至威胁说,如果有谁胆敢在他的实验室里使用心理学术语,他将毫不留情的开枪将他击毙然而,这样一个如此鄙视心理学的人,却在心理学研究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虽然那并不是他的初衷!巴对心理学界有两大贡献,一个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经典性条件反射,,该项研究的成果——条件反射理论又被行为主义学派所吸收,并成为制约行为主义的最根本原则之一。
后来的一些行为治疗方法,例如系统脱敏疗法,就是让病人一步一步暴漏在他所害怕的情境中,例如有的同学怕狗等带毛的东西,可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