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马克思主义关怀杨宇鹏4000.doc
8页纵观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整个思想脉络,可以发现马克思从物质生产出发来诠释整个历史开展进程、探索历史开展规律,其根本落脚点还在于“现实的历史的人〞的感性生命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中的展开尽管过去的历史在一定意义上都是对人的个性的限制和否认,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历史开展中所蕴含的肯定性因素随着生产力的开展和交往范围的扩大,地域性的个人终将被世界历史性的、经验上普遍的个人所替代[30]86马克思说:“当各个民族都产生出广阔的除了反对统治阶级的利益没有自身特殊利益的群体即无产阶级的时候,世界革命的时代就会到来〞[30]88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结果是已经兴旺的生产力的总和为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占有,每个人都会服从集体方案,每个人都作为集体成员自由地参与到共同体中,每个人的个性都会得到充分的尊重和开展,而这也就是人类终极关心的一种理想状态和最终结果通过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的论述,马克思明确地揭示出人类的终极关心不仅是一种价值理想,而且是历史开展的必然结果和最高形态马克思哲学终极关心思想的现实道路 阶级分析方法是马克思描述各个历史时期尤其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状况和探寻幸福之路时的切入视角过去的各个历史时代无一不是阶级对立的时代,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并没有消灭阶级,而只是使阶级对立简单化了,即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直接对立的阵营。
资产阶级通过大工业的开展和世界市场的开辟,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创造出了过去无法想象的生产奇迹,然而由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社会化大生产的根本需求之间存在无法弥合的锋利矛盾,资本主义社会的梦魇即经济危机开始出现了,从最初的1835年英国经济危机开始,每隔几年经济危机都会重现,资产阶级甚至以“大萧条〞“大恐慌〞和“大危机〞来命名经济危机经济危机发生的实质是生产的相对过剩而非绝对过剩,因为工人阶级无法获得“过剩的产品〞马克思认为:“社会所拥有的生产力已经不能再促进资本主义文明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开展;相反,生产力已经强大到这种关系所不能适应的地步,它已经受到这种关系的阻碍〞[30]278总之,资本主义生产力已经开展到不打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废除资本主义私有制就不能再继续提高甚至还可能会衰退的地步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不仅孕育了消灭资产阶级的武器,而且还在不断地产生使用这种武器的人即无产阶级机器大工业的开展不仅造成了工人的赤贫,也逐步实现了无产阶级的觉醒和联合无产阶级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开始了与资产阶级艰苦卓绝的斗争,最初是少数工人,然后是某一工厂或某一地方的工人联合起来,为权利的实现同资本家作斗争。
[34]47不仅如此,无产阶级的联合诞生了无产阶级政党,无产阶级遂成为了独立的政治力量工人的斗争开展成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政治斗争,联合起来的无产阶级作为一个觉醒了的主体踏上了进行无产阶级革命、追求人类终极关心的道路 在革命过程中,无产阶级必须首先取得政权,实现民主,然后利用自己掌握的国家权力,有步骤、有方案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由资本家私人占有变为社会成员集体公有,实现对全部社会生产的科学方案和民主管理,进而推动生产力的快速开展,为人类终极关心的实现创造物质根底马克思拒绝像空想社会主义者那样为共产主义社会画出完整的蓝图,他只是提出一些在从资本主义社会迈入共产主义社会初期所必须采取的措施[37]这些措施主要包括剥夺私人地产,把租赁土地所得的全部收入用于公共支出;国家掌握工业生产、交通运输业和信贷,按照方案促进生产开展;实行普遍的义务劳动、废除继承权,对所有儿童实行公共的和免费的教育等[30]290在私有制被消灭后,阶级不复存在,不单是资产阶级不复存在,无产阶级也会随之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全体社会劳动者相应地,阶级差异和阶级对立也会消失,国家政权也就失去了阶级统治性质。
代替阶级社会和政治国家出现的将是一个自由人的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开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开展的条件[30]294在这一社会形态中,人不再受到财产多寡和地位上下的束缚,个人可以充分地发挥自己的创造力竞相为社会多做奉献,在这一过程中个人本身的能力也得以全面充分地发挥和自由地开展至此,人类终极意义上的最终关心得以实现,个人的终极关心和社会乃至全人类的终极关心实现了统一马克思哲学终极关心思想的深化 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把马克思的资本论及其手稿看做是经济学著作,但实际上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开始,马克思就对社会历史开展展开了一种包含哲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的总体性研究,而他将自己最重要的著作命名为政治经济学批判,正显示了这种学科融合的研究方法与自然科学家式的资产阶级经济学研究方法的根本不同因此,马克思在1848年欧洲大革命失败后重新开始的专业化经济学研究并不是对自己过去研究思路和思想成果的全盘否认,而是在运用先前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来透彻剖析资本主义社会运行机制和探索无产阶级革命的可能性,并为全人类终极关心的实现做出了新的尝试资本主义社会现状:拜物教和物化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社会历史形态理论,并将资本主义社会定位为第二大历史阶段即以物的依赖型为根底的人的独立性阶段。
这一时期的典型特征就在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共同构成社会生活的根底,经济关系成为社会生活主导性的方面,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表现为物物关系马克思指出:“商品形式的奥秘不过是其在人们面前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反映成这些物的天然的社会属性,从而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38]89商品之所以能够把复杂的社会关系抽象为物物关系,不仅是基于商品数量的增加和范围的扩大,这里的关键之处就在于劳动力转化为可以用货币来衡量价值和通过货币这个一般等价物自由交换的特殊商品即可以带来剩余价值并具有资本性质的商品劳动力的商品化推动了资本的触角进入到每个劳动者的生活,不仅机器和原料要为资本效劳,有生命的人也成为了资本增值和扩张的工具 随着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研究的逐步深入和马克思社会历史形态理论的成型,马克思对无产阶级终极关心道路的认识也有了明显的转变马克思说:“资本不是我们能够取消的,他的超越同时是内在地自我扬弃〞[38]92也就是说,推翻资本主义社会、解放无产阶级的现实道路不在于特定时间点上的暴力革命,而是要依靠资本主义在开展过程中不断地暴露自身的内在矛盾和实现自我否认,在资本主义社会尚处于上升阶段、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仍然具备创造前所未有的巨大生产力的潜力时,消灭资本主义制度将是不现实的。
资本的自我否认与终极关心的实现路径 在资本逻辑成为社会生活的主导性原那么,价值增值和资本积累的冲动成为社会开展的内在驱动力的情况下,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开展,产品的数量、质量不断提高,种类持续扩大但与此同时,资本和生产的集聚也造成了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和广阔无产阶级的极端贫困这一相对立的局面,从而造成无产阶级实际购置力缺乏和劳动产品相对过剩的矛盾这一矛盾的激化就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前兆经济危机集中表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内在矛盾即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制之间的矛盾,这也是资本自我否认的前提条件 马克思通过自己创立的广义历史唯物主义认识到,像法国大革命那样的资产阶级革命实现的只是法律意义上的公民权利平等,而远未到达所有社会成员的真正解放和全面自由而1848年欧洲大革命的失败更是让马克思真正认识到,无产阶级改变生活现状和创造历史的主动性并不能改变现实历史开展特别是生产力开展的内在规律,只有在生产力的开展中才孕育着真正的革命火种,也只有革命才是真正的终极关心实现路径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实立和开展,劳动的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日益成为被社会配置和使用的公共生产资料,特别是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使得不同资本之间的竞争日益剧烈,资本家的剥削形式从对无产阶级的剥夺日益转化为资本的集中,而这就为工人阶级联合起来对抗资本主义制度创造了物质条件。
正如马克思所说:资本的垄断成了在这种垄断之下繁盛起来的生产方式的桎梏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到达了同他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被炸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敲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38]874马克思哲学终极关心思想的科学预见马克思1875年写就的哥达纲领批判是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手稿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微观研究的根底上形成的重要理论成果马克思在行文中对德国工人党的政治纲领进行了彻底而不留情面的批判,特别是在产品分配和国家政权建立这两个核心问题上,马克思对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全面自由的前途做出了自己科学的预见即“按需分配〞和“无产阶级专政〞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提出:“劳动所得应当不折不扣和按照平等的权利属于社会的一切成员〞[39]298马克思进一步认为:“劳动的解放要求把劳动资料提高为社会的公共财产,要求集体调节总劳动并公平分配劳动所得〞[39]301马克思一针见血地指出,“劳动所得〞只是一个模糊的观念,不是清晰严格的经济学概念,况且社会总产品在现实中也不可能全局部配给社会成员德国工人党的政治纲领更根本的错误在于,没有认识到现存的分配制度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根底上唯一公平的分配制度,德国工人党妄想在不彻底改变雇佣劳动和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前提下改变社会产品分配方式,那么是不切实际的梦想。
马克思在对终极关心实现路径的探索中提出了“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和“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的概念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由于没有在自身根底上得到充分开展,所以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39]304在私有制被消灭的情况下,个人所能提供的只有自己的劳动,社会产品的分配也必然采取按劳分配的方式从根本上说,这一阶段的平等权仍然是资产阶级式的权利,因为在这一社会中的平等只在于劳动量的平等,但是由于每个人的体力和智力不同,因此按劳分配也会造成事实上的不平等待进入到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后,由于旧式分工的消失,劳动已不再是获取生存资料的手段,而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随着个人的全面开展,他们的生产力也增长起来,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开始了充分的涌流,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39]306德国工人党的政治纲领还提出要建立“自由国家〞,而且是通过“一切合法手段〞来争取建立这个未来国家但纲领的起草者拉萨尔不懂得,未来国家必须从社会革命过程中产生,而不能依靠资本主义法律和政治制度范围内的合法争取德国工人党成员尚不懂得国家是建立在市民社会根底之上的,而他们认为可以通过政治斗争和政府改革建立的所谓“现代国家〞不过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同义语。
但是在当时的德国,民主的气氛并不浓厚,德意志民族也缺乏民主传统,建立这样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社会根底也不具备,因而德国工人党所提的政治主张不过是些无力的空话马克思对未来的社会开展进行了预见,他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转变的过程中,会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阶段这一阶段的国家形式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而关于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国家制度那么只能做出“科学地答复〞马克思之所以拒绝对未来的国家制度进行描述,是因为这一制度的框架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经济政治充分开展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变得清晰,而当历史开展到今天,不管是前苏联还是当代中国,都未到达这一共产主义充分开展的阶段因此,马克思并未像空想社会主义者那样对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进行描述,而仅仅是做出了“科学的答复〞本章小结本章结合马哲经典文本,重点阐述了马哲终极关心思想的历史开展历程从马克思的中学毕业论文到他的博士论文,是马哲终极关心思想的萌芽阶段;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到共产党宣言,是马哲终极关心思想的成熟阶段从资本论开始,其间经历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