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序伦会计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初探.docx
9页潘序伦会计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初探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图书馆 任 武 李湖生【Reference】潘序伦一生致力于现代会计研究、实践和教育事业,经历了从就学、从教、立业和教育的过程本文通过对潘序伦“学习引进——实践改革——创新发展”道路的描述,展示了潘序伦会计思想形成和发展的演化,对进一步理解潘序伦学术思想的价值和在中国现代会计发展史上的地位进行了初步探讨Keys】 学术思想 潘序伦 会计史[ 基金项目] 中国会计博物馆内涵建设项目“潘序伦学术资料收集、整理与研究”课题(24 - 4843 - 14 - 0105)阶段成果之一20 世纪初,是中国会计学界革新运动兴起和发展的时期被誉为“中国现代会计学之父”的潘序伦先生正是在这个时候,开始了他的会计职业生涯潘序伦先生从选择会计专业学习,到推行会计体制改革;从引进编译西方会计学著作,到编撰适合中国国情的会计学教材;从提倡理论联系实际,到创办会计事务所,走过了“学习引进——实践改革——创新发展”的道路,其学术思想也日臻成熟潘序伦的会计思想来源于对中西方文化的深刻认识,以及对会计总体发展趋势的把握他提倡科学发展的观点,强调守信立诺,以诚信作为立身之本。
潘序伦学习和引进西方先进的会计学原理和思想,并充分考虑中国的实际情况,在实践中进行验证和改革,但他拒绝中庸,不做局部的改良,坚持彻底的创新他积极倡导的“立信”精神,在当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学习和引进1921 年夏天,潘序伦远赴重洋到美国著名的哈佛大学学习,选择了会计学课程他意识到会计在中国的应用需求和巨大的发展潜力,从而做出了将会计作为终身职业的决定在1923 年获得企业管理硕士学位后,他前往哥伦比亚大学的政治经济学院深造,并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在回忆这段留学经历时,他如是描述,“在哈佛大学除了选学经济学、商品学、销售学、市场预测等以外,尽量选学有关会计的学科,如初、高级会计学、成本会计、银行会计、政府会计、会计制度设计等当然这只是30年代的会计学科目50 年代以后,会计学的分科更多,我只是跟随时代的需要,继续不断地学习,才免于落后这是后话当时,哈佛企业管理学院会计学系的主任教授,是年过七旬的科尔博士他的会计学识虽比较守旧,但讲解得很透彻,习题也非常多我一生会计学的基础,就是在这[来自Www.lW]里奠定的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西方经济发展情况,潘序伦在学成回国途中,特地绕经欧洲十三国进行实地考察。
当时的《申报》这样记载,“潘君到各处工厂行肆调查考察其会计制度中国留美学生中之专习会计学者,在美组织会计学会,潘君被举为会长随赴欧洲各国游历,行经英、法、德、意、瑞、比诸国,旋乘法国邮船返国,现已应上海商科大学之聘,担任会计学系职务云通过留学和考察比较,潘序伦对西方国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为以后引进和传播西方会计知识奠定了基础归国初期,潘序伦即着手编著簿记、会计书籍当时我国民族工商业迅速发展,工商业机构数量和规模的增加,对各类财会人员的需求与日俱增在会计知识方面,传统的簿记模式已经不能满足要求,多数大公司、各大学商科或商业专校,均采用新式簿记会计进行核算,及直接选用外国书籍作为教材,但适用于外国公司的法律习惯,在国内则不能完全适用鉴于此,为适应国内的形势,潘序伦出版了《公司财政》《簿记及会计学》《公司会计》等书籍,推陈出新,方便国内会计人员学习参考在引进西方会计知识的过程中,如何进行吸收和消化,提高国内会计业务水平,适应工商业发展的需要,潘序伦认为应当从编译工作着手他指出,“最近数年之间,国人对于必须改进会计之认识已渐见普遍,以会计为研究讨论之对象者,亦日渐增多各机关及工商企业之实施或改革会计制度者,尤多纷纷而起,是诚为我国民生问题上良好之现象。
惟我国会计界所同感为严重之问题者,即为国内会计读物之过度缺乏”当时引进的教科书多为外文原版,在专业词汇的理解,会计制度和习惯用法上都不方便国内会计人员掌握因此,有必要编辑和出版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会计丛书在组织编译簿记、会计丛书中,潘序伦采取了审慎的态度,有选择、有比较地加以编译,“对引进的国外先进学术,不是照抄照搬,而是结合我国的国情,在现行法规和工商惯例的基础上,适当采用”首先,为统一会计名词,潘序伦组织会计人员成立了会计名词讨论会,进行会计名词的整理和研究工作将收集英文会计名词及翻译和规范后的研究结果,编撰出版《会计名词汇译》一书详细描述已出版会计书籍中的各种会计名词术语,合计两千四百多条每条之下,先把我国会计书刊中原用的各不相同的译名进行罗列,再列举选定、拟定或暂拟的译名,并加以备注说明分门别类,所述备详在会计词汇的选择上,潘序伦坚持三项标准:一是含义恰当;二是文字通俗;三是用字简赅同时要求符合中国习惯用法,以利于读者理解使用和对照翻译作为当时国内会计学界会计名词的唯一参考工具,《会计名词汇译》初版的发行,对推进会计科目的统一具有重要作用如潘序伦所言:“当时会计名词之应用,虽尚未统一,然其渐趋一致,则至为明显。
在他的积极倡导下,会计科目和会计账簿问题逐步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从而促进了会计改革的进程在西方会计的引进方面,潘序伦选择一些重要的有代表性的著作,如《会计准则》《陀氏成本会计》《会计师查核决算表之原理与程序》《苏联会计述要》等书籍其通俗易懂的文字、含义准确的表达,非常方便国内会计同行阅读和理解在对原著进行翻译时,紧随原著的修订[来自wwW.lw5u.CoM]、出版步伐,及时予以翻译、引进,并不断更新作者本人的编著作品,以适应会计学科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潘序伦在编辑立信会计丛书的同时,还着手在立信会计事务所编印《立信会计季刊》杂志通过期刊发行的形式,系统介绍西方的会计知识和动态,如杂志及时介绍了美国会计理论家佩顿和利特尔顿撰写的《公司会计准则绪论》,以及美国会计学家凯斯特、斐尼等人编写的《会计原理》等著作由于杂志的理论和实践性强,对会计改革起到了指导和帮助的作用,因而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应二、改革和实践1924 年潘序伦学成归国,先后担任上海商科大学教务主任和暨南大学商学院院长通过中外考察比较,明确提出只有急起直追,舍己之短,取人之长,才有可能改变中国会计落后的现状,从此走上了改革中国旧式会计、建立新式会计的道路。
在本世纪20 年代,在“实业救国”思潮的积极影响下,民族工商业发展如火如荼作为经济核算、经营管理的传统会计,遇到了新的问题:用毛笔、楷书、直书的上收下付,项目又颇为简略的中式薄记,完全不能适应面对日趋复杂的财务活动科学性较强的西式簿记,必将取代科学性较差的中式簿记会计的改革成为必然,问题是如何进行改革,是彻底的改革,还是进行局部的改良在改革与改良的论争中,其中一派是以徐永祚为代表的改良中式簿记派,一派则是以潘序伦为代表的引进西方会计的改革派都本着为民族经济服务的目的,力图改变国内的会计现状,但在实现目的的方法和手段方面有很大差异潘序伦认为:“改良中式簿记似只能认为改良簿记运动中之一种过渡方法,而不可视为有学术上之价值,仅能视为小商号不得已之补救方法,而不可作为普遍之宜传因此主张全面引进西方会计,采用借贷记账法,根据中国国情,利用西方会计思想来取代传统中式簿记他于1927 年创办“潘序伦会计师事务所”,明确提出要以“改革中国旧式簿记,建立新式簿记”为主要目标,承接众多大中型企业的委托,设计新式会计制度,改进会计方法,在大中型企业推行复式簿记和新式会计制度及方法业务对象包括新兴的民族工商业如南洋兄弟烟草公司,以及中外合办企业如永安纱厂、申新纱厂等,使得工商企业的会计逐步向西式簿记发展。
同时,潘序伦为适应各个会计师事务所对人才的需求,开始编写会计讲义,他与立信同人编写的讲义、教材注意到法律规定和商界习惯和文字,注重实效,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潘序伦坚持会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观点,他认为,要掌握会计这门科学,才能真正学到手,必须与医师一样亲自动手实践,学员的实务训练与理论基础知识同样重要他与事务所同仁编写的教材以西方簿记著作及教材为蓝本,结合中国实际情况,通常对相关内容进行多次重复讲述、由简入繁、由易到难,将抽象的会计原理、原则都渗透于会计方法中,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促进学员的理解和掌握;并在每章后面都附有实务操作性非常强的习题,方便教学活动的开展潘序伦的会计实务操作、会计图书(教材)编写与出版、会计教育“三位一体”思想是互相促进、密不可分的在教学中,他亲自参与课堂教学,并在每门课配备有助教,负责答疑解惑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教学质量,潘序伦聘请黄炎培、马寅初、章乃器等知名学者来校任教同时,他将会计师事务所作为学生实习进修的基地,及毕业生工作的接受单位,安排学生到工矿企业和商店参观实习,力图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由于立信的教学内容丰富多样,立信毕业生很快能适应工作需要,因此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班级学员人数逐年增加,学校的办学规模也逐年扩大。
潘序伦开创的会计教育、会计师事务所、会计出版社“三位一体”的立信事业发展模式,作为现代会计产学研一体化模式的拓荒者,共同为推动中国会计改革、推动中国会计理论与实务的提高做出了贡献至今还在立信事务所得到传承和发展,成为集实践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功能于一体,打造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平台,为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三、创新和发展潘序伦在谈到办学经历时说:“会计是一门实用科学,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服务遍及于各行各业既需要精通业务,具有管理能力的高级会计、审计人才,也需要会精打细算,具有做账能力的中级和初级会计人员创办会计学校先从补习职业教育开始,逐步充实发展为正规的专科学校采取一系列办学举措是潘序伦“三位一体”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指出“社会需要什么会计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会计人才”,以社会需要作为投资办学的源动力他提出“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取之于会计,用之于会计,取之于学生,用之于学生”的办学新思路,在办学的层次和规格上,采取了职教与普教结合,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结合等一系列措施他开办财会学校,实行产教结合,以产养教,使会计教育成为一项系统工程潘序伦下定改革旧式簿记、推广新式会计的决心,顺应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创办了立信会计学校。
在课程设置上,也体现了办学的适应性,授课由经验丰富的会计师事务所人员担任,追求实效,因材施教课程安排除了原有的簿记之外,还增开设了如会计学、公司会计、政府会计、银行会计、成本会计、英文簿记、所得税会计和审计等多种选修课程在办学方面,采用了形式多样的办学模式,如采用“星期日校”“晨校”“速成班”等多种教学形式,适应不同人群、不同时间的求学需要潘序伦会计思想的核心是“立信”,会计职业道德思想如同会计界的“希波克拉底誓言”1928 年,潘序伦将“潘序伦会计师事务所”改名为“立信会计师事务所”,把“会计补习夜校”改名为“立信会计专科学校”其中“立信”二字取自于《论语》之“民无信不立”潘序伦先生在办学过程中,始终倡导、秉承诚信教育思想,他提出的“信以立志、信以守身、信以处世、信以待人、毋忘立信、必当有成”的立信二十四字校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立信同仁和学子,并得到进一步的传承、发扬、光大潘序伦会计思想的形成受到多个方面的影响实业救国”是其中的重要方面顾福佑、王成杰在《潘序伦与立信会计学校》一文中指出:潘序伦“在青年时代受到旧民主主义‘实业救国’的思想影响,接着赴美国留学回国后立志把一生献给祖国的会计事业,以期实现‘实业救国’的思想。
创办立信会计学校,培养会计人才,是他实现这一理想的实际活动 同时他的专业选择伴生于“会计革新”的历史背景;他的职业教育思想受益于当时国内的职业教育思潮,但更多的是潘序伦的知识结构、人生履历和个人体验的结果潘序伦先生的会计学术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