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明朝内阁制度的产生和影响.docx
6页中国政治制度史期末考査学生姓名刘艳学院社会学院专业行政管理(电子政务)班级 113学号 111632362013 年 12 月 25 日1论明朝内阁制度的产生和影响摘要中国封建时代自秦至明初,一直实行宰相制度但随着明太祖朱元璋借右丞 相胡 惟庸谋反案,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丞相制度也正式走下历史舞台但 帝王一日 万机,集众务于一身,难以处理所有朝政,于是内阁便作为皇帝处理政事的 辅佐机构随 后建立起来,并对国家政权运行机制的产生起了重大影响本文将对内 阁制度的产生历 程和发展进行研究关键词】内阁制度;产生;发展;影响日录引言 一、明朝内阁制度产生的背景及形成(3)(一) 、丞相制度的废除(3)(二) 、内阁制度的形成(3)二、内阁制度的发展(4)三、内阁制度对明朝的影响(5)(一) 、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5)(二) 、导致政风逐渐腐化(5)参考文献(7)引言朱元璋是一个崇尚强权、铁腕统治的皇帝,为了巩固皇权,废除了沿袭千年的 宰 相制度然而,其后世子孙却确立了相当于宰相职权的内阁制希望通过本论文 的阐 述,能够让大家更清楚的认识明朝内阁制度的产生和发展,更好的认识到历史的 意义所 在。
一、明朝内阁制度产生的背景及形成(一)、丞相制度的废除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初,在制度方面基本上沿袭元朝,中央以中书省、都督府、御史 台分掌行政、军事、监察而当时的左丞相胡惟庸'‘总中书政,专生杀黜陟,以 恣威福, 内个诸司封事入奏,惟庸先取视之,有病己者,辄匿不闻,曲是奔竞之徒趋其门下这 对于极力集中皇权的朱元璋来说,无疑是一种阻碍所以,“十三年正月, 诛丞相胡惟庸, 遂罢中书省二十八年敕谕群臣:“国家罢丞相,设府、部、院、寺以分理庶务,立法至为详善以后嗣君,其毋得议置丞相臣下有奏请设立者,论 以 极刑由此,中国长期以来实行的丞相制度,废除了二)、内阁制度的形成然而,废除宰相后,一个问题也随之应运而生:各种事物,无论巨细,都要皇帝躬 亲 为之吴日含先生曾统计过,从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仅仅八天内,朱 元 璋收到了一千六百六十六件公文,合计三千三百九十一件事,平均每天要看两百份 文件, 处理四百件事情有一个著名的故事生动地就表现了这一点,当时的户部尚书 茹太素曾 经上了一篇奏折给朱元璋,朱元璋让人读给他听,结果读到一半就用了将近 三个钟头时 间,都是什么三皇五帝,仁义道德之类,朱元璋当机立断,命令不要再读下去,数了下字 数,已经有一万多字了。
朱元璋气极,命令马上传茹太素进见,让侍卫把 他狠狠地打了 一顿可见,废除宰相之后,凭皇帝一己之力是不可能处理如此多的事物的于是洪 武 十五年,再次撤销,而仿照宋朝制度,设置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 士,其 中礼部尚书邵质、检讨吴伯宗、翰林学士宋讷、典籍吴沉分别为四处大学 士之后,乂 置文华殿大学士,征耆儒鲍恂、余诠、张长年等人担任,以太子,品 秩为正五品, 其主要权力只是顾问这就是内阁的雏形到明成祖朱棣时期,命解缙等七名翰林官入职文渊阁,参与机务,为了避宰相之 名,称之为“内阁”,即皇宫内的君主私人办公室不过,此时的大学士没有实权及 切 实职务,只是遵照皇帝的旨意办事《明会要》记载:明成祖即位,特简解缙、黄 淮直 入文渊,谓之内阁《明史》曰:授餐大内,常侍天子殿阁之下,避宰之名,又名 内 阁从这里可以看出,内阁只是避宰相之名而已,却"行宰相之实”二、内阁制度的发展内阁职权的改变源自于明仁宗和明宣宗的前后改进明永乐中期以后,内阁职 权 渐重,兼管六部尚书,成为皇帝的最高幕僚和决策机构后明宣宗朱瞻基时期,权力开始上升,形成了更为完善的政务流程:全国大大小小 的奏章,其至老口姓给皇帝提出的建议,都山通政使司汇总,司礼监呈报皇帝过 LI, 再 交到内阁,内阁负责草拟处理意见,再山司礼监把意见呈报皇上批准,最后山六科校对 下发。
明仁宗依靠着内阁诸位大臣的支持,如履薄冰走上帝位,因此对内阁大臣倚重有 加,进杨荣太常寺卿,金幼孜户部侍郎,兼大学士如故,杨士奇为礼部左侍郎兼华盖殿 大学士,黄淮通政使兼武英殿大学士正统、正德年间,是明朝内阁制度发展的笫二个 时期这一时期,内阁人员的地位差异越来越明显,内阁的威望与权力超过六部, 但是 内阁的实际作用却一度下降正统二年正月,'‘太后御便殿,召英国公张辅内阁杨 士奇、杨荣、杨惮、尚书胡潔入朝……因顾上曰:此五臣先朝所简,贻皇帝,有行必 与之计,非五臣所赞成者,不可行也” 因此,英宗改元初政,就是“委政内阁” , “三杨当轴”三杨之间,相距差别并不大,但是到了后来,嘉靖时期,阁臣中首 辅、次辅、群辅之间的差距就越拉越大了但是这一时期内阁的威望虽然很高,但是实 际作用并不大关文发认为造成这一现象有三个原因:第一,后继阁臣大都平庸或奸 刻,这自然影响阁权的发挥;第二,受” 土木之变“后局势的影响;第三,受宦官专权 的制约并且认为宦官专权是这一时期阁权剥落的重要原因嘉靖、万历时期,是内阁制度发展的鼎盛时期阁臣不仅“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 上而且出现很多如严嵩、夏言等赫赫有名的首辅,他们虽无宰相职权,但是却行 使着宰相的权利,"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因此这一时期内阁人员为了争得首辅之 位,也是勾心斗角、朋党林立,并且与宦官相勾结但是总的来说,这一时期的内阁首 辅的职责发挥的最充分武宗后期,废除宦官刘瑾专权,嘉靖时,"归政内 阁”经过 了张堪、夏言、严嵩、徐阶这些人的争夺和努力,到了万历张居正的时候,内阁制度 可谓是达到鼎盛他在位十六年,与宦官冯保为伴,力图改革,“居正为政,以尊主 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为主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 ”他所受到的待遇更是 非同一般,张居正父亲死后,皇帝采取“夺情”手段挽留他,在张居正回家葬父的时候,“帝及两宫蜴棗慰谕有加礼,遣司礼太监张宏供张饯郊外,白僚班送所过 地,有 司节厨传,治道路居正所过,守臣率长跪,抚按大吏越界迎送,身为前 驱道 经襄阳,襄王出候,要居正宴故事,虽公侯谒王执臣礼,居正具,宾主而出 过南 阳,唐王亦如之抵郊外,诏遣司礼太监何进宴劳,两宫亦各遣大绡李琦、李用 宣谕, 赐八宝金钉川扇、御膳、饼果、醪醴,百僚复班迎张居正所受的待遇不仅 说明了他 声名显赫,而且反应了明朝内阁首辅发展的巅峰之势,令人可望而不可即 他在位时的 贡献也很大,但是不幸的,他“威柄之操,儿于震主”,小皇帝的性情使得 张居正死后 乂累及家族。
之后,明朝内阁制度便步入了下坡路明朝后期,内则宦官 专权,外则危 机四伏,使得明王朝在风雨飘摇中走下了历史的舞台,也结束了内阁制 度的命运三、内阁制度对明朝的影响(一) 、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后,明朝内阁制度经历一个长时间的形成过程内阁随 着皇 权的高度强化而建立虽然后来在入值阁臣中出现了权力很大,与历代丞相颇 为相似的 内阁首辅,但内阁制度与丞相制度毕竟还是不同的内阁制度随着皇权的高度强化而建立,权利的来源,山君主所授予,对君权的制 约作用有限事无大小,内阁都要秉承君主的旨意行事,遂成为君主加强专制的工具, 因此明代的君主专制比前代尤甚,助长了君主专制然而事实上,明朝真正意义上成功独裁的最后一位皇帝是明成祖朱棣其后继 的 皇帝大多荒诞无为,谈不上独裁与专制,但是有内阁撑着,政府的各项工作仍能正 常进 行二) 、导致政风逐渐腐化明代阁臣绝大多数是山进士而翰林,而拜命入阁,他们大都是十年窗下,久在翰 林苑,舞文弄墨之士,并无实际的政治经验,一旦入阁,大都昏庸而无识见,阁臣为保 官秩,大都庸庸碌碌,而很少勇于任事,敢作敢为山于明代内阁受所处的地位和职 权 的限制,权力山皇帝授予,而宦官乂居中窃柄,阁臣于是只能对皇帝唯唯诺诺,对宦官俯首听 命而不敢有违,一辈阁臣都碌碌无能,遂使政风因循腐化。
再至张居正之循名责实, 积 极有为,却不免被 LI 为越权专政,非议四起,死后更落得削爵抄家的下场继之为 政 者,惩居正之败,多随俗浮沉以求免祸,唯取媚皇帝以巩固权力,于政事则无所主张, 政 治遂因循积弊,日其一日参考文献[1] 张廷玉等•明史[M]•中华书局.1974年第一版.[2]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M].黃仁宇,三联书店,1997年第一版.[3] 娄曾泉、颜章炮•明朝史话[M].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6年第一版.[4] 中国法律史学会.法律史论丛(一).第 213 页(17).[5] 明史卷二百三十一张居正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