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单元 第21课 历史的回想--抗日救亡歌曲联唱 课件(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ppt
11页1.《毕业歌》 1931 年“九一八事变”,东北3000 万同胞沦陷在日寇的铁蹄之下,不久华北又告急,民族危机日益严重1937 年日本又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全国各界群众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歌咏运动一首首唤醒民众抗日救亡的歌曲响彻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融进了人们的血脉,成为抗战年代的进军号角 由陈瑜作词,聂耳作曲1934 年为影片《桃李劫》创作的《毕业歌》以其进行曲的速度和坚毅、果敢的气魄鲜明地反映和表达了中国人民反帝爱国斗争的决心和热情2.《义勇军进行曲》 (教师介绍歌曲产生背景)田汉词聂耳曲诞生于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年代的《义勇军进行曲》,现在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为捍卫国家和民族的尊严,中华民族的坚强斗志和不屈精神永远不会被磨灭《义勇军进行曲》原是聂耳于 1935 年,为“上海电通公司”拍摄的故事影片《风云儿女》所作的主题歌这部影片描写了三十年代初期,以诗人辛白华为代表的中国知识分子,为拯救祖国,投笔从戎,奔赴抗日前线,英勇杀敌的故事它在影片中首尾两次出现,给观众极为深刻的印象因此,它很快就成为中国最著名的抗战歌曲1978 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又通过,《义勇军进行曲》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4.《游击队歌》 (教师介绍歌曲产生背景)《游击队歌》的节奏活泼、富于变化,曲调轻快、流畅,充满旺盛的活力,具有鲜明的进行曲风格歌曲生动地刻画了游击战士在敌后艰苦环境中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刻画了游击战士机智、灵活、勇敢、顽强的群体英雄形象,深刻地反映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反击侵略者的坚强决心《黄河大合唱》 (教师介绍歌曲产生背景)光未然词,冼星海曲1938 年11 月武汉沦陷后,我国现代著名诗人光末然(即张光年)带领抗敌演剧三队,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途中亲临险峡急流、怒涛旋涡、礁口瀑布的境地,目睹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悠长高亢、深沉有力的船夫号子1939 年1 月抵达延安后,一直酝酿着《黄河》词作,并在这年除夕联欢会上朗诵了这部诗篇冼星海听后异常兴奋,表示要为演剧队创作《黄河大合唱》在延安一座简陋的土窑里,他抱病连续写作六天,于同年 3 月 31 日完成了这部大型声乐名作4 月 13 日在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首演(由邬析零指挥),引起巨大反响,很快传遍整个中国作品共有八个乐章,每章开首均有配乐朗诵 《黄河大合唱》是我国近代合唱音乐的一座光辉的里程碑,也是我国近代大型音乐作品的典范之作。
气势磅礴,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全曲包括序曲和 8 个乐章,并由配乐诗朗诵和乐队演奏将各乐平连成一个整体各个乐章从内容到音乐形象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乐章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品以抗日和爱国两个主题为中心从深厚的情感和感人的艺术形象上一步步展开,直至宏伟的终曲,激荡的感情浪潮发展到了最高点6.《南泥湾》 (教师介绍歌曲产生背景)一首《南泥湾》唱了半个多世纪,让人对延安的风土人情总是这么亲切,这么眷恋当年,作曲家马可在延安鲁艺当教员,诗人贺敬之是学员他们曾经体验过烧木炭、开荒地、蚊子一抓一大把的辛苦,看到了南泥湾大生产运动的变化,创作了一部歌舞剧《挑花篮》1943 年春节,鲁艺的秧歌队来到南泥湾,向三五九旅的英雄们献上这部新编的秧歌舞,《南泥湾》是其中的插曲这首歌,以优美热情的旋律,描绘陕北江南的美景,礼赞劳动模范的功勋,将群众歌曲的激情与优美、抒情的浪漫主义融为一体,吸取了民间歌舞的音调和节奏,加上载歌载舞的演唱形式,成为一首脍炙人口的名曲,很快在边区和全国流行开来《五月的鲜花》、《松花江上》 (教师介绍歌曲产生背景)这一时期产生的不少抒情性歌曲都是感情真切,激动人心的优秀之作,这些歌曲往往在对烈士悼念或沦亡的家乡的怀念中,不失愤怒和复仇的决心,像《五月的鲜花》(阎述诗)、《松花江上》(张寒晖)、《长城谣》(刘雪庵)等等。
1937 年7 月,张寒晖作《松花江上》于西安,词曲均出他之手这首歌最强烈地触动了中国人的亡国之痛,歌声所至,莫不唏嘘,成为中国民族刻骨难忘的抗日歌曲之一抗日战争时期,国破山河碎,大敌当前,亿万民众把个人的命运和祖国的安危系在一起,“天下一家”的民族意识使整个中华民族形成了坚不可摧的感召力、凝聚力和向心力,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应把维护祖国安全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我们今天的安定团结的生活来之不易,通过这次活动,希望同学们珍惜生活,热爱祖国,在学习历史的同时去了解祖国的一切,为美好的明天打好基础,让我们成为一名国家的栋梁之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