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技术与管理:特大城市的出路——从治水到城市发展,“堵”从来都不是出路(一).doc
3页技术与管理: 特大城市的出路 ——从治水到城市发展, “堵”从来都不是出路 (一)【核心提示】从中国特大城市的情况来看, 当前要做的不是限制人口,而应是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要引导企业将一些生产和生活服务业分散至市郊,推进生活设施、 公共服务(特别是优质教育) 向郊区分散,减少市中心的交通需求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 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湾这三大都市圈,未来都会产生东京和纽约这样的特大城市,这是与经济发展水平和特大城市的职能相适应的不能简单地把今天中国特大城市的问题归结为人口规模这方面,目前存在诸多认识误区误区 1 中国已出现大城市人口过密问题现代城市经济以第二、三产业为主,随着经济从工业化向后工业化阶段过渡,大城市对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越来越重要然而长期以来,社会各界始终存在一种认识上的误区,认为中国已出现大城市人口过密问题事实上,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的城市人口也在高速增长,但从国际比较的视野看,不能简单判断我国的大城市已经太大对于特大型城市,不能简单从统计上的总人口数量得出其规模过大的结论中国的城市是按行政辖区来定义的,特大型城市(特别是直辖市)的面积都非常大,严格说来是城市群而不是单个城市。
在做比较时,必须区分核心城区、市郊和卫星城我们将北京、上海、广州分别作为环渤海湾、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都市圈的核心地区与东京和纽约进行比较数据显示,如果简单地计算上海、北京和广州的人口密度,这几个城市的人口密度明显低于东京、纽约,但辖区面积远远大于东京和纽约我们特别计算了与东京、纽约面积大致可比的北京、上海、广州中心城区的人口密度,结果发现,北京和上海的中心城区人口密度基本上相当于东京和纽约的密度,但广州的人口密度还较低如果将东京圈作为比较对象,则北京辖区、上海加苏州、广州加佛山在面积上分别与东京圈大致相当,可以看出,上海加苏州范围内的人口密度已经与东京圈相当,而北京辖区和广州加佛山的人口密度则仍与东京圈有明显差距,这一差距主要来自于中心城市以外的地区城市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对于发展大城市的忧虑是 “城市病 ”,主要体现在交通拥挤、环境污染和犯罪三个方面 但不能简单认为 “城市病 ”与人口密度正相关从北京 2009—2010 年间的区级数据能够看出城市发展的得与失一方面,人口密度更高的区,平均工资明显更高,失业率则更低,显示出人口集聚对于提高居民收入和创造就业的效应进一步考察人口密度与犯罪率和环境指标的关系可以看出,人口密度居中的地区犯罪率较高。
在环境方面,人口密度更高的地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度更高,而人口密度居中的地区空气质量较差虽然受制于数据量上述分析不太严谨,但这至少提醒我们,不能简单将城市问题与人口规模、人口密度联系在一起从美国城市发展历史来看,在拥挤方面,虽然大城市总体上的通勤时间更长,但在 1980—2000 年,大城市规模不断扩张,其通勤时间却没有比小城市长更多这背后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大规模且快速的市内公共交通网的发展使大量居民能够较快地上下班,缓解地面交通拥堵,相应缩减了开车上班的居民的通勤时间另一方面,在大城市扩张过程中,出现了人口和就业岗位的同时郊区化,住在市郊的居民无需赶往市中心上班,这部分居民也更多地开车上班平均来看,大城市居民通勤时间并没有明显增加如果只比较那些住得离市中心比较远的居民的通勤时间,大城市和小城市之间几乎没有区别从中国特大城市的情况来看,当前要做的不是限制人口,而应是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要引导企业将一些生产和生活服务业分散至市郊,推进生活设施、公共服务(特别是优质教育)向郊区分散,减少市中心的交通需求误区 2 城市扩大导致污染更严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