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产品电子商务支撑菜篮子工程模式研究.doc
6页农产品电子商务支撑“菜篮子工程”模式研究 刘振中 郭晓萧 国家信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摘 要: 当前, 随着大中城市“菜篮子工程”的不断发展, 菜篮子产品价格大起大落的现象却时有发生, “菜贱伤农”和“菜贵伤民”形成鲜明反差农产品电子商务是解决该问题的重要途径, 但现有模式却难以突破菜篮子产品自身的特点和供需信息不对称的影响本文从菜篮子产品自身特色和其运输模式选择匹配入手, 以流程化的视角建立定制化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模式, 线下合理分配高效专线物流服务, 线上共同分享实时库存、物流信息、产品相关数据等, 以实现信息共享、管理结构扁平化, 进而实现“菜篮子工程”产业链上的效率最优和快速流通关键词: 农产品; 电子商务; “菜篮子工程”; 匹配模式; 作者简介:刘振中, 国家信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副研究员, 主要研究方向:农业经济政策;作者简介:郭晓萧, 国家信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研究实习员, 主要研究方向:农业信息工程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农产品电子商务起源于 20 世纪 70 年代初期的电子商务主要以作为主要的交流工具, 随着计算机的不断发展, 电子商务出现了网上交易的模式, 而卫星技术以及互联网等技术的出现和日益成熟催生了通过电子网络进行的电子商务贸易形式, 即建立在网络平台基础上的一种电子商业贸易活动。
而且近几年来, 由于网络的普及和技术的成熟, 农产品电子商务得到快速发展, 电商模式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1988 年, 农业部根据农产品市场的发展现状和时代背景, 提出建设“菜篮子工程”, 旨在缓解我国副食品供应偏紧的矛盾, 重点解决市场供应短缺问题然而,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 蔬菜产业发生了根本变化, 大中城市周边的菜篮子基地逐渐被“蚕食”, 大部分城市菜篮子产品的自给能力大幅下降, 而大中城市周边农村地区农产品产能过剩的现象却时有发生, 受信息不对称、供需不匹配等因素的影响, 菜篮子产品价格波动较大随着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的日益完善和技术应用的不断成熟, “菜篮子工程”能否因此而更有效地保障供需均衡, 大中城市地区菜篮子产品价格能否在有效的营运模式下得到平抑, 本文将围绕这两个问题进行较为深入的讨论一、当前“菜篮子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菜篮子工程”于 1988 年由农业部提出, 旨在逐步平抑我国副食品供应长期短缺的问题, 平衡供应总量, 这不仅关乎最重要的民生问题, 也是涉及到社会和谐的经济和社会问题然而, 在当前大中城市资源约束下, 个别菜篮子产品价格大起大落的现象时有发生, 此外, 菜篮子产品存在需求弹性较低、保质期较短、变质风险较大、运输较困难、贮存成本较大等特点, 导致“菜贱伤农”和“菜贵伤民”形成鲜明反差, “菜篮子工程”的主要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大中城市菜篮子产品自给率下降首先, 城镇化建设的迅速扩张以及建设新区步伐的不断加急, 导致部分大中城市的城郊农村土地资源日益减少, 从而对农产品的种植播种以及产量造成了很大影响, 有的城市在短短的 8 年时间里, 蔬菜播种面积下降了 33.25%, 蔬菜总产量下降了 43.70%, 大中城市菜篮子产品的自给率逐步降低第二, 菜篮子产品物流体系不健全长期以来, “菜篮子工程”采取一概而论的物流运输方式, 比较单一化, 缺少对产品特殊性、多样性等方面的考虑, 而且现有的一些物流模式虽然可以满足特殊运输环境条件的农产品, 但尚未形成一体化、系统化模式, 间接地增加了运输成本, 不利于“菜篮子工程”的不断发展和农产品的有效流通第三, 菜篮子产品产销信息不对称目前大多数城市的菜篮子产品存在产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准确及时的农产品信息的缺失导致菜篮子产供平衡调节机制无法有效建立, 从而难以适应“菜篮子工程”的发展变化, 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菜篮子产品生产和销售的有效衔接二、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支撑“菜篮子工程”的不足之处随着农村网络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日益彰显出巨大的市场潜力, 但受制于菜篮子产品的特殊属性, 当前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与“菜篮子工程”的有机结合尚存较多难点。
第一, 农产品电商基础设施建设遭遇瓶颈随着农产品种类多样性的增加, 其运输的特殊性随之提高, 保鲜储藏标准也随之提高;此外, 农产品运输的跨地域性, 给农产品的运输提出了更加严苛的要求然而, 现阶段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领域的物流体系尚不完善, 基础设施建设不健全, 加上相应协调机制的缺失, 十分不利于其规模化发展第二, 农产品电商食品安全问题亟需解决目前我国农产品领域在质量跟踪监测等方面的建设相对匮乏, 从农业生产过程到农业培育技术再到农产品流通等各个环节都缺乏系统有效的监督管理手段和方法, 从而在农产品物流市场上出现了鱼龙混杂的现象, 带来诸多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隐患和危机第三, 农产品电商主体素质有待提高当前, 在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 农村网民中管理类、技术类人员及年轻人占绝大多数, 但真正从事农产品种植生产的农民上网的却相对比较少, 再加上农村的信息化程度比较低, 信息基础设施也比较落后, 更不利于务农人员的素质提高, 进而影响到农业领域电商模式的整体发展和广泛应用此外, 由于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起步比较晚, 还处于初步阶段, 相关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 电商市场的设施及环境建设阻碍了其快速发展, 出现诸如网络诈骗、产品不达标等问题, 再加上目前在相关平台上缺乏统一的规范和标准, 更不利于其整体发展。
总的来说, 电商模式在农业农产品领域的实践应用还需继续探索, 不断研究, 从而提升服务能力, 更好地服务于诸如菜篮子类的农产品工程, 进而助力我国农业发展三、农产品电子商务支撑“菜篮子工程”的模式创新农业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农产品电子商务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电子商务, 很难直接应用传统的 B2C、C2C、B2G、C2G 电商模式因此, 需要在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研究上不断探索创新, 尽最大限度缓解并解决现有瓶颈和问题, 为“菜篮子工程”的发展保驾护航近两年, 我国的许多学者对农产品电子商务进行了不同领域的研究, 如金融、电子商务技术、贸易、物流、食品安全等总结了国外的相关经验以及国内理论研究, 认为我国的农产品电子商务可以通过结合农产品发展的现状创新探索新模式, 以支撑“菜篮子工程”的研究和发展一) 模式创新:基于领域研究的农产品电子商务匹配模式在运筹学学科领域, 针对供应链研究, 一方面, 注重探讨不同的服务因素对运输过程、配送媒介以及供应链网络产生的影响;另一方面, 创新提出将消费者与工厂 (供应商) 进行有机匹配, 实现问题的不断优化设计本文通过借鉴运筹学领域的相关研究思路, 结合目前已有的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研究, 从农产品特点与运输模式相匹配的角度, 提出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匹配模式, 支撑“菜篮子工程”的研究和建设, 如图 1 所示。
该模式依据“菜篮子工程”的建设模式, 从菜篮子产品自身特色和其运输模式选择匹配入手, 以流程化的视角建立定制化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模式、线下合理分配高效专线物流服务、线上共享实时库存、物流信息、产品相关数据等, 实现信息共享、管理结构扁平化、实现诸如生鲜类农产品等特色产业链上的效率最优和快速流通图 1 菜篮子产品电子商务匹配模式图 下载原图1.第一阶段:菜篮子产品采购量预估传统模式上的农产品流通和购买, 具备时间和空间的双重限制, 形式上主要为批发或集贸市场, 不利于拓展市场, 而且存在过程复杂、环节较多等问题, 从而易导致信息失真, 甚至产生错误, 造成供需信息不对称, 出现产地市场供过于求和销地市场供不应求的巨大落差, 进而导致买贵卖难的局面因此, 结合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全球性特点以及现有的模式研究, 该模式打破因地域差别导致的市场分割, 有效结合线上资源, 辅助线下工程, 并根据地理区域发展特色, 合理选择诸如社区网站、政府农业网站、社会化网络平台等相应的预估途径和方式, 最大程度地增加销售机会, 拓宽销售领域, 同时通过线上平台资源, 可以帮助销售参与者及时获取市场行情, 了解相关信息, 从而有益于缓解菜篮子产品存在的信息不对称、供需不匹配等问题, 助力“菜篮子工程”的深入研究和不断发展。
2.第二阶段:菜篮子产品采集首先, 根据预估量采购相应菜篮子产品, 同时考虑到菜篮子产品存在的标准化不统一、质量安全等问题, 该模式提出使用 RFID (电子标签) 技术, 根据各个环节建立菜篮子产品的电子标签, 借助信息化技术和手段实现产品的跟踪反馈, 从而对菜篮子产品进行有效监控, 具备可追溯性一方面, 有助于确保菜篮子产品的运输效率及质量保障, 在一定程度上帮助缓解菜篮子产品的食品安全问题, 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 有利于推动形成菜篮子产品信息网, 充分发挥农业信息的价值应用, 从而拓宽渠道、培育产业3.第三阶段:菜篮子产品运输随着市场化程度的逐渐细化, 农产品物流服务需要日趋专业化、精准化, 农产品要求日渐严格化、特殊化, 该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从农产品与运输模式匹配的角度, 杜绝传统物流模式下“以一代十”的状态, 为菜篮子产品运输实现专项定制化组织, 全面有效管理针对不同的菜篮子产品类型及保质期信息, 采取匹配模式, 实现菜篮子产品自身特点以及运输方式的有机匹配, 不同的运输方式通过采取不同的运输媒介、运输条件以及保存要求等用于满足相匹配的菜篮子产品基于该模式下, 分别设置水产生鲜类、果蔬类、畜牧类以及经济作物类专项物流运输模式, 采取专业的工具、专业的方式, 完成专业的物流运输工作, 积极发挥匹配模式设计在农产品运输安全、效率中的巨大作用。
同时, 通过进一步完善物流运输系统, 降低信息流对物流产生的约束, 从而确保效率和质量此外, 在该环节中, 应注重加强物流配套设施的建设, 包括仓库、信息网络等, 可通过设立跨区域物流中心, 配合专业化的匹配模式, 实现菜篮子产品生产、物流与消费之间的有效紧密衔接, 打牢菜篮子农产品现代物流体系的基础, 提升系统的整体水平4.第四阶段:提货点管理对提货点实行定点专人管理, 并建立互联的提货点平台, 同时实现线上线下有机整合, 消费者可实时进行物流动态跟踪, 根据自身情况确定获取途径, 可购买送货上门服务, 也可线上提前预订, 按要求线下取货, 提高准时服务水平, 提升“菜篮子工程”服务效率二) 模式运行保障1.完善与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相关的法律法规结合该领域总体发展的趋势及需要, 通过完善既有电子商务、食品安全、消费者保护、信息技术、物流运输、标准规范、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法律规范, 加强政府及相关部门对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规范引导, 完善对其公共政策的支持, 促进其长远持续发展2.相关部门设立专项基金, 支撑菜篮子产品的生产流通通过设立专项储备基金, 积极调动和保护农业者的意愿和热情, 稳定和增加农产品的生产来源, 有效提高城市菜篮子产品的自给能力, 从而有利于建立菜篮子产品生产和供应平衡调节机制, 进而帮助规避总量供求失衡和价格巨幅波动的现象, 以保障市场的及时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
3.建立菜篮子产品保险, 减少风险将政策性业务和市场化运作模式有机结合, 充分发挥农业保险的准公共特征, 设立农产品保险机制, 调动农业生产者的积极性, 统筹兼顾各方利益, 保障市场供应, 有效平抑农产品价格, 缓解“菜贵伤民”“菜贱伤农”的问题4.重视人才培养, 实现可持续发展通过高校、企业以及政府相关部门之间的通力合作, 着力推动菜篮子产品的信息化教育和应用实践, 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具备信息技能的农业人, 加强对农民在信息技术方面的再教育以及相关培训, 吸纳更多的农民和相关从业者, 共同致力于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的建设和发展四、结论与讨论本文借鉴运筹学的科学研究思想, 基于现有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的研究和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