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米格21战斗机全记录.docx
23页1米格-21“鱼窝”MiG-21(Fishbed)战斗机全记录米格-21 战斗机(MIG-21)是前苏联于 50 年代初期研制的一种轻型超音速战机,单座单发该型战斗机的原型机于 1955 年原型机首次试飞,1958 年开始装备部队,是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全球生产最多的一种飞机,目前仍有四大洲的近 50 个国家空军在使用米格-21 战斗机米格-21 战斗机共生产了四代,有大约 20 种不同的型号这种战斗机的翼展 7.15 米、机长 15.4 米、机高 4.13 米,实用升限为 19500 米,作战半径 270 公里,属于战术动作灵活轻巧,爬升速度较快的战斗机米格-21 战斗机是苏联米高扬设计局研制的轻型超音速歼击机1953 年开始设计,1955 年原型机试飞,1958 年开始装备 部队,米格-21 是 60 年代苏联空军的主力飞机拥有大量改进型号,主要型别有:米格-21F,白天型截击机,安装一台 R11F-300 发动机;米格-21PF,有限全天候型,安装一台 R11F2-300 发动机,去掉机炮,装 RP-21 雷达,2~4 枚空对空导弹;米格-21PFS,PF 的改进型;米格-21FL,PF 的出口型;米格-21PFM,PFS 的改进型;米格-21PFMA, PFM 改进的多用途型;米格-21M,印度仿制的 PFMA 型;米格-21R,PFMA 改装的侦察型;米格-21MF,多用途型,1970 年开始交付使用,生产数量较多;米格-21SMT,MF 的改进型;米格-21BIS,较新的多用途型,安装一台 R25 发动机,改进机体结构和电子设备,增加塔康导航系统,雷达探测距离可达 30 公里;米格-21-93,最新的米格-21-93 换装了拥有更大直径天线的新型雷达,并可携带主动雷达制导中程空空导弹,拥有一定的超视距作战能力。
中国于 60 年代开始仿制米格-21,国内编号歼七歼七发展历程异常艰难,因中苏关系恶化,在歼七发展的关键时刻撤走了全部专家,而且图纸和生产设备在在由苏联向国内运输途中运输途中因大雨损坏严重,资料残缺不全,生产设备也严重损坏中国的设计师们根据苏联专家留下来少得可怜的资料,从零开始,一步一个脚印,于 1966 年 1 月 17 日由试飞员葛文墉驾驶,将第一架歼七送上了天空整个试飞过程中,前后共完成了 29 个起落,飞行速度达到了 M2.02最初生产的歼七,安装一台 涡喷-7 涡轮喷气发动机该发动机是在苏联 R-11F-300发动机的基础上,经多方面改进制成的1967 年苏联授予中国生产许可证后,开始了歼七漫长的生产周期,起初歼七的生产并不顺利,直到 80 年代初期歼七的生产才逐渐完善尽管如此,歼七在中国的发展却是大放异彩,改进型号十分丰富,尤其是最新的歼七 MF,达到了米格-21 所有改型的顶峰歼七曾向多个国家出口,为中国创造了大量的外汇收入 2伊拉克装备的米格-21米高扬设计局与苏霍伊设计局开展竞争 上世纪 50 年代初,苏联第二代喷气歼击机米格-19 开始取代第一代喷气歼击机米格-17,米格-19 的最大速度略超过音速。
在涉足超音速领域后,苏联设计师很快就认识到,必须为飞机探索新的气动外形和新的机翼形状1953 年夏天,苏联部长会议做出决议,要求歼击机设计局研制速度更高的超音速歼击机,设计工作在米高扬设计局和苏霍伊设计局同时开始,它们的设计都是以中央航空流体动力研究院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布局也相似,采用长长的香烟状机身,机头圆形进气道,进气道内有中心进气锥,进气道下装雷达瞄准具天线机翼采用两种外形:后掠翼和小展弦比三角翼米高扬设计局的设计 米高扬设计局搞了四种设计方案:装 AM-11 发动机的后掠翼歼击机 E-1,装米格-19 的 AM-9B 发动机的后掠翼歼击机 E-2,与 E-1 的区别在干 E-2 的机身后部有腹鳍,还装分段式前缘襟翼;装 AM-11 发动机的三角翼歼击机 E-5 和装 AM-9 发动机的三角翼歼击机 E-4上述方案均采用后掠尾翼,全动平尾,向前打开的座舱盖在飞行员弹射跳伞时,座舱盖保护飞行员不受高速气流的伤害由于米库林设计局不能在预定时间内把 AM-11 研制出来,所以只有后掠翼的 E-2 和三角器的 E-4 进入试飞阶段31955 年 2 月 14 日 E-2 首飞,起飞重量 5,334 千克、空重 3,687 千克、装两门 NR-30 机炮于中机身下部,另外还可带两组火箭弹(每组 8 枚)。
双梁式机翼在 1/4 弦线的后掠角为 55 o ,装有开缝襟翼和前缘襟翼,座舱前风档玻璃有电防冰器,机身内有四个油箱,机身下有一个外挂副油箱、E-2 的最大速度达 1,920 公里/小时,实用升限 19,000 米1955 年 2 月 14 日 E-2 首飞同年 6 月 16 日,三角翼 E-4 首飞该机装 AM-9B 发动机的改型 RD-9I,试飞结果不能令人满意,最大速度仅达到 1296 公里/小时,实用升限 16,400 米同年 6 月 16 日,三角翼 E-4 首飞面对苏霍伊设计局的竞争,米高扬设计局边制造 E-2 和 E-4 原型试飞机,边对它们进行改进1955 年制成 E-2A 歼击机,该机装 RD-11 发动机(AM-11 的新代号),保留了两门 NR-30 机炮,四个机身油箱的总油量 1,890 升,外挂油箱 400 升,机载设备包括 RSIU-4 无线电台、“VARII-I”应答器、ARK 无线电罗盘、MRP-48P 无线电信标接收机和“SYRENA-2”照射告警系统该机全套机载设备成为“E”系列轻型歼击机的标准设备在 E-2 首飞一年之后,1956 年 2 月 17 日,E-2A 首次飞行。
由于发动机重量增加,E-2A 比 E-2 几乎重一倍,起飞重量 6,250 千克,空机重 4,340 千克,因此 E-2A 的速度反而比 E-2 低一些,最大速度为 1,900 公里/小时,升限下降到 18,000 米、尽管如此,设计局在继续试飞的同时为批生产做准备,飞机代号定为 米格-23,所以早在 1956 年就出现了米格-23 这一代号但是,目前人们所熟悉的米格-23 歼击机不是指的这种型别,而指的 1963 年设计、70 年代初投入使用的变后掠翼歼击机4修改后的 E-4,机翼有 3 个翼刀1955 年,E-4 在试验过程中不断修改,取消翼下的一个大翼刀,发动机由 RD-9I 型改为 RD-9E修改后的 E-4 于 1956 年 9 月 5 日首飞1955 年在 E-4 试飞过程中就为制造另一架飞机奠定了基础,人们认为这是第二架 E-4,实际上却是按另一个三角翼歼击机方案 E-5 制造的该机一开始就装修改过的机翼,机翼前缘后掠角为 57 o ,上表面装三个小翼刀这架 E-5 装 AM-11 发动机于 1956 年 9 月 1 日首次飞行,试飞结果表明,该机飞行性能良好,三角翼歼击机首次速度达到 1,970 公里/小时,实用升限达到 17,600 米,爬升速度比 E-2 高得多,在 16 分钟内可爬升到 5,000 米、起飞重量不大,仅 4,443 千克。
在试飞阶段,设计师、试飞员和军方人士均相信,E-5 定会很快投入批生产,并在试飞阶段就正式定名为米格-21,然而他们高兴得太早,该机又进行长达 3 年修改、试验,再修改再试验,才送到批生产工厂这架 E-5 装 AM-11 发动机于 1956 年 9 月 1 日首次飞行苏霍伊设计局的设计 苏霍伊设计局也同时搞 4 种方案:后掠翼歼击机 S-1,三角翼歼击机 S-3,后掠翼截击机 T-1,三角翼截击机 T-34 种飞机均采用一台留里卡设计局的 AL-7 涡轮喷气发动机但是 S-3 和 T-1 的设计工作最后没有完成,而集中力量搞 T-3 和 S-1这两种设计的重量较米格飞机重量大,但发动机的推力也大这两种飞机的机身和尾翼基本结构相同,不同的是机翼和进气道5T-3 和 S-1 的设计工作进展十分顺利,1956 年 5 月 26 日第一架三角翼 T-3 首次飞行,装加力式发动机 AL-7F 的 T-3 试飞结果令人满意,最大速度 2,100 公里/小时,实用升限 18,000 米,爬升到 10,000 米高度用 2.3 分钟该机为截击机,不仅装机炮,还装由机载雷达控制的导弹武器把任务不同的飞机拿来比较是不合适的,这里不把 E-5 轻型歼击机和 T-3 截击机相比。
值得注意的是,E-2、E-5、S-1 和 T-3 都是根据 1953 年的部长会议决议研制的,正是在这个时候开始了三角翼和后掠翼气动力性能的“较量”,这方面的研究工作虽然早就开始了,但即本上是用模型作试验1955 年~1956 年开始的 E-2、E-5、S-1 和 T-2 试验机试飞成为推动苏联飞机制造业和歼击机发展的新动力米高扬设计局实验型歼击机的飞行战术性能 型号 E-2 E-2A E-4 E-5 E-50-2出厂日期 1955 1956 1955 1956 1956发动机型号 AM-9B RD-11 RD-9B RD-11 RD-11推力(千牛) 3,250 3,800 3,250 3,800 3,800全长(不含空速管)(米) 13.23 13.23 - - 13.625翼展(米) 8.109 8.109 7.749 7.749 8.109翼面积(米 2 ) 21 21 16.21 16.21 21空重(千克) 3,687 4,540 - - -起飞重量(千克) 5,334 6,250 3,500 4,443 8,500最大速度(公里/小时) 1,920 1,900 1,296 1,970 2,4606实用升限(米) 19,000 18,000 16,400 17,650 25,600(动升限)航程(公里) - 2,000 1,120 1,330 450爬升时间/高度(分/米) - 7.3/10,000 1.6/5000 1.6/5000 6.7/10,000起飞滑跑距离(米) 700 - - 730 900着陆滑跑距离(米) 800 - - 890 860武器 2XNR-30 机炮 2XNR-30 机炮 2XNR-30 机炮 2XNR-30 机炮 2XNR-30 机炮采用组合动力装置的试验 E 型系列飞机的研制和试验表明,可以研制出速度达到 2,000 公里/小时或可超过这一速度的作战飞机。
然而,飞机在攻击目标时的瞬时速度超过最大速度的想法对设计师更具吸引力,米高扬设计局设计师决定在飞机上采用由主涡轮喷气发动机和火箭加速器组成的组合式动力装置,来提高飞机的瞬时速度E-50 的外观与 E-2 很相似E-50 单座超音速歼击机的设计工作从 1954 年开始,并与 E-2、E-4 和 E-5 的设计同时进行E-50 的外观与 E-2 很相似,机翼后掠角 55 o ,带翼刀,无前缘襟翼座舱盖、平尾和垂尾与 E-2 的相同该机采用 RD-9E 作主发动机,S-155 液体火箭发动机作为火箭加速器,装于垂尾根部,其尾喷口位于方向舵下方燃油系统包括涡轮喷气发动机的三个煤油箱和火箭加速器的三组能源箱(每组包含燃料箱、氧气箱和过氧化氢箱)专门设计的空气系统为液体火箭发动机的起动控制和燃料及氧化剂的供应提供保障该机采用耐氧化材料和涂料7该机采用 RD-9E 作主发动机,S-155 液体火箭发动机作为火箭加速器,装于垂尾根部,其尾喷口位于方向舵下方E-50 的武器是两门 NR-30 机炮,主要机载设备包括无线电测距器、敌我识别器、RSIU-3M 无线电台、ARK-5 无线电罗盘、MPH.48H 无线电信标接收机。
1955 年底第一架试验机 E-50-1 制造完毕,1956 年 1 月 9 日完成首次飞行,从此开始了工厂试飞,直到 7 月 14 日结束,其间只试飞了 18 次在 6 月 8 日一次试飞中才首次打开液体火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