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氏小儿推拿课件PPT.ppt
282页刘氏小儿推拿 刘开运教授简介 刘开运 1919 2003 男 苗族 湖南省花垣县麻栗场镇老寨村人 出身中医世家 苗族后裔 御医后代 曾叔祖父刘杰勋为清朝御医 家族业医三百年 祖传中医 苗医 推拿三套绝技 融汉 苗医药于一炉 独树一旗 是国内唯一精通中医 苗医 推拿的名老中医 尤以独具特色的小儿推拿而蜚声于国内外 刘开运教授简介 1960年被派往上海推拿学校 参加卫生部主办的全国推拿师资进修班 与丁季峰等推拿大师一起进行学术交流 返湘后留任湖南中医学院附一院从事推拿临床工作 1968年响应国家 把医疗卫生工作重点放到农村去 的号召 前往湘西州古丈县平坝乡开展卫生工作 1970年调入吉首卫校 从事中医临床和教学工作 刘开运教授简介 湖南省首批名中医 我国推拿领域一代名师 曾担任全国第一届推拿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湖南省推拿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刘老一生学验俱丰 造诣精深 尤其在小儿推拿方面尊古而不泥古 承家技而敢创新 创立独特的五经配伍推治法 独树一帜 刘老钻研理论的同时勤于临床实践 擅于灵活运用推拿治疗小儿各种疾病 刘氏推拿主要特点 在手法方面 一是刘氏推拿在 古八法 基础上 创立了 刘氏小儿推拿十法 二是刘氏推拿在吸收前人经验的基础上 创立了具有刘氏风格的复式手法 刘氏推拿主要特点 在取穴方面 一是刘氏小儿推拿取穴强调少而精 常用穴位50个 重点穴位20个 二是刘氏小儿推拿取穴首选五经穴 脾经 肝经 心经 肺经 肾经三是有固定习惯用穴即常例穴 天门 坎宫 太阳 总筋 阴阳 从而形成常例穴 五经穴 配穴的取穴格局 刘氏推拿主要特点 在操作程序方面 一是强调开门关门 即刘氏小儿推拿操作有特定的开门穴和关门穴 二是注重操作程序的规范和完整性 考虑小儿推拿操作实际 形成固定操作程序 刘氏推拿主要特点 在治疗方面 一是刘氏小儿推拿取穴二是强调五经配伍推治 主治五脏之病症 尤以脾肺两脏之常见病症疗效最好 三是强调调整患儿体内阴阳平衡 四是强调推拿手次 手次多少与年龄 病情轻重有关 体现治疗剂量 小儿生理病理特点 生理特点 生机蓬勃 发育迅速 脏腑娇嫩 形气未充 病理特点 发病容易 传变迅速 脏气清灵 易于康复 肝常有余 脾常不足 心常有余 肺常不足 肾常虚 小儿推拿手法的特点 轻快 平稳 柔和 着实 轻而不浮 快而不乱 柔中有刚 实而不滞 推拿手法 柔和 柔和 是推拿手法的特征和基本要求 柔和 指手法动作的温柔 力量的缓和 变换的自如 使手法 轻而不浮 重而不滞 使 刚中有柔 柔中有刚 实现 刚柔相济 推拿手法 柔和 柔和与力度较轻有关 但柔和却不等于轻手法 柔和是一种境界 更是一种状态 这种境界和状态寓于各种手法之中 只有在相当熟练地掌握了某种手法和长期运用某种手法之后才会在不自觉间从手的操作过程中流露出来 推拿手法 柔和 所以 在临床上 要获得手法的柔和 必须反复演练手法 必须加强手法的理论学习 理解和感悟 必须加强功法的训练 除此之外 别无捷径可走 推拿手法 柔和 在手法运用中 可以考虑通过以下两点来使手法柔和 其一是振动类手法和摆动类手法以柔和见长 如果在一般手法中参以振动和摆动术式 则会改变一般手法的原有性质 增添柔和的特性 如拿法配合振法 点按加振颤 推拿手法 柔和 刘氏小儿推拿流派手法表现出明显的摆动特征可能与刘开运老前辈参加上海推拿学习班 感悟与借鉴一指禅的摆动有关 其二是增大接触面 在力度相对不变的情况下 接触面积越大 压强越小 力越分散 患者就会感受舒适一些 手法也就显得柔和了 小儿推拿手法的操作一般顺序 1 由上到下 先头面 后上肢 再胸腹 腰背 最后下肢 2 先做无刺激的手法 把刺激性强的手法放在最后 这样利于患儿配合治疗 以免哭闹 影响疗效 小儿推拿手法作用的次数 一般原则是年龄越小次数越少 年龄越大次数越多 俗有 大三万 幼三千 婴三百之说 小儿推拿疗效影响因素 明确的中医证型诊断是保证疗效的前提 善诊者 察色按脉 先别阴阳 小儿年龄因素对疗效的影响 年龄越小治疗效果越好 适用年龄 小儿推拿适用于6岁以下小儿 小儿精神状态对疗效的影响 小儿安静与哭闹状态下效果不同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 一 基本手法 刘氏小儿推拿十法 推 揉 拿 按 摩 运 搓 摇 掐 捏 刘氏小儿推拿形成以推 揉为主 拿 按为次 兼以摩 运 搓 摇 掐 捏的手法运用特点 一 推法 操作方法 此法演变于成人推法 它属于螺纹推的范畴 其操作形式有 直推法 用拇指或食中指螺纹面在穴位上做直线推移 旋推法 用拇指或食中指螺纹面在穴位做旋转推移 分推法 两手拇指螺纹面同时操作 由一点向两个相反方向同时推移 直推法 旋推法 分推法 手法要求 着力自然 均匀 轻巧柔和 推时穴位有推动感 但皮肤无移动 速度宜快 200次 分 临床运用 功能特点推以通之 即开通关窍 疏通经络 祛除邪气 调节脏腑 适用于小儿各种疾病的治疗 其中直推重在祛邪 多为清法 旋推重在补虚 多为补法 分推即分阴阳 重在调和人体的阴阳 二 揉法 操作方法 小儿揉法有别于成人 以指端揉运用最多 其操作形式有 旋转揉法 指端吸定一定部位 作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揉动 往返揉法 指端吸定于一定部位 作前后或上下往返揉动 临床上揉法除单独使用外 往往与按法 掐法相结合 形成复合手法 常用有揉中加按和掐后加揉法二种形式 手法要求 揉时着力点按定穴位 手指不离皮肤 力宜轻揉均匀 速度宜快 200 280次 分钟 临床运用 功能特点揉以散之 即具有理气导滞 活血化淤 消肿止痛之功能 多用于胸胁腹部胀满疼痛 食积 呕吐 发热 便秘 甚至昏迷 惊风等病症的治疗 三 按法 操作方法 用指面按压穴位的称按法 拇指按法按触面较小 刺激强度容易控制 全身都可应用 屈指按法适用于关节骨缝处 掌根按法接触面大 刺激缓和 用于腰背部及腹部 鱼际按法柔和 常用于头面及胸腹部位 全掌按多用于腹部 手法要求 按而不动 逐渐向下适度用力 避免过猛产生抵触 临床运用 功能特点按以止之 即有止痛 止呕吐 止咳喘 止泻功能 临床上单独使用较少 往往与揉法相结合 形成复合手法 操作方法 手掌或指 食中无名指 面附着于一定穴位上 以腕关节连同前臂作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环形移动摩檫 称之摩法 分为指摩法和掌摩法 四 摩法 手法要求 手指用力宜轻柔 节律均匀 动作协调 与皮肤形成摩擦尤如盲人导物状 120 150 分 临床运用 功能特点摩以解之 即疏通气机 缓解疼痛 消食导滞 多用于食积 虫积 腹痛等病证治疗 顺时钟 疏通气机 通便 逆时钟 促进消化 五 运法 操作方法 以指端或掌根 鱼际等处在皮肤上由甲方沿着一定的方向通过直线或弧线运达乙方的称运法 为特殊形式的推法 手法如推法 力度较推法为轻 手法要求 此法与推法相似 但较之推法宜轻宜慢 摩擦而行 深部组织不被带动 同时弧度面积也较大 临床运用 功能特点运以祛之 即运正祛邪 运法小儿多施于上肢的穴位 且往往与掐法相结合 六 掐法 操作方法 拇指指甲刺入穴部的称掐法 掐法属强刺激手法 以指代针 常用于点状穴 是急救常用手法 应用时可重刺激穴位 但次数少 可不用润滑剂 但勿伤皮肤 掐后在穴位上继用指揉法 以缓解不适之感 手法要求 逐渐用力 达深透为止 避免掐破皮肤 掐后轻揉局部 临床运用 功能特点掐以醒之 即强心醒神 属刺激手法 常用于高热 昏迷 抽搐等病症的治疗 临床上掐法往往与揉法相伍 形成复合手法 七 捏法 操作方法 用两拇指与食指对捏脊柱旁开一 二指的皮肤 由肾俞交替向上推移至肺俞的称为捏脊法 亦称翻皮法 主要用于脊背线状部位 故称 捏脊 对疳积有显著疗效 又称 捏积 操作时可捏三下提拿一下 称为 捏三提一法 是治疗小儿常用方法 手法要求 提时用力适度 不宜重捏或拧转 两手交替向前 临床运用 功能特点捏以松之 即络行松气 小儿单用主要为捏脊 翻皮 用以治疗胃肠道的各种病症 复合手法往往与拿揉相伍 如拿捏合谷 肥胖患儿捏脊多拿捏合用 八 拿法 操作方法 将拇指和其他手指对称用力 连续一紧一松的拿起某一穴位的皮肤及皮下组织的称拿法 此法为复合手法 含捏 提 揉三种动作形态 操作时以捏法为基础 提 揉为辅助 动作要求 动作缓和而有连贯性 力宜适宜 避免突然性 临床运用 拿法具有强心通络之功 即拿以强之 小儿主要用于惊风 昏迷等危重病症抢救及推拿收尾 九 搓法 操作方法 用双手掌挟住一定的部位 相对用力快速搓揉 且同时作上下往返移动的称为搓法 搓法小儿少用 临床上以捻法代之 即仅以两指对称用力搓捻 手法要求 两指对称用力 着力不宜大 捻动快 移动慢 临床运用 功能特点搓以除之 即活筋脉 除麻木 小儿多施于手指关节部 主治关节疼痛 麻木 屈伸不利等病症 十 摇法 操作方法 用手挟住某部位的两端进行可能范围 顺势 的前后 左右摇摆的称摇法 手法要求 动作缓和 用力由小渐大 由轻渐重 自慢而快 摇动方向及幅度须在生理范围内 临床运用 功能特点摇以活之 即活利关节 主要用于四肢关节 颈项 腰部 二 复式手法 一种或几种手法 在一个或几个穴位上按一定程序进行特殊的推拿操作 有相应的功能和固定的名称 称为复式手法 一 推胸法 操作方法 用拇指或中指指腹按膻中穴上揉转50 100次 称按揉膻中 继用两手中指腹 从膻中穴同时向左右分推至两乳头30 50次 称分推膻中 接着用食 中 无名指并拢 以三指指腹从小儿胸骨上窝向下直推经膻中至胸骨下角30 50次 称直推膻中 之后用食 中指分开 以两指腹按压小儿一至五肋间的前正中线与锁骨中线之间的部位3 5遍 称按压肋间 以上四部操作 称 推胸法 临床应用 推胸法的功能特点宽胸理气 止咳化痰 降逆止呕 膻中穴为气之会穴 居胸中 胸背属肺 对各种原因引起的胸闷 气喘 咳嗽 呕逆均有效 二 开璇玑 操作方法 分推1 5肋间范围超过锁骨中线5次 食中至直推鸠尾向下至脐25次 摩挪脐至大横5 10次 直推脐至中极25次 以上四步操作 称开璇玑 临床应用 推璇玑的功能特点宽胸理气 降逆止呕 主治胸闷痰喘 积食不化 呕吐 泄泻 三 推腹法 操作方法 用中指腹在中脘做顺时针方向揉转 称安中调中法 用中指腹做逆时针方向揉转 称补中法 先做安中调中法 继用食 中两指从小儿剑突下 轻轻直推至脐 次数为揉转次数的1 2 称消导法 操作均100 200次 以上三法总称 推腹法 临床应用 推腹法功能特点健脾和胃 消食导滞 补脾益气 降气通便 安中调中法具调理脾胃 安抚中焦功能 用于脾胃不和 中焦功能紊乱所致的各种病症治疗 补中法具补脾益气 健胃助运功能 常用于脾胃虚弱 气血不足等病症治疗 消导法具消积导滞 降气通便功能 用于食滞不化 脘腹胀满 大便不通等胃肠里实症治疗 四 推背法 操作方法 用拇指或中指腹分别置于两侧肺俞穴上 右顺时针 左逆时针揉按50 80次 称揉肺俞 用两拇指或中指从风门穴沿肩胛骨下缘 经肺俞向外下方斜推至两肩胛骨下角50 100次 推呈 八 字型 继从肺俞直向下推至膈俞50 100次 推呈 型 称推 介 字 用中指腹蘸盐粉或姜汁 沿肩胛骨内缘从上向下斜擦过肺俞 以皮肤发红为度 称盐擦 八 字 以上诸法总称推背法 临床应用 推背法功能特点宣肺止咳 化痰退热 其法是临床治疗小儿肺系病症常用手法 用于治疗感冒 发热 咳嗽 气喘 多痰等病症 五 常例 操作方法 开天门 推坎宫 揉太阳 揉耳后高骨 开天门 天门穴定位在两眉中间至前发际成一直线 用两拇指自下而上交替直推 24次 坎宫定位是自眉头起沿眉向眉梢成一横线 两拇指自眉心向眉梢作分推 24次 太阳在眉后凹陷处 用中指端揉该穴为揉太阳24次 耳后高骨在耳后入发际高骨下凹陷中 用两拇指或中指端揉之 24次 临床应用 具有疏风 解表 发汗 除烦安神的作用 还可清热明目 止头痛 并防止惊风 六 运土入水 操作方法 患儿坐位或仰卧位 术者坐其身前 用一手握住患儿食 中 无名 小指四指 使掌面向上 另一手拇指外侧缘着力 自患儿脾土穴推起 沿小天心 掌小横纹 推运至小指端肾水穴止 呈单方向反复推运100 300次 临床运用 功能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