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4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课件.ppt

88页
  • 卖家[上传人]:我***
  • 文档编号:145212100
  • 上传时间:2020-09-17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7.94MB
  • / 8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第四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第四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教材九分法:上古:中国文化的发生 殷商西周:从神本走向人本 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秦汉:一统帝国与文化一统 魏晋南北朝:乱世中的文化多元走向 隋唐:隆盛时代 两宋:内省、精致趋向与市井文化勃兴 辽夏金元: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冲突与融汇 明清:沉暮与开新,第四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三分法:“中国传统文化史的开山之作”的柳诒徵的中国文化史将中国传统文化分为三个时期: 自邃古以迄两汉,是为吾国民族本其造之力,由部落而建设国家,构成独立文化之时期 自东汉以迄明季,是为印度文化输入吾国,与吾国固有文化由抵牾而融合之时期 自明季迄民国,是为中印两种文化均已就衰,而远西之学术思想、宗教政法依次输入,相激相荡而卒相合之时期冯天瑜六分法:(中国文化发展轨迹) 第一、前文明期:猿人到大禹传子它包括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第二、文明奠基及元典创制期:夏、商、西周至春秋、战国这是中国文化史上的“轴心时代”或称“元典时代” 第三、一统帝国文化探索、定格期:秦汉从公元前220年到公元后220年的这四个多世纪,是一个连续的文化过程冯天瑜六分法: 第四,胡汉、中印文化融合期:魏晋南北朝至唐中叶。

      这一阶段,中国文化开始大范围地与东亚、西亚、南亚文化进行涵化整合,踏上了“亚洲之中国”的道路 第五,近古文化定型期:唐中叶至明中叶政治经济生活的发展变化对文化产生巨大影响,近古文化定型 第六、中西文化交汇及现代转型期:明末迄今第一节 上古:中国文化的发生,一、中国人起源 1、 旧石器时代(170万年前1万年前):会使用原始石块,人工取火 代表的四类猿人: 元谋猿人(云南),距今170万年,我国境内最早活动的猿人 蓝田猿人(狭西),距今80万年 北京猿人(北京),距今60万年,能使用原始石块,人工取火 山顶洞人(北京),距今20万年1万年左右元谋人牙齿化石,元谋人复原图,蓝田人复原图,北京猿人复原图,2、新石器时代(1万年前4千年前),特征:人类从使用石器转变为制造陶器和铜器,由渔猎发展至农耕,由氏族分化出家庭,开始由氏族社会步入阶级社会 前期(母系氏族社会):代表是广泛分布在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以西安半坡遗址为著名因出土陶器很多,多半绘有彩色花纹,又称“彩陶文化”后期(父系氏族社会):大致在5000年前左右,代表是山东省章丘市龙山镇的“龙山文化”,因出土陶器黝黑而光亮,又称之为“黑陶文化”。

      第一节 上古:中国文化的发生,二、原始物质文化,1、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是距今约BC5000BC3000年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一种彩陶文化因1921年首次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发现,故按照考古惯例,将此文化称之为仰韶文化主要分布于黄河中下游一带、以秦晋豫三省为核心的中原地区 2、大汶口文化(BC4500年 - BC2500年),是新石器时代后期父系氏族社会的典型文化形态 3、龙山文化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约当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因首次发现于山东历城龙山镇(今属章丘)而得名,距今约43503950年三、原始观念文化 1、原始宗教 自然崇拜--太阳、土地 “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礼记祭法),第一节 上古:中国文化的发生,新石器时代太阳神巫祝图岩画,生殖崇拜:对自身的繁衍的关注---炽热的生殖崇拜 陶塑孕妇像(红山文化),原始时期的维纳斯,祖先崇拜,2、原始艺术,新石器时代陶塑人面像,凤凰的雏形,距今约6700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出土,在象牙骨器上就有双鸟纹 四、原始社会组织 1、母系氏族 吕氏春秋恃君:昔太古尝无君矣,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别,无上下长幼之道。

      庄子盗跖篇说:“神农之世,卧则居居,起则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与麋鹿共处,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此至德之隆也 2、父系氏族 (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部落联盟产生---禅让制,五、上古文化分布 1、 华夏:发祥于黄土高原,后沿黄河东进,散布于中国的中部及北部的部分地区,即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分布区黄帝,炎帝,2、东夷:活动区域大致在今山东、河南东南和安徽中部一带,即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及青莲岗文化江北类型分布区蚩尤,3、苗蛮:主要活动于湖北、湖南、江西一带,即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分布区伏羲,第二节 殷商西周:从神本走向人本,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主要统治地区在今河南西部、山西南部一带夏朝宫殿遗址在今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面积3.75平方公里1959年开始发掘遗址中,现已发现建筑基址多座学术界普遍认为二里头遗址的文化属于夏文化二里头夏朝宫殿基址,伯益像,古者禹死,将传天下于益,启之人因相与攻益而立启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此文献的大意是,禹将死的时候准备传位给伯益,禹的儿子启进攻伯益,启继承了统治者的位置夏朝的统治约有400多年,最后一个君主是桀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诗商颂玄鸟,契,成汤像,成汤继位为商的首领时期,商部落已经发展壮大,成为一个势力强大的部落商朝的统治长达500多年,最后一个商王是纣王纣王实行残暴的统治,商朝快速走向灭亡殷商神本文化,在以神秘性与笼统性为特征的原始思维的支配下,商人尊神重巫,体现出强烈的神本文化特色这件商晚期司母戊方鼎通高133厘米,口长116厘米,宽79厘米器重875公斤,是现存商代青铜中最重者一九三九年河南安阳武官北地出土,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礼记表记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现在已知,殷商时期,国王在处理大小事务之前,都要用甲骨进行占卜,祈问鬼神,事后将所问之事契刻于甲骨上殷王武丁占卜用的龟腹甲,二、周人的文化维新,周部落原来活动在渭河流域,周的始祖是姬弃,后经周文王姬昌广求人才,四面征战,统一了一些部落,周武王姬发继位后,在河南孟津与800诸侯会盟,兴兵灭商 从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256年,周朝存世约800年,共传30代37王商周的分界是公元前1046年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诗经大雅 周王朝建立后,进行了一系列文化维新 (1)确立了宗法分封制周朝为了有效地控制被征服的广大地区,分封姬姓贵族子弟和功臣、还有殷商后代(兴灭国、继绝世的文化传统)到各地去建立政权。

      西周初年一共分封了71个诸侯,其中姬姓的达53个之多 (2)确立了礼制就是周公着手建立的周王朝的一整套的典章制度(渗透伦理道德精神 ) 礼的内容,一是“亲亲”,贯彻血缘宗族原则;二是“尊尊”,执行政治关系的等级原则 宗旨就是要“别贵贱,序尊卑”体现君臣、父子、兄弟、夫妻的上下尊卑之别三、夏、商、周文化的成就: 第一,在天文、历法和医学方面 今天的农历,又叫“夏历”,就来源于夏朝到商朝时,历法逐渐完备一年分为12个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闰年增加一个月,商朝的历法中还有农事的安排 第二,青铜艺术方面 中国青铜器文化的发展划分为三大阶段,即形成期、鼎盛时期和转变期夏、商、西周、春秋及战国早期,延续时间约一千六百余年,也就是中国传统体系的青铜器文化时代 第三,音乐和舞蹈 第四,在文字方面,商朝的甲骨文和商周时期的金文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革命第三节 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卡尔西奥多雅斯贝尔斯1883年2月23日1969年2月26日),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神学家、精神病学家 1949年出版的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说,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

      “轴心时代”发生的地区大概是在北纬30度上下,就是北纬25度至35度区间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古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孔子、老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从周平王迁都(公元前722年)到秦始皇统一中原(公元前221年)这500多年间,习惯上划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公元前476年以前为春秋时期,这段时期同孔子所编的鲁国史书春秋的时间大体上差不多公元前475年到秦统一中国为战国时期在春秋时期,诸侯各国“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一、春秋战国的文化背景,1、社会变革 战争不断,在战争中衰败的诸侯大臣们,他们畜养的家庭文人乐师流落四方,促使了学术下移,形成了从“学在官府”到“学在四夷”的转变 2、士的崛起 在周代,统治者分为四个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士是处于最低层的统治者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士取得了独立的地位,再加上诸侯争霸,渴求人才,养士之风大盛,更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战国“四君子” 3、兼并战争 不同的文化相互渗透,相互传播和影响,各种不同的新文化应运而生。

      文化重组 竟相争霸的诸侯列国,尚未形成统一的文化观念学术环境活泼浓厚,滋养了不同的文化学派 私学兴起 宫廷文化官员周游列国,走向民间,推动了私人学术集团的兴起也进一步促进了当时诸子峰起,学派林立的局面 相传孔子杏坛设教,收弟子三千,授六艺之学自古以为美谈,为士林所称颂进而杏坛作为孔子兴教的象征 战国时期,齐国在国都临淄稷门外设置学宫,招聘天下贤者来此讲学于是,“谈说之士期会于稷下故称为“稷下学”稷下学自田齐桓公兴,约有150余年的历史它成为当时各国的文化学术中心二、百家兴起及其学派特征 诸子百家主要流派: 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六家之说(阴阳、儒、墨、名、法、道德) 刘歆十家之说(儒、墨、道、名、法、阴阳、农、纵横、杂、小说)一)儒家思想的学派特征:德治 仁:内在思想核心礼:外在行为规范中庸:辨证思维方法 知、行、学、思:认识论,1、孔子创立儒学思想体系的思想背景 周王天子权力的失落与春秋五霸的崛起:霸道横行及王霸之争 春秋时代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 所谓礼崩乐坏,不是礼乐本身的消亡,而主要是在“用礼”意义上的僭越、滥用行为,包括:贵族的僭越;礼的下移孔子反对前者,对后一个展方向则加以改造、推扩:成人与礼存在的必要性。

      八佾: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季氏第十六: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2、对礼的重新理解和定义 左传隐公十一年: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主要是在政治功能上讲礼 与人的存在性特征相关切,以礼意来理解、限定礼礼,属于人的存在性和人的本质定义的一部分,具有调和、稳定社会以及完成个人生命意义的作用 第一、礼与治国为政:君臣、君民之交互关系,和之用 学而: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宪问:子曰:“上好礼,则民易使也第二、礼的形式与人的生命存在 阳货:宰予问三年之丧曰: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 八佾: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礼作于情,情出于性 3、礼的践行原则:中庸 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4、仁由殊德变为总德 计算机统计,论语“仁”字凡 109 次 阳货第十七: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学而:孔子曰: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颜渊:克己复礼为仁 “为人由己”的道德实践主体性 颜渊: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6、为仁的境界 雍也: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雍也: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卫灵公: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7、“为政以德。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