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朝花夕拾》导读课教学设计(共4页).docx
4页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朝花夕拾》导读课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惟一一本散文集,入选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名着导读板块全书十篇文章,外加一篇《小引》,一篇《后记》,是鲁迅先生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不同生活经历与体验的文字,是记叙文,是回忆性散文 怎样让学生感受到鲁迅先生看似随意涂鸦其实雕心刻骨的文字,且能通过这些文字来触摸到先生内心真挚的情感?导读课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名着导读,贵在“导”字,要“导”出兴趣;难在“读”上,通过“导”,落实到生的“读”上 本设计分为四个板块,“导入”和“结束”是师的活动,“走进”和“走出”是生的活动教师紧扣“导”字,给学生充分的活动,落实到“读”上 【教学目标】 1.熟悉内容,认识书中的人,了解书中的事 2.品析语言,感受鲁迅先生作为语言大师的一面 3.体味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 品析语言,感受鲁迅先生作为语言大师的一面 【教学难点】 体味作者情感 【课前准备】 1.师生共读《朝花夕拾》 2.学生查找资料,了解《朝花夕拾》写作背景 3.教师制止课件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课件(ppt第一张) 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的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
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惟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留存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 ——《朝花夕拾·小引》 2.教师之言:今天我们来上一节名着导读课——记忆上旧来的意味这句话出自《朝花夕拾·小引》,从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所着《朝花夕拾》的10篇文章,全是回忆师朗读这段文字) 3.教师之言:请一位同学来说说《朝花夕拾》中10篇文章的题目名ppt显示) (1)狗·猫·鼠 (2)阿长与《山海经》 (3)《二十四孝图》 (4)五娼会 (5)无常 (6)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7)父亲的病 (8)琐记 (9)藤野先生 (10)范爱农 (设计意图:出示鲁迅先生《朝花夕拾·小引》中的片段,一来是紧扣名着,二来也是为了引起学生注意,读书要完整,不放过任何文字 二、熟悉内容——走进(读进去) 教师引言:被鲁迅先生选入《朝花夕拾》的人和事,一定是留存在他记忆中最难忘的,只有如此,才用文字记录下来那么,书中都有哪些难忘的人、难忘的事呢?鲁迅先生说,“带露折花”不能够,老师倒希望通过这节课,我们能够“带露折花”,能捕捉到些许“色香” 前天,已将《野草》编定了,这回便轮到陆续载在《莽原》上的《旧事重提》,我还替他改了一个名称:《朝花夕拾》。
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够 ——《朝花夕拾·小引》 1.难忘的事 我来讲述…… (设计意图:阅读整本书,必须要让学生读进去设计此环节是为了让学生从整体出发,了解、熟悉书中所叙述之事 生1:我讲述的是《父亲的病》中所发生的难忘之事这篇文章主要写了鲁迅先生儿时父亲生病、治病的故事当时,父亲患了严重的水肿病,家里请了两位名医为父亲医治两位名医诊费昂贵,用了不少药,药引子也是稀奇古怪,却没有治好父亲的病,最终没能挽救父亲的生命鲁迅先生回忆这件事,充满了愧疚、自责和对这些唯利是图、草菅人命所谓“名医”的憎恶,从而产生了学医救国的想法因此,这件事是鲁迅先生很难忘记的 生2:我讲述的是范爱农和鲁迅相识、相知的故事鲁迅先生和范爱农可谓是“不打不相识”最初,鲁迅先生因范爱农几次三番地反对他,而生出厌恶范爱农之心,并说“天下可恶的人,当初以为是满人,这时才知道还在其次,第一倒是范爱农中国不革命则已,要革命,首先就必须将范爱农除去”后来鲁迅回故乡后,偶然机会两人相遇,得知,范爱农也是“一向就讨厌”鲁迅的误会解除后,因境遇相似,二人开始熟识,关系好了起来因各自工作,分别,最终因范爱农死去,这段友情终了。
多年后,带给鲁迅先生无尽的怅惘 2.难忘的人 我来讲述…… (设计意图:如果说通过熟悉、回顾“难忘之事”能对整本书有所了解,那么,熟识书中的人物,更能理解鲁迅先生内心所蕴藏的情感 生1:我讲述的难忘之人是父亲父亲在书中一共出现了两次,一次在《五娼会》中,一次是《父亲的病》我首先想说的是《五娼会》中的父亲当我兴冲冲地想去看会时,父亲却让我背会《鉴略》中的部分文字,才能去看会儿时的鲁迅在专制的家长面前,无奈、委屈,只好背书当时想去看会的喜悦一扫而空我从这件事可以看出,父亲并不懂得如何教育小孩子,那个年代的教育并没有关注到儿童的心理需求其次是《父亲的病》中的“父亲”在这篇文章中,我感受到另一个父亲他不再强大,被病魔缠身,有活下去的想法和意志,却又担心家里的经济条件,矛盾、痛苦、无奈的父亲鲁迅先生写父亲,是因为难忘,是为了纪念 生2:我讲述的是长妈妈长妈妈在《朝花夕拾》中出现多次,尤其是鲁迅先生专门写一篇文章来怀念长妈妈,可见,他对长妈妈的感情有多么深厚我先读一下《阿长与》的末段:“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在我印象中,鲁迅先生的文章很少有这样直接抒发内心情感的语句,从中也可以看出他对长妈妈的感情。
那么,阿长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通过阅读《阿长与》,我觉得鲁迅先生笔下的长妈妈,只是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她不识字,粗俗,一肚子的封建礼节,但却真心实意地关爱儿时的鲁迅,尤其是当儿时鲁迅想得到一本《山海经》时,周围的人或不管或不能,这个不识字、粗俗的农村妇女,连书名都叫不准确的长妈妈,却为鲁迅先生购买到我想,这也许是鲁迅先生难忘长妈妈的原因,也是对长妈妈怀有深厚情感的原因 生3:我讲述的难忘之人是衍太太衍太太在《朝花夕拾》中出现过两次,一次在《琐记》中,另一次是《父亲的》病中《琐记》里的衍太太表面和蔼可亲,其实是虚伪的她见风使舵,暗中使坏,让别的孩子做危险的事,却对自己的孩子严加管教她给儿时的鲁迅看不健康的图片,唆使儿时的鲁迅偷母亲的首饰还有,当看到我们吃冰时,不仅不制止,还鼓励我们多吃在《父亲的病》中,衍太太又是封建礼节的代表,她罔顾父亲去世前的痛苦,而是用传统的做法教导少年鲁迅,多年后,鲁迅想起父亲去世的那个时刻,还是愧疚 三、神来之笔——走出(读出来) 教师之言:鲁迅先生被誉为语言大师在《朝花夕拾》中,多次出现“神来之笔”比如: 【示例】 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教师之言:这句话是文中的过渡语。
我的”点出了儿时鲁迅与百草园的动植物们的关系亲密,尤其是一个“们“字,更是让人意外,点出了在这个乐园中,儿时鲁迅犹如与它们生活在一个快乐的大家庭中中间插入德语“Ade”形象地点出了孩子的不舍的心理 请同学们模仿示例,从以下五个角度感悟鲁迅先生的“神来之笔” (设计意图:了解了难忘之事,熟识了难忘之人,经典阅读才算走了三分之一的路程读书不能仅仅限于读懂文字,还要能欣赏其妙处此环节的设置就是引导学生从了解内容中走出来,站到语言的高度重新来欣赏经典 1.开头 生1:我觉得《五娼会》中的开头是“神来之笔”开头说,“孩子们所盼望的,过年过节之外,大概要数迎神赛会的时候了但我家的所在很偏僻,待到赛会的行列经过时,一定已在下午,仪仗之类,也减而又减,所剩的极其寥寥往往伸着颈子等候多时,却只见十几个人抬着一个金脸或蓝脸红脸的神像匆匆地走过去于是,完了一个好的开头自然而然会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为读者留下无限的遐想伸着颈子”形象具备,把人们翘首期盼的热切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于是,完了“,更是简洁明白,戛然而止,点出了由渴望到愿望落空后的无奈、惋惜之情 2.结尾 生2:我认为《无常》中的结尾是“神来之笔”。
结尾的末两句,“莫非入冥做了鬼,倒会增加人气的么?吁!鬼神之事,难言之矣,这也是只得姑且置之弗论了我觉得这个结尾简练但又意蕴十足鲁迅先生以反问作结,从中透露出他对当时社会的深刻认识,其实也恰恰批判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也映照了《无常》的主旨人本之人,应该具有人气,鲁迅先生却说“入了冥界做了鬼”,才会增加人气,这说明鬼比人有人气,说明现实中的人反而没有鬼有人情味吁”这个感叹词更是把作者的愤慨情感推向一个高度,因此,只有搁置一边,不再谈论难道真的是不想谈论吗?恰恰相反,这样的结尾反而更能引起读者的思考,不知不觉想谈论鬼,谈论人 3.蓄势(铺垫) 生3:语文书中有这样一个问题:《五娼会》为什么用将近一半的篇幅谈迎神赛会?在《朝花夕拾》其他篇章中有没有类似的写法?试着找一找,体会这种写法的作用”其实说的就是铺垫,就是蓄势我觉得《二十四孝图》中就用了蓄势《二十四孝图》共有19个自然段,而到第11自然段时,才提到《二十四孝图》图之前一半多的篇幅都是说看似与《二十四孝图》无关的话题,比如,如何对待白话,目前儿童阅读的书籍,与欧、美、日等国比较,自己与同窗小友儿时的读物等等我觉得这样写的好处是花大篇幅和下大情感写这些,目的是为了更强烈地批判《二十四孝图》对儿童的毒害。
4.幽默 生4:我觉得《父亲的病》中有这样一句话属于“幽默”的神来之笔文中写道:“从此我便不再和陈莲河周旋,只在街上有时看见他坐在三名轿夫的快轿里飞一般抬过;听说他现在还康健,一面行医,一面还做中医什么学报,正在和只长于外科的西医奋斗哩”康健”一词,说陈莲河医生身体依然健康,得病的人在治病的人长期压榨和蒙骗中死去,而治病的人依然“康健”鲁迅先生用幽默的语言调侃,我却读出了辛辣的讽刺陈莲河医生没有治好病,却心安理得,依然行医,依然获得高昂诊费,甚至还办学报,与西医抗衡如此,陈医生会不会害更多的人?尤其是“奋斗”一词,正意贬用,讽刺、不屑浓厚 5.批判 生5:我觉得在《琐记》中对衍太太的描写,就属于“批判”中的神来之笔大约此后不到一月,便听到一种流言,说我已经偷了家里的东西去变卖了,这实在使我觉得有如掉在冷水里流言的来源,我是明白的,倘是现在,只要有地方发表,我总要骂出流言家的狐狸尾巴来,但那时太年青,一遇流言,便连自己也仿佛觉得真是犯了罪,怕遇见人们的眼睛,怕受到母亲的爱抚”衍太太为人处世十分圆滑,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害人不浅她唆使儿时鲁迅偷母亲的首饰,却又背后打小报告,令鲁迅厌恶,字里行间都透露出对其为人的批判。
除此,我还觉得鲁迅先生通过批判衍太太也批判了当时的社会像衍太太这种做事圆滑的人,在S城中常见,因此,鲁迅才说:“S城的脸早经看熟,如此而已,连心肝也似乎有些了然”,也含蓄地批判了当时的社会 四、结束——常读常新 教师之言:经典名着需要常读,每次阅读都会有新的感受短短的一节课,并不能穷尽《朝花夕拾》的魅力最后,我想对同学们说两句话:第一读书要“读懂作者”;第二读书要“读出自己” 请同学齐读: 1.读懂作者: 阅读不仅是为了读懂文字,而是为了读懂作者孙绍振) 2.读出自己 《朝花夕拾》不是为少年儿童写的,但写了许多关乎少年儿童的事待他年长大成人,有了自己的人生阅历,回忆所及,再来细读,一定会温故而知新,掩卷三思,唏嘘不已王得后) (设计意图:一节导读课的结束,并不代表经典阅读结束最后的期待语依然是希望学生不断捧起经典,不断阅读经典 专心---专注---专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