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初二语文《时间的脚印》《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知识精讲.doc

7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15251342
  • 上传时间:2017-11-04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70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初二语文《时间的脚印》《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知识精讲 【同步教育信息】一. 本周教学内容:1. 《 时间的脚印》(讲读)2. 《 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自读)二. 学习过程:《时间的脚印》(一)重点、难点:1. 体会文中拟人化写法,领悟文章语言生动有趣的特点2. 理清课文说明的顺序,明确单句成段的句子的作用3. 理解第四段写“铜壶滴漏”的内容是否偏离主旨二)文学常识:1. 作者:陶世龙,出版有《打开地下宝库的钥匙》、《揭开大地的密秘》、《地球的画像》、《火山和地震》等科普读物2. 出处:《时间的脚印》3. 文体:说明文4. 解题:“时间的脚印”是一个借喻本体是“大自然中的岩石的各种变化过程”这个比喻的意思是:大自然的岩石,经历了各种各样的变化;记录了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地理环境变迁的故事,就像时间老人留下的脚印一样三)生字、生词:踪迹 zōng 逝去 shì 腐蚀 shí 砂轮 shā 浑浊 hún 扫帚 sào zhou刨刮 bào 沙砾 lì 掸 dǎn 山麓 lù 沟壑 hè 地壳 qiào 粗糙 cāo覆盖 fù 琥珀 hǔpò 龟裂 jūn 钟鼎文 dǐng 楔形文字 xiē海枯石烂:海水枯干,石头粉碎。

      现多用于形容经历极长的时间文中是原意龟裂:裂开缝隙山麓:山脚胶结:半流体干燥后变硬黏结在一起四)整体感知,理清层次:本文是一篇科普读物,同时又是一篇很好的文艺性事理说明文不过,它所追踪的“时间的脚印”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而在岩石上,这些岩石是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形成和变化的,是一种大自然的语言,留下了时间的印记本文作者借助生动有趣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岩石记录时间的特异功能全文共 31 段,可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1—5)由人类记录时间踪迹的方式联想到大自然记录时间的方式,进而提出“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疑问,引人思索和探寻第二部分(6—21)从“大自然中的各种物质都时时刻刻在运动着”,这一规律入手,详尽说明了岩石“烂”与“生成”的变迁,旨在说明岩石层与层之间的顺序记录了时间的踪迹第一层(6):总说自然界各种物质的运动第二层(7—16):分说岩石“烂掉”的原因和过程第三层(17—20):分说岩石生成的过程和历时的漫长第四层(21):总说岩石的岩层与岩层之间的顺序记录时间的踪迹第三部分(22—29 ):说明岩石为我们记录下的历史痕迹第四部分(30—31 ):启发人们探索自然奥秘,说明读懂岩石记录的重大意义。

      五)写作特点:1. 层次清楚,过渡自然文章引用科普作家高士其的诗句,带出时间的话题主体部分从两个方面分析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文章先说明岩石无论是毁灭还是新生都透露出时间的踪迹,然后说明自然界中,地壳的运动、气候的变化、生物的繁衍生息,都在岩石中留下了痕迹,成为地球上的一部“无字的史书”本文中有些独立成段的句子,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些句子有的承接上文,如“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运动,”概括了上面的叙述,有的启下,如“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引出“石烂”的话题;有的兼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如“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2. 拟人手法、生动有趣从语言表达上看,本文在叙述中,大量运用了拟人写法,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把死寂的岩石写得生动有趣如“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一句把“岩石”的被动与无奈表现得惟妙惟肖,令人同情再如“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这个排比式的拟人手法,给读者以形象的动感,把平时看做可怕的事物写得轻柔可见六)难点解析:第四段介绍北京故宫“铜壶滴漏”的内容是否偏离主旨?说它不偏离主旨,因为从作者的思路看,这一段是插叙,由上文谈到岩石能记录时间,自然联想到“铜壶滴漏”的计时方法。

      然后下一段再从比较的角度提出问题,说明“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承上启下,很自然说它偏离主旨,因为从前文看,前面谈到人们已经想出了许多记录时间的办法,发明了钟表、日历等,关于北京故宫铜壶滴漏的叙述也可以放在一起说,不必在后面提及另外,如果不要此节,直接接下一段,在行文上也自然紧凑《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一)重点、难点:1. 了解两篇文章均以论证为主,综合运用不同领域的科学知识,见解新颖的特点2. 了解两文各自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培养多角度看问题的科学思维能力3. 体会短文简明精炼、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语言特点二)文学常识:1. 作者:阿西莫夫(1920~ 1992),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2. 背景介绍: 6500 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 1.6 亿年的恐龙灭绝了,成为生物史上最大的谜案阿西莫夫根据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受到启发,写成此文三)生字、生词:两栖 qī 蟾蜍 chán chú 褶皱 zhě 潮汐 xī 劫难 jié 陨石 yún追溯 sù 天衣无缝:比喻事件没有一点儿破绽追溯: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三)整体感知:《恐龙无处不有》首先举出南极大陆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然后借设问句——“……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提出问题,为下文展开推理作了铺垫,也激起了读者的好奇心。

      下文就此作为事实依据,结合“板块构造”理论,对大陆漂移的假说作了有序的推理说明由此得出结论: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大陆漂移的假说提供了另一个有力的证据《被压扁的沙子》先就恐龙灭绝的原因提出了两种对立的理论,撞击说和火山说接着用“科学家们一直都在努力寻找证据来验证这两种理论”,引出下文的两层说明:一是科学家们在实验室中制造的斯石英的特征二是对自然界中发现斯石英作出推理最后得出结论,外星撞击导致了恐龙灭绝两篇文章或把恐龙灭绝作为推理论证的依据,或把它作为论证的结论作者从不同角度来思考,从本质上说明: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四)写作特点:语言简明,逻辑性强,幽默风趣例如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补充说明文字:“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这一句话是以金刚石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成普通的碳,类比斯石英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沙子也许没有人会在意斯石英的还原问题,但没有人会愿意把金刚石变成碳的,因为金刚石太名贵了作者在幽默风趣中,把事理说得简明透彻模拟试题】一. 基础知识:1. 下列词语的注音及字形都对的一项是( )A. 磨鬼(muó) 蟾蜍(chú) 遗骸 雨后春笋B. 贮存(ch ǔ) 凝聚(níng) 流逝 悬而未绝C. 潮汐(x ī) 劫难(jié) 慧星 杳无音讯D. 追溯(sù) 褶皱(zhě) 致密 天衣无缝2. 在下列句子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1 )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它无时无刻不受着各方面来的“攻击”,炎热的阳光 着它,严寒的霜雪 它,风 着它,雨 着它……(2 )狂风 来了,洪水 来了,冰河 来了……(3 )而在读懂以后, 使我们增加了知识, 还非常有助于我们去找寻地下的宝藏。

      3.《时间的脚印》一文开头有一首名为“时间伯伯”的小诗,它的作用是( )A. 表明文章是受这首小诗启发写成的B. 由诗中的时间的“脚步”引出文中所说的“时间的脚印”C. 它增添了文章的情趣D. 既借此小诗自然引入“时间是有脚印的”又增添了文章的情趣4. 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说明方法1 )在特殊的情况下,某些生物的尸体竟完整地保存下来了,如北极冻土带中的长毛象,琥珀中的昆虫 )(2 )特别是刮风沙的时候,就像砂轮在有力地转动,岩石被磨损得光溜溜的,造成了许多奇形怪状的石头 )(3 )根据计算,大约 3000~10000 年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 )5.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与课文内容一致1 )被称为“生物史上最大的疑案”的事件是恐龙的灭绝 )(2 )从生物学上讲,马臀目恐龙是恐龙的一个纲 )(3 )假设这两篇短文的论断属实,那么如果不发生撞击,恐龙就能在南极生存下去 )(4 )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存在着两种对立的理论:“撞击说”与“漂移说” )6. 对下列句子修辞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 )时间伯伯,你是最伟大的旅行家2 )这里在死亡,那里在生长;这里在建设,那里在破坏。

      3 )炎热的阳光烘烤着它,严寒的霜雪冷冻着它,风吹着它,雨打着它……(4 )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A. 比喻、对偶、排比、反复B. 拟人、对偶、排比、反复C. 比喻、排比、排比、排比D. 似人、排比、对偶、反复二. 阅读理解:(一)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大自然中的各种物质都时时刻刻在运动着:这里在死亡,那里在生长;这里在建设,那里在破坏就在我们读这篇文章的时候,地球上某些地方的岩石在被破坏,同时它们又被陆续搬运到低洼的地方堆积起来,开始了重新生成岩石的过程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到过山里的人都看见过,在那悬崖绝壁下面,往往堆积着一大摊碎石块碎石是从哪里来的呢?还不是从那些由崖上崩落下来的!再仔细瞧瞧,还会发现有些还没有崩落的山崖也已经有了裂缝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炎热的阳光烘烤着它,严寒的霜雪冷冻着它,风吹着它,雨打着它……空气和水中的酸类,腐蚀了岩石中的一部分物质水流和风还不断地冲刷、吹拂着它特别是刮风沙的时候,就像砂轮在有力地转动,岩石被磨损得光溜溜的,造成了许多奇形怪状的石头水和空气还能够进入岩石内部的孔隙中造成破坏雨水落到河湖里,渗入到地下,都对岩石有破坏作用。

      即使在海洋中,海水也在不断地冲击着岸上的石壁如果大量的水结成了冰,形成冰河它缓慢地移动着,破坏作用就更大了,就好像一柄铁扫帚从地上扫过,刨刮着所遇到的一些石头地面上和地下的生物,也没有放弃对岩石的破坏当然我们也不能忘掉人的作用例如,在建筑兰新铁路的时候,一个山头在几分钟内就被炸掉了,这相对地质作用的速度可要快多了1. 全文采用什么顺序说明的?( )A. 时间顺序 B. 逻辑顺序 C. 空间顺序2. 根据课文意思解释“海枯石烂”3. 文中画“——”“~~”的句子分别使用什么说明方法?各自有什么作用?4. 用自己的话概括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二)有一种很粗糙的石头,叫做“砾岩”你可以清楚地看到,砾岩中包含着从前的鹅卵石这说明了岩石生成的地方是当时陆地的边缘,较大的石子不能被搬到海或湖的中央,便在岸边留下了可是,有时候,在粗糙的岩石上覆盖着的岩层,它里面的物质颗粒却逐渐变细了,这是什么道理呢?这是因为地壳下沉,使原来靠岸的地方变成了海洋的中心从“死”的岩石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活动石头颜色的不同,也常常说明着地球上的变化红色的岩石意味着当时气候非常炎热,而灰黑色常常是寒冷的表示。

      如果这里的石头有光滑的擦痕,那很可能从前这里有冰河流过1. “从‘ 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活动”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2. “砾岩中包含着从前的鹅卵石”一句说明了什么?3. 上面选文中运用的说明方法有( )(此题为多选题)A. 下定义 B. 举例子 C. 分类别 D. 作比较 E. 打比方4. 上面选文最后一段中的“很可能”能否删掉?为什么?5. 上文中“从‘死’的岩石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活动”一句,为什么要强调石头是“死”的?(三)科学家们经过测量,发现已高达 8848 米的喜马拉雅山脉仍在继续不断升高,近万年来,喜马拉雅山脉升高了 500 米,即每年以 5 厘米的速度上升人们不禁要问:喜马拉雅山脉会突。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