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工艺美术史概述-中国工艺美术史田自秉范文.docx
39页中国工艺美术史概述|中国工艺美术史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概述 一、发展概况 原始社会 实用与审美相统一 陶器 奴隶社会 崇高 青铜器、玉器 战国秦汉 轻利活泼、飞动奔放、雄强古拙 陶器、漆器和丝织品 三国两晋 空疏、清静、平淡 青瓷、建筑物件和宗教工艺美术 隋唐 气势博大、精巧圆婉、富丽丰满 染织、陶瓷、金银器、漆器和木工 宋 沉静典雅、平淡含蓄、心物化一 元 粗犷、豪放和刚劲 明 端庄、简约、程式化 清 矫饰雕琢、精致繁缛二、主要内容、分类 实用工艺美术和陈设工艺美术 传统工艺美术和现代工艺美术 手工艺美术和工业设计 民间工艺美术、宫廷工艺美术和文人工艺美术 雕塑、锻冶、烧造、木作、髹饰、织染、编、扎、画绘、剪刻 传统工艺美术:雕塑工艺、织绣工艺、编织工艺、金属工艺、陶瓷工艺和漆器工艺 现代工艺美术:室内环境设计、染织设计、服装设计、日用工业品造型设计、日用陶瓷设计、商业美术设计和书籍装饰设计等 三、美学特征 和谐性、象征性、灵动性、天趣性、工巧性 第一章 原始社会的工艺美术 概述 石器原始人从实用生产(还不是从审美)的要求出发,对造型样式有了一定的认识,初步掌握了一定的造型手段。
为了砍砸刮削等不同需求而有意打制成不同类型旧石器时代石器 新石器时代石器 动物陶塑 形象多生动有趣,在当时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表明了原始人对生活细致的观察和较强的造型写实能力 陶猪 新石器时代晚期,河姆渡文化,1973年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出土,长6.7厘米 从事稻作生产的河姆渡氏族,其家畜饲养业也有一定规模,饲养的家畜主要是猪、狗和水牛,猪的数量最多,破碎的猪骨和牙齿在遗址中到处可见河姆渡遗址还出土一件陶盆,其上刻有一束捆扎整齐的稻穗和猪纹,反映了养猪与农业的密切关系 陶鹰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陕西华县出土,高36厘米,器口开在鹰的背部,整体造型威武而雄壮 狗的形象生动可爱,其伸着长颈,抬着头,眯起眼睛,像是迎接主人的归来曲卷着尾巴成为器物的手柄 鸟形鬶 新石器时代.白陶双层口鬶,大汶口文化,这是个鸟形的鬶,最特别的是它的双层口沿,口沿四周还饰有三角形镂孔,双层的口很少见,既可阻挡灰尘杂物,又是很强的装饰效果 鳖形墨陶壶 新石器时代鳖形墨陶壶,仿鳖形造,壶腹即鳖身,短尾,周围有4个小爪,每爪有两孔,以作系绳之用 红陶鸟形器 新石器时代红陶鸟形器,齐家文化,此鸟形器结合了雕塑与刻划的表现手法,鸟身的一侧刻着细线翅翼纹,另一侧刻细线幼鸟纹,还印有小圆圈纹。
人物陶塑 雕塑中的人物形象不多,但有重要意义,它体现着原始先民对自身的形态面貌力量的初步认识和艺术再现的能力人物形象多是头像玉雕 原始玉石器造型匀称,类型繁多,制作精巧,技术精良,材料优质不仅有实用价值,而且有很强的美感 实用工具—礼器和装饰品 碧玉龙、玉琮、玉猪龙、玉勾云双鸟形珮、玉鳖、玉鸟形珮、玉兽面纹丫形器、玉双兽首、三孔器、玉兽形珮、玉鹰形珮、玉猪首形珮 其他工艺美术史 骨雕 牙雕 编织 装饰品 陶器 陶器的出现是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之一,它加强了早期人类定居的稳定性,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制陶是一种专门技术,一般选用粘土,经过成型、入窑火烧而成中国最早的陶器资料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早期 陶罐 新石器时代,距今1万年左右,食器1962年江西省万年县仙人洞出土口径20厘米、高18厘米,这件陶罐是迄今在中国境内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型陶器之一仙人洞下层出土的一些陶片,全为夹粗砂红陶,火候低,陶色不纯,厚薄不均,内壁凹凸不平,系用手捏制成器,制陶技术相当原始 新时期时代早期陶器 裴李岗文化(前5500~前4900) 磁山文化 (前5400~前5100) 大地湾文化(前5200~前4800) 裴李岗文化(前5500~前4900) 河南新郑,陶器多为泥质或夹砂红陶,亦有少量灰陶,多用泥条盘筑法成型;器形有杯、碗、盘、钵、壶、罐等,其中以三足钵、双耳壶最有代表性;其纹饰有篦点纹、弧线纹、划纹、指甲纹、乳钉纹、绳纹等。
红陶双耳三足壶 红陶双耳三足壶,裴李岗文化,1978年河南新郑裴李岗出土,高13.9厘米,口径6厘米,中国历史博物馆藏磁山文化(前5400~前5100)河北武安,陶器除仍用泥条盘筑法外,还出现了捏塑法,陶质以夹砂为主,有红、灰、褐、灰褐等色陶器,同时出现了豆、盂、支架等新器形,部分器物表面饰有绳纹、篦纹、剔刺纹、划纹、乳丁纹等大地湾文化(前5200~前4800) 发现于甘肃秦安县大地湾,其陶器以夹细砂红陶为主,器形有圈足碗、三足钵、三足罐等;另外大地湾文化陶器中,部分器物有外红里黑,或两面红中间黑的现象,较为别致;其纹饰有网状交叉绳纹、锯齿纹等 红陶绳纹碗 红陶绳纹碗,大地湾文化,容器,甘肃秦安大地湾1期遗址出土,高7厘米,口径17.8厘米,甘肃省博物馆藏新时期时代中晚期陶器 遗址类型: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 陶器种类:彩陶、黑陶、白陶、印纹陶 仰韶文化 分布:黄河流域的河南、山西、陕西等地,因1921年首先发现于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而得名 年代:公元前5500-前3000年左右 社会经济: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期,以农业经济为主,辅以采集、渔猎和饲养牲畜。
原料:细腻而有粘性的黄土;天然的赭石、红土或锰土制作方法:泥条盘叠法、慢轮修整、直接捏塑 呈色:橙黄、红或红褐色;纹饰呈黝黑或殷红色 彩陶—仰韶文化半坡类型 代表:西安半坡村和临潼姜寨遗址出土的彩陶 器型:圆底或平底的盆、小口长颈大腹壶、圆唇直口鼓腹罐 风格:朴实厚重 彩绘纹样:动物纹(人面纹、鱼纹、 鱼鸟结合纹、 鹿纹)几何纹 (写实纹饰-抽象几何纹)编织纹 人面鱼纹彩陶盆 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葬具,1955年陕西省西安市半坡出土,高16.5厘米、口径39.8厘米这件彩陶盆是儿童瓮棺的棺盖仰韶文化流行一种瓮棺葬的习俗,把夭折的儿童置于陶瓮中,以瓮为棺,以盆为盖,埋在房屋附近这件陶盆上画有人面,人面两侧各有一条小鱼附于人的耳部有的学者根据《山海经》中某些地方曾有巫师“珥两蛇”的说法以为人面鱼纹表现的是巫师珥两鱼,寓意为巫师请鱼附体,进入冥界为夭折的儿童招魂 鹿纹彩陶盆 人面鱼纹盆鱼鸟纹细颈瓶 彩陶船形壶 新石器时代,盛水器,仰韶文化半坡类型,陕西宝鸡北首岭出土,高15.6厘米,长24.8厘米,中国历史博物馆藏几何纹彩陶钵、瓶布纹陶钵底部印痕 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1955年陕西省西安市半坡出土,口径14.7厘米,这件陶钵的底部有布纹印痕,是制陶时把未干陶坯放在麻布上衬垫所致。
布纹纹理粗细不均,粗线直径约 0.4厘米,细线直径约0.05厘米,反映出当时纺线、织布的水平低下半坡遗址出土有许多纺线工具-陶纺轮,用陶纺轮纺好一定量的线以后即可织布当时人们织布使用的工具是水平式踞织机,又称“原始腰机” 红陶小口尖底瓶 红陶小口尖底瓶,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半坡类型,汲水器,陕西临潼姜寨出土,高54厘米,口径6.5厘米,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彩陶—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 代表:河南陕县庙底沟和陕西华县泉护村出土的彩陶 器型:大口小底曲腹盆和碗 风格:挺秀饱满、轻盈而稳重 彩绘纹样:纹样多为两端相交组成的新月形、叶形、花瓣形纹(植物纹),以及弧线与直线相交而构成的三角形纹(几何纹),还有少量的动物纹和编织纹 彩陶花瓣纹盆 陶花瓣纹盆,新石器时代,盛水器,仰韶文化河南陕县庙底沟出土,高12.2厘米,口径20.3厘米,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勾叶纹彩陶盆植物纹彩陶盆鱼鸟纹彩陶盆彩陶鲵鱼纹瓶 彩陶鲵鱼纹瓶,汲水器,新石器时代,庙底沟类型,甘肃甘谷西坪出土,高38厘米,口径6.8厘米,甘肃省博物馆藏漩涡纹曲腹盆 鹳鱼石斧缸 新石器时代、陶质彩绘、器高47cm、口径32.7cm。
1978年河南省临汝县阎村出土,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类型,陶缸绘有鹳鸟衔鱼,旁边竖立一件石斧的画面,作者用白色在夹砂红陶的缸外壁绘出鹳、鱼、石斧,以粗重结实的黑线勾出鹳的眼睛、鱼身和石斧的结构,画面效果粗犷有力,绘画具有中华民族远古时代的造型特征,是一件罕见的绘画珍品 彩陶双连壶 1972年,郑州市北郊大河村仰韶文化遗址房基内出土,高20厘米,两壶并列,腹部相连处有一圆孔相通两壶两侧各附一耳,圆腹平底泥质红陶,红衣黑彩,器表布满平行线条,古朴流畅在众多绚丽多彩的仰韶文化彩陶中,双连壶以其独特造型和新颖的构思,独压群芳,被誉为中国彩陶之冠,对研究原始社会的习俗和制掏艺术有重要的价值 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 分布:1924年发现于甘肃临洮县马家窑村,其范围可达青海、宁夏、四川等省区 年代:公元前3300~前2900年 器形:仍以盆、钵、罐、壶为主,尖底器已基本消失纹饰:人物纹;动物纹,有蝌蚪纹、蛙形纹; 最具有时代特征的为旋涡纹和波浪纹,纹饰旋转、起伏,给人以强烈的运动感. 彩陶舞蹈纹盆 彩陶舞蹈纹盆,盛水器,新石器时代,马家窑类型,青海大通上孙家寨出土,高14厘米,口径28厘米,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彩陶人形浮雕壶 彩陶人形浮雕壶,新石器时代,盛水器,马厂类型,青海乐都柳湾出土,高34.4厘米,口径9.3厘米,中国历史博物馆藏鸟纹壶 新石器,马家窑文化是黄河上游的新石器文化,以彩陶制作闻名此壶属马家窑文化中最早类型的彩陶, 黑彩绘画,构图疏朗,看似几何形的纹饰实为鸟纹的变形,具有较高的艺术和审美价值彩陶钵 彩陶钵,新石器时代,盛水器,马家窑类型,1975年甘肃临夏水地陈家出土,高10.4厘米,口径29厘米,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博物馆藏彩陶筒形瓶 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陶质彩绘马家窑文化中曲线构成的旋涡纹饰是结构最复杂、完美而又有典型意义的几何纹饰之一作为器物纹样的几何装饰手法,这件作品反映了我国原始社会中高超的构图技巧漩涡纹罐 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 分布:1924年发现于甘肃和政县(今临夏回族自治州)半山地区,分布于甘肃及青海东北部年代:公元前2650~前2350年 器形:短颈广肩鼓腹罐、单把壶、敛口钵、敞口平底小碗等 纹饰: 锯齿纹、网纹及鱼、贝、人、蛙等形的纹样,以锯齿螺旋纹、波浪纹、锯齿纹最 为典型另外,有的器物盖纽还被塑成人首形,形象较生动 彩陶罐 彩陶瓮 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 分布:1924年秋发现于青海民和县马厂塬。
主要分布于青海、甘肃等省 年代:公元前2350~前2050年 器形:基本沿袭半山类型的造型,较之半山显得高耸、秀美出现了单耳筒形杯,耳、纽的造型富有变化 纹饰:同心圆纹、菱形纹、人形蛙纹、平行线纹、回纹、钩连纹等 彩陶蛙纹瓮 彩陶蛙纹瓮,新石器时代,容器,马厂类型,青海柳湾出土,高52厘米,口径19厘米,青海省彩陶中心藏 几何纹双耳罐 新石器时代 其他文化的彩陶 大汶口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齐家文化等遗址中也出土有彩陶但其数量、规模和艺术水平已与上述文化类型有一定的差距白彩陶豆 白彩陶豆 大汶口文化(公元前4300-公元前2500年)高29.3厘米 1974年山东省泰安市大汶口出土,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彩陶双体罐 新石器时代.彩陶双体罐,卡若遗址出土,夹砂黄陶,绘黑彩,双体纹饰各个相同,其一为折线纹,其一为菱形纹,器形独特彩陶筒形瓶 彩陶筒形瓶,新石器时代,大溪文化,四川巫山大溪出土,高19.2厘米,口径6.8厘米,中国历史博物馆藏彩陶带盖罐•红山文化 红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