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儿童提供性教育和性健康服务.docx
14页为儿童提供性教育和性健康服务一、 为儿童提供性教育和性健康服务将性与生殖健康教育纳入基础教育体系和质量监测体系,引导儿童树立正确的性别观念和道德观念,正确认识两性关系学校、幼儿园对未成年人开展适合其年龄的性教育与性健康教育主题活动,引导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根据儿童年龄阶段和发展特点开展性教育,加强防范性侵害教育,提高儿童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开展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系列读本知识教育,纳入中小学健康教育内容,教育覆盖率达到80%促进学校与医疗机构密切协作,区妇幼保健机构开设青少年友好型性与生殖服务,保护就诊儿童隐私,设立儿童性健康保护热线鼓励有条件的综合医院、儿童医院、妇幼保健机构可设置儿童性发育与生殖健康门诊二、 儿童发展基本原则坚持全面领导儿童发展,把握儿童事业发展的方向,贯彻落实云南、昆明和官渡关于儿童事业发展的重要决策部署,切实把国家领导贯彻到儿童事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坚持儿童优先发展原则,在执行法规、出台政策、编制规划、配置资源、部署工作中优先考虑儿童的利益和发展需求坚持促进儿童全面发展,尊重儿童的人格尊严,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保障儿童身心健康,促进儿童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实现全面发展。
坚持保障儿童平等发展,创造公平社会环境,消除对儿童一切形式的歧视,缩小区域、群体之间的儿童发展差距,保障所有儿童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坚持鼓励儿童自主参与,尊重儿童主体地位,鼓励并支持儿童参与家庭、文化和社会生活,畅通儿童意见表达渠道,重视吸收儿童意见,创造有利于儿童参与的社会环境三、 儿童发展的意义儿童时期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为儿童提供必要的生存、发展、受保护和参与的机会和条件,最大限度地满足儿童的发展需要,开发、发挥儿童潜能,将为儿童一生的发展奠定重要基础儿童是人类的未来,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儿童发展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与文明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儿童发展,对于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受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儿童发展及权利保护仍然面临着诸多问题与挑战全社会儿童优先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儿童工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城乡区域间儿童发展不平衡,贫困地区儿童整体发展水平较低;出生缺陷发生率上升,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学前教育公共资源不足,普及率偏低;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校际、城乡、区域间存在较大差距;贫困家庭儿童、孤儿、弃婴、残疾儿童、流浪儿童的救助迫切需要制度保障;人口流动带来的儿童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社会文化环境中仍然存在不利于儿童健康成长的消极因素等等。
进一步解决儿童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和权利保护,仍然是今后一个时期儿童工作的重大任务未来十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儿童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将为儿童健康成长创造更加有利的社会环境制定和实施新一轮儿童发展纲要,将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素质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四、 儿童发展的特点(一)顺序性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无论其身体的发展和心理的发展,都表现出一种稳定的顺序例如,儿童身体发展方面,就整体结构的发展而言,其顺序是头部首先得到发展,而后是躯干和四肢的发展,这也是为什么孩子越小,其头部在身高中比例越大的原因在骨骼与肌肉的协调发展中,首先得到发展的是大骨骼与大肌肉,而后才是小骨骼与小肌肉群的发展与协调所以,儿童行动能力的发展中,依照着翻身、坐、站、走和跑,然后才有可能写字、绘画等精细动作出现这样一种不变的顺序儿童的认知和思维能力的发展,遵循着先具体后抽象的秩序在儿童身心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这种顺序是固定不变的先前的发展变化,又是其顺序序列中紧随其后的发展和变化的基础,顺序性所具有的这一特点,使儿童身心发展成为一种连续的、不可逆转的过程。
二)不平衡性不平衡性,是指在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儿童身心发展的速度并不是完全与时间一致的匀速运动,在不同的年龄段,其发展的速度和水平是有明显差异的一般认为,新生儿(出生第一年)与青春期(13.14岁~15.16岁),是儿童身心发展的两个高速发展期不平衡性,是指在儿童发展过程中身体和心理发展并不完全协调、统一的现象就儿童发展的整体而言,生理成熟是先于心理成熟的十几岁的孩子就其身体发育来看,已经很接近成人的水平了,而其心理的成熟程度,却要比成人低得多但就某个具体方面而言,也有可能表现心理能力不受生理成熟条件控制的情况三)阶段性儿童发展的阶段性,指在儿童发展的连续过程中,在不同年龄阶段会表现出某些稳定的、共同的典型特点这些特点无论从表现方式上、发展速度上,以及发展的结构方面,与其他阶段相比较,都会具有相当不同的特征这种情况,又被称之为儿童发展的年龄特征例如,在学龄前的幼儿阶段,儿童认识事物的能力,主要的特点是易于形成与实物相对应的、单个的概念,而到了儿童时期,儿童的认识能力,已发展到了可以了解和掌握事物间联系的程度,但是这种联系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还要依赖于具体事物的帮助只有到了青年时期,人的认识能力才开始以抽象概念为基础,逻辑思维才成为人的认识能力的根本性特点。
四)个别差异性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是指在儿童发展具有整体共同特征的前提下,个体与整体相比较,每一具体儿童的身心发展,在表现形式、内容和水平方面,都可能会有自己的独特之处,这种表现于个体发展方面的差异性,来源于个体遗传素质和生活环境的差别例如,同样年龄的儿童,在身高方面有明显的高矮之分同年龄的儿童,也会由于他们各自神经过程灵活性的差别,在学习中表现出注意力的持久性、知觉的广度方面的差异儿童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差异性,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生物因素的影响,但更多的结果还是来自环境和教育的差别而且环境和教育的影响,还能对遗传素质的优势与不足起到一定发挥与弥补作用俗话所说的勤能补拙,就是对二者关系的一种经验总结这一规律也是实行因材施教、长善救失教育原则的基础五)分化与互补的协调性儿童的各种生理和心理能力的发展、成熟,虽然依赖于明确分化的生理机能的作用,但在总体发展水平方面,却又表现出一定的机能互补性特点,以协调人的各种能力,使其尽可能地适应自己的生活环境这种协调性,是具有生理缺陷的儿童发展的重要保障,使这些儿童不至于因某种生理机能的缺陷,而严重地阻碍其整体发展水平的实现这一规律,也是对残疾儿童进行教育的重要依据。
例如,对于听力障碍的儿童,可以通过发展其对人讲话时口型变化的精细感知能力,来与对方沟通而听力正常人的这种潜在能力,往往被更容易实现交流的其他方式所抑制了五、 影响儿童发展的因素(一)遗传1、遗传素质为儿童发展提供了物质前提遗传是一种生物现象,通过遗传,传递着祖先的许多生物特征遗传素质是儿童从亲代那里获得的生理解剖结构及特点,如五官、皮肤、体形、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结构和技能的特点等.首先,遗传素质是儿童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条件儿童发展总要以从遗传获得的生理结构为其前提,如失明的或色盲的儿童无从发展视力,培养成为画家人在感知以前,必须有各种感知器官,人们为了思维,必须有特殊组织的物质一一脑的存在不然,人就无从感知,无从思维所以遗传素质为儿童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总之,遗传素质是儿童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条件,没有这个前提条件就谈不上儿童发展,但遗传素质只为人的发展提供物质前提和可能性,不能夸大遗传素质作用那种夸大遗传素质作用的遗传决定论是片面的2、胎内环境等先天因素对儿童发展的影响20世纪50年代以来,对胎儿发育的研究,早已证明孕妇只要注意合理饮食、摄取充足营养,同时避免烟酒、药物、放射线等不利因素的影响,胎儿就会正常发育和生长,这科学地说明了母亲的营养、疾病、药物和情绪等对胎儿发育有重大影响。
已有研究表明,由于母亲营养不良,或出生后第一年中营养不良,胎儿的脑细胞数量会低于正常数,有时只达预期数量的60%.母亲的营养还会影响胎儿出生以后的智力发展如果孕妇滥用药物,又会影响血液中的化学成分和细胞的新陈代谢,从而影响胎儿的正常发育因此,母体环境对发育中的胎儿有很大的影响3、成熟机制在儿童发展中的制约作用遗传素质是不断成熟的,遗传素质的成熟影响着儿童身心发展的过程及其阶段学前儿童保教要遵循儿童成熟的规律儿童生理和心理的发展,是按照特定的顺序有规则、有次序进行的通俗地说,儿童的发展有一张时间表,他们的发展必然遵守这张时间表这种用来指导发展过程的机制,就是成熟对于儿童来说,成熟是推动发展的重要动力没有足够的成熟,就没有真正的发展脱离了成熟的条件,学习本身并不能推动发展著名的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儿科医生格塞尔指出:儿童在成熟之前,处于学习的准备状态所谓准备,就是由不成熟到成熟的生理机制的变化过程只要准备好了,学习就发生而在未准备之前,成人应等待,等待儿童达到对新的学习产生接受能力的水平各种学习、训练内容,都是在儿童达到一定的成款水平时展开的二)环境与教育环境是指个体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外在条件,人所处的环境包括社会境和经过人改造的自然环境,儿童自出生后就在社会中生活,周围环境、家庭及照管儿童的成人对儿童有着很大影响,儿童在与环境发生交互作用中得到发展。
教育作为有目的地影响人的社会活动,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环境环境和教育对儿童发展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生活环境是儿童发展的基础人是社会环境的产物,随着社会条件的变化而发生一系列变化从儿童身体方面来看,儿童机体的可塑性很大,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在良好的生活环境、营养和保育的条件下,可使儿童的身体获得正常生长发育儿童的心理发展也依赖于外界环境,外界环境的刺激是心理发展的源泉儿童虽有从遗传而来的高度发展的脑,但必须受到外界刺激的诱发,才能使这些功能发生作用,并日趋完善外界事物对儿童的感受器官进行各种各样的刺激,而引起大脑的活动,而后产生回答外部影响的行动从生理学的角度来看,儿童掌握知识、形成表象与概念、养成品德习惯等,都是大脑在外界环境作用下所形成的暂时神经联系,没有来自环境的条件刺激物,就不可能有儿童心理的发展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和品质是在与人们的交往以及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发展和形成的环境对学前儿童的发展,比其他年龄阶段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儿童自出生后,社会化的过程实际上是从零开始,周围的一切对他都是新奇的、有吸引力的家庭及周围环境要密切结合儿童的生活和活动,经常地、广泛地去影响儿童,使他们最初获得的印象深刻,儿童就会从环境中受着自发的教育,而且儿童年龄越小,这种自发受教育的比重和作用就越大。
2、家庭环境对儿童发展起重要作用家庭环境是指家庭的经济和物质生活条件、社会地位、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及家庭成员的语言、行为及感情的总和家庭是儿童成长的最初环境,家庭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儿童发展,对儿童生长发育、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其影响是长远和深刻的可以说,家庭环境对儿童发展具有奠基性的作用3、教育机构的教育在儿童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教育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环境中的自觉因素它与遗传、家庭相比较,对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更为独特的作用它是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用一定的内容和方法,对儿童实施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引导和影响活动它决定儿童的发展方向为儿童的发展提出明确的方向和目标,运用科学的手段和方法组织活动和学习,尊重了儿童的年龄特点,教育从环境中过滤了符合儿童身心健康的内容,有利于儿童全面发展,教育具有系统性,注重的是儿童终身发展由此可见,社会教育机构的教育因素与一般的环境因素不同之处在于它对儿童发展的影响是一种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所以,通过这种教育可以使儿童优良的遗传素质得到充分的显现,使遗传所提供的某种可能性变为现实性,并可影响和改造不良的遗传素质教育还可以对环境加以取舍,并可发挥和利用环境中的有利因素,减少或消除不利因素,从而促进儿童健康、全面而和谐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