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关于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八个论点.docx

8页
  • 卖家[上传人]:桔****
  • 文档编号:477251960
  • 上传时间:2023-05-14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2.53KB
  • / 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关于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八个论点   一)音乐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需体现:  1、哲理性音乐是一门人文的学科和艺术,极富哲理性,因此,往往伟大的、杰出的音乐家,尤其是作曲家和音乐学家,同时也是伟大的、杰出的思想家奥尔夫的名言:"走遍世界的,不是我为了说明一种理念编写的?学校音乐教材》,而是那个理念本身";卡尔-奥尔夫和他的创作)第三卷,277页),就表明了音乐的根往往还在于它的哲理性  2、艺术性德国钢琴教育家玛尔亭生(Marticnssen,CarlHAdolf)在他的论文  3、实践性音乐是最人性的一门艺术,正如奥尔夫所说的:"音乐始自人自身,教学也正如此";(?关于和孩子们及业余大众进行音乐活动的想法》,1932)他还指出:"于此,尝试和做正就是一切,因为语言文字的解释,只有对已经体验过一切的人来说,才会是可以完全理解的,而他才会感到这些语言文字不过仅仅是他自己经验的证实";(?原本性的音乐练习,即兴唱奏和业务大众的训练》,1932),奥尔夫和柯达伊音乐教育的灵魂和功效,也正在于它们的实践性:一切首先要自己去做,在做的过程中以及在这之后,去进行和接受音乐教育  4、体系性奥尔夫最恶感许多德意志学者每每盲目追求的"体系性";(德意志学者治学热衷于每一个人都要有一个不同的体系,这一方面体现了他们治学的严谨和对发明性的追求,另一方面却往往也体现了他们为发明而发明的个人盲目追求!),所以他对他创作的?学校音乐教材》说:"纯正的体系学者大多对它没有真正的兴趣";。

      可是,这并不表明?学校音乐教材》就并不形成"体系";,正如奥尔夫本人1962年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讲演中所说的:?学校音乐教材》中的一首乐曲,"它们加起来,并不成一个循序渐进的通常意念的体系";,但是,"那是真的:?学校音乐教材》也是逐渐循序渐进的从波尔动到平行和弦以及属关系的和弦;从用二、三或五个音的调式到用七个音的调式;从大调到小调";怎样正确地语解和领会?学校音乐教材》的"体系性";,的确也是很重要的关键,它的"体系性";不同于一般的、机械的"循序渐进";,但这并不等于说它没有内在的"体系性";它的体系性对我们发明和安顿我们自己教学的循序渐进也很有启发和教益;但并不可能、也不需要照搬  (二)为什么历史和现实业已证明:奥尔夫和柯达伊创立的这两大音乐教育体系,自从二、三十年代起直到如今,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如此旺盛和持久的生命力,流传得如此广泛、深入;可是,这两位音乐教育体系的创立者,事实上却都并不是具体从事普通学校音乐教学的音乐教育家,而首先是作曲家,这似乎有点奇怪!这正等许多精辟的音乐见地和论述,并不出自音乐评论家,而出自哲学家和文学家之口或手一样,因此,那其实并不奇怪(参见拙文?审美的精神与精神的审美》)。

        如果不充沛认识奥尔夫首先作为一位杰出的作曲家、戏剧家和语言学家,就无法深刻领会他们所发明的音乐教育体系的基本实质和许多具体细节的由来和本质!  (三)从事音乐教育的实践和理论研究都一样,都必须逐一具体、深入地从三个方面着手:  1、为什么?  不从精神上、理论上探本穷源地对一切事物和对象,首先询问"为什么";,不首先从音乐与人类、教育与人类等基本方面着眼,来从事音乐教育的实践或理论研究,充其量只可能成为一个只知道就事论事而决不能高瞻远瞩的"乐巨";,不足了把握住"为什么";的人,就难以有高超的、正确的思想指导,并难以成为一个懂得探本求源、升堂入室的真理寻求者  2、什么?  只知道"为什么";,而不足具体的、足够好的东西去进行音乐教育,也是徒然的如果奥尔夫和柯达伊只有他们那些高超的思想见地和种种构想,而没有具体写下他们那些能具体体现和实施种种理念的教材,也就不可能形成已"走遍世界";的奥尔夫和柯达伊的音乐教育体系尤其对学校音乐教育说来,教材是教师的药剂、学生的主粮如何认识教材、剖析教材、使用教材、掌握教材的循序渐进以及建设教材,是音乐教育的基本关键,教育观点、教学办法等也具体地体现和落实在教材使用上。

      古今中外的学校音乐教材形形色色、绝不统一,也毋须统一但是,尤其对于尚未积累和形成有许多成功的教材的国家说来,教材的意义就更为重大,柯达伊一再强调要"使每一个孩子可以拥有翻开好音乐的钥匙,并且同时有反抗坏音乐的护身符";,这主要也有赖于通过日积月累地哺以优质的音乐"乳汁";  3、怎么?  不首先解决好"为什么";和"什么";,只关怀或首先感兴趣于"怎么";的"教学办法迷";,也注定掌握不好教学办法的,尤其是在音乐教育这样一个再深不过地波及人的心灵的领域上,但这并不等于说:音乐教学的方式办法不重要相反,不具体落实和贯彻到教学的方式办法上去,再好的音乐教育理念和内容,也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所以,这三者是一个彼此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缺一不可  (四)1985年起在西德的斯图加特出版有一套小学音乐教材,题目是:  1、热爱音乐  热爱音乐本是人类的本性,生而俱有,这从人类开展史本身即可得到印证:人不会因文化、经济等各方面的开展程度上下,而对音乐热爱的程度有所不同,甚至相反;原始人类或民族对音乐的热爱要更为热烈、真切、本能得多,音乐教育的任务,归根结底是要起发扬这一本性的作用;将原已点燃着的火光开展为熊熊的烈火,而不是象许多实际上是失败的音乐教育,将这火花扑灭或使之减温,没有对音乐的热爱,其他的一切都将可能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充其量只能使音乐教育沦为单纯的知识传授和机械的技术操作。

        2、做音乐  音乐这门艺术的奥秘首先在于它有待于人们亲自去"做";,这个"做";有着多方面的含意,绝不只限于创作"做";音乐最首先和最重要的一点,在于去唱它,人声是天然的、最好的乐器,歌唱也正是人类(和鸟类一样!)最自然、最亲切、最直接的从事音乐的活动形式和方式柯达伊的整个音乐教育体系以及其方式办法,集中地建筑在歌唱这个牢固的根底上,正是它强有力的生命的保证:一切通过自己去唱,不仅个人唱,而且参与集体分声部的唱去体验、去学习;不仅对于一首歌、一首重唱、合唱曲,对于和声结合的效果、和弦的连接、调性的转换、旋律线条和节奏的交织以及和声色彩的调配等等一切,首先都要通过自己参与歌唱去体验它、学习它和掌握它,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也绝不无视歌唱的重要性,而在这同时,它更通过"奥尔夫乐器";(以节奏性和旋律性的打击乐器为主,但必须易于演奏,并无艰难的技术负担和障碍)的创制,为做音乐的人同时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简单而绝不简陋、简单而同样丰盛(富于艺术表现力和可塑性)的器乐演奏;和柯达伊的歌唱不排斥独唱,但以重唱、合唱为主一样,奥尔夫的器乐也以重奏、合奏和伴奏为主,柯达伊有生之年,也曾为如何解决儿童易于掌握乐器的课题思索过,并亲自去试奏过吉他、木琴等简易的乐器,如今"奥尔夫乐器";已在世界许多地方的小学和幼儿园中成为必备的儿童教具,成功地解决了音乐教育千百年来未曾解决过的难题,"奥尔夫乐器";中有许多渊源自亚非两洲,而且它的品种还在不断地扩大,如今,有些民族也已经或正在创制他们自己民族的"奥尔夫乐器";,中国也不例外,这些最合适用于一般非专业的儿童、乃至成人的音乐教育用的乐器,翻开了通向器乐天地的大门。

      如何进一步使这大门更扩大、更简单地翻开,并引向一条条更宽阔的、直通音乐艺术殿堂的大道,迄今还未被足够地重视和实践,"奥尔夫乐器";的使用有效性,决不限于儿童,它的丰盛可能性,也决不限于只制造一定的音响效果或背景,所以,同样适合于成年人;不仅限于初学者,同样也可以用于程度较高较深的学习阶段;这一点到目前为止,还未曾被足够地认识和具体实践除了唱、奏以外,指挥音乐或随着乐声翩翩起舞,也是"做音乐";的另一种形式,至于自己动手写一首旋律或配一曲伴奏,乃至编写整个音乐等等创作,那么是更高层次的"做音乐";  3、感受音乐音乐是感人至深的一种艺术,所以单凭理性的认识是远远缺乏的,唯有通过切身的感受,音乐方才能被化为已有,基于天生的由衷热爱,通过亲自的实践("做音乐";)取得的感受,远比单凭通过这样的途径来学习和掌握音乐,这远比只知道强调聆听音乐的主张,不知深刻和有效多少倍不仅如此,奥尔夫更强调音乐与动作的结合,这就是说:单凭自己的口、手、耳的感受还不够,如果更通过自己整个身体的动作("闻乐起舞";),去进一步地感受音乐,或者更形象地说:让音乐通过动作溶化人自己的体内,这样的感受必然更生动、更深刻什么叫"乐感";?乐感就是对音乐能有高度的敏感,强烈的感受以及敏捷的反馈能力,通过自己的做以及整个身体的动作(自然的反馈动作,不是那种格调体制化了的、神经质的或甚至歇斯底里的浑身扭动或造揉做作的动作!)去感受音乐,体现着一种最好的音乐教育原理和教学办法。

        4、倾听音乐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怎么强调听觉对于音乐学习、表演及创作等一切的无比重要作用,都是不会过份的可是,听音乐应当辨别出两种不同的情况:一是被动的听,这种非自-觉的、甚至是无意识的听,或者换句话说,也即是把音乐当作一种听觉的背景去进行无意识或下意识地接受,往往也有它的积极意义:有助于潜移默化一个人的乐感和音乐趣味,并促进对这种音乐的喜爱,可是,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们,却往往适得相反地接受了它的消极作用,即:在无法防止的的、铺天盖地式的强迫消费的商业音乐、流行音乐和形形色色的背景音乐的影响下,人生而俱有的音乐热爱、原有的健全的音乐敏感和趣味等,都有可能被冲得烟消云散,被磨得毫无棱角,而只剩下一种纯系动物性的闻乐而动;示例现代流行音乐中似乎少不了的固定低音节奏,通常由"架子鼓";用震耳欲聋的强音敲出,丝毫不理会整个音乐内容的表现需要,不理会与其他声部(哪怕主要声部歌唱的旋律正唱着柔情!)音量的合理配合,而只旁假设无人地自顾自地一味大声地敲击,以体现一种无限的任性、狂热和自我发泄,而这种音乐的迷恋者也会正为了它而冲动,为得到任性的自我发泄而满足,许多人在不断持久的这种被动地听音乐影响下,对音乐的好与坏、对艺术的美与丑,对趣味的高与低、对价值的有与无,变得毫无界线,无从似乎也不必去辨别了。

      另一种是:动的、有选择、有鉴别、有判断能力的听音乐,这种听音乐的能力,只有通过常年累月地倾听好的音乐,才可能培养得起来;不象上述那种被动的听音乐那样便宜国民音乐教育和专业音乐教育的基本任务,归根结底也就在于能否教养出更多的人有这种主动的音乐听觉能力;这才是辨别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是否有高度的音乐文化的试金石对于一个个人来说,也并不例外:他的音乐教育程度往往并不在于他持有什么学位、具有什么学历或到达什么音乐考试的级别,而在于他具有怎么样的音乐听觉水平所以,音乐教育的基本任务,正在于使更多的人"拥有翻开好音乐的钥匙,并且同时有反抗坏音乐的护身符";(柯达伊语)  5、理解音乐对音乐的理解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掌握音乐的读、写能力以及乐理、和声、音乐史等各种知识;另一是理解音乐表现的真髓及其价值,后一种要比前一种艰难得多!前一种有助于后一种理解-,但绝不能保证;这也即是说:后一种理解并不一定需要前一种理解为前提可是,大多的音乐教育体系和课本,都只偏重或甚至集中于前一种理解的培训,而无视了后一种殊不知后一种理解的培养,才是音乐教育首要的任务,奥尔夫和柯达伊这两个不同的音乐教育体系,有着不少基本的共同点,其中的共同点之一,就是充沛重视并极力通过有效的措施和各种方式办法去培养这后一种对音乐的理解。

        6、审美音乐鉴于音乐毕竟不完全是一门科学,而更是一门艺术,所以,对音乐不能停留于理解,而必须更进一步去审美理性的理解毕竟不能代替感性的审美国民音乐教育不同于专业音乐教育,前者不在于培训出专业的音乐家,而在于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的好音乐知音和听众所以,国民音乐教育归根结底在于不断培养、净化和提高国民音乐普遍的音乐审美素质、能力和水平;。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