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临床医学综合能力(西医)》真题解析.pdf
14页第21章1999年西医综合试题及详细解答 199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西医综合试题详细解答199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西医综合试题答案及详细解答( 答 案 为 绿 色 的 选 项 )1. ABCDE 机体对功能活动的调节分为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自身调节三种, 因此排除神经调节、 体液调 节的选项后, 就是自身调节人在过度通气后呼吸暂停为肺扩张反射, 属于神经调节动脉血压维 持稳态属于神经-体液调节体温维持稳态依赖神经调节血糖维持稳态属于体液调节血压维持 在80 160nunHg时, 肾脏可以通过自身调节保持肾血流量的相对稳定2. ABCDE 静息状态下, 细胞膜两侧离子的分布是不均匀的细 胞膜内的K+浓度是膜外的30倍( AB 错) , 而Na+的细胞膜外浓度是细胞膜内的10倍静息状态下膜对K+的通透性最大, 对Na+的通透性 小 , 因此导致K+的外移、 几乎没有Na+的内移, 达到平衡后, 使膜内外形成外正内负的电位差( CD错) , 这就是静息电位, 此时细胞膜内侧K+的净外流为零( E对) 3. A B C D E动作电位是由阈刺激或阈上刺激引起的, 阈下刺激并不产生动作电位, 而是产生局部电 位。
根据动作电位“ 全或无” 的特点, 动作电位一旦产生幅值就达最大, 增加 刺激 强度, 其幅值不再 增大;动作电位无论传导距离多远, 其幅度和形状均不改变动作电位是脉冲式传导, 电紧张性传播 是局部电位的特点不同的可兴奋细胞, 其动作电位的幅度和持续时间是不同的( E对) 4. ABCDE Na+通道和K+通道都是电压门控离子通道Na+通道有静息( 关闭) 、 激活( 开放 ) 和失活( 关 闭) 三种状态而K+通道只有静息和激活两种状态, 没有失活状态, 在适当刺激下, 通道可从静息状态 ( 关闭 ) 直接转为激活( 开放) 状态参阅【2007N03】5. ABCDE 神经-骨骼肌接点由接头前膜一接头间隙一接头后膜( 终板膜) 组成神经末梢释放的ACh需 与终板膜处的ACh受体结合, 才能进行信息传递由于受体和离子通道是同一个蛋白质分子, 故当ACh 与受体结合后, 通过蛋白质分子的内部变构, 使与受体耦联的通道由关闭进人开放状态, 允许Na+、K+易 化扩散, 形成终板电位, 使邻近肌膜产生动作电位, 而不需第二信使触发肌膜兴奋参阅【2001N05】6. ABCDE 目前已发现的红细胞血型系统有30个 , 如ABO、Rh、MNSs等, 它们都可产生溶血性输血反 应。
因此, 即使ABO血型相符, 也需要进行交叉配血,主侧次侧均无凝集反应才能输血因为0型 血的红细胞上没有A、B抗原, 不会被受血者的血浆凝集, 故称“0型血的人为万能供血者” 同样的道 理将AB型血的人称为“ 万能受血者” 在缺乏同型血源的紧急情况下, 可将0型血液输给其他血型 的人, 但应少量而缓慢, 若发生输血反应, 必须立即停止输注通常将 红细 胞上含 有D抗原者称Rh 阳性, 红细胞上缺乏D抗原者称R h阴性由于R h阴性血的红细胞上没有D抗原, 因此不会被受血者 的血浆凝集, 故R h阳性的人可以接受R h阴性的血液7. A B C D E心室功能曲线纵坐标表示左室每搏功, 横坐标表示 左室舒张末期压, 如右图在肾上腺素作用下, 心室肌收缩 功能增强, 心室功能曲线移向左上方8. A B C D E 心室收缩时, 主动脉压急剧升髙, 在收缩中期达 最髙值, 这时的动脉压称收缩压心动周期每一瞬间的动脉 压平均值为平均动脉压平均动脉压= 舒张压+ 1 /3脉压压 力感受器在正常水平变化时, 传人冲动变化最明显 , 对 血压的纠正作用最强其他因素不变时, 心率的变化主要 影响舒张压。
心率加快时, 舒张压明显升髙, 收缩压升髙不 明显, 导致脉压( 原称脉搏压) 减小动脉压与年龄、 性别、个体差异有关一般说来, 年龄越大, 血压越髙, 至60岁收缩 压可达MOmmHg左右( E对) 爲左心室功能曲线579免 )kkyx2018199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临床医学综合能力(西医)试题第 1 页,共 14 页贺银成2020考研西医临床医学综合能力历年真题精析9. ABCDE 对收缩压影响最大的是每搏输出量( 本题答案B不 严 谨 , 因为心输出量还受心率变化的影 响 ), 对舒张压影响最大的是外周血管阻力心率的变化主要影响舒张压, 循环血量的变化主要影响 平均充盈压, 大动脉壁弹性的变化主要影响动脉压波动的幅度这些结论请牢记, 常考10. ABCDE 交感神经兴奋吋释放去甲肾上腺素, 作用于心肌细胞膜的p受体, 可激活腺苷酸环化 酶, 使细胞内cAMP的浓度升高, 继而激活蛋白激酶和细胞内蛋白质的磷酸化过程, 使心肌膜上的钙 通道开放概率增加, 故在心肌动作电位平台期Ca2+内流增加, 细胞内肌质 网释 放的Ca2+增加, 其最终 效应是心肌收缩能力增加( A)去甲肾上腺素还可促进肌钙蛋白对Ca2+的释放, 加速肌质网钙泵 对Ca2+的回收, 而加速心肌的舒张过程。
11. A B C D E心肌收缩力增强一海搏输出量增加一心室余血量减少一*舒张期室内压降低一 回心血量增加12. ABCDE 每分通气量= 潮气量x呼吸频率;肺泡通气量= ( 潮气量-无效腔气量)x呼吸频率= 每分通 气量-无效腔气量x呼吸频率;因此“ 每分通气量-肺泡通气量” =无效腔气量x呼吸频率13. A B C D E功能余气量是指平静呼气末尚存留在肺内的气体量余气量是指最大呼气末尚残留 在肺内不能再呼出的气体量补呼气量是指平静呼气末, 再尽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气体量, 反映呼气储 备量补吸气量是指平静吸气末, 再尽力吸气所能吸人的气体量, 反映吸气储备量总肺容量=补吸 气量+潮气量+功能余气量14. A B C D E02和CO2都以物理溶解和化学结合两种形式存在于血液中02与血红蛋白( Hb)的 结合形式是氧合血红蛋白( HbO2), 此结合反应的特征是:反应快、 可逆、 不需要酶的催化、 受PO2的影 响( C错) CO2主要以HCO-的形式进行运输( 占88%),少量与血红蛋白的氨基结合成氨基甲酰 血红蛋白( 占7%)以碳酸氢盐形式结合的反应特点是:反应快、 可逆, 但需要碳酸酐酶的催化。
以 氨基甲酰血红蛋白形式结合的反应特点是:反应快、 可逆、 不需要酶的催化, 受氧合作用的调节15. A B C D E在食管和胃之间, 不存在解剖学上的括约肌, 但存在一高压区, 宽 约13cm,其内压比胃 内高510mmHg,起到类似生理性括约肌的作用, 可阻止胃内容物逆流入食管许多因素可以影响 食管下端括约肌的舒缩, 如当吞咽的食物达到食管下端时, 该括约肌可反射性舒张, 使食物进人胃内; 当食物进人胃内后引起促胃液素的释放增加, 可使该括约肌收缩, 以防胃内食物反流回食管16. A B C D E胃容受性舒张是指由进食动作和食物对咽、 食管等处感受器的刺激, 反射性引起胃底和胃 体肌肉的舒张其传人、 传出神经都是迷走神经, 故称迷走-迷走反射在这个反射过程中, 传出通路 是抑制性的, 其末梢释放的递质为血管活性肠肽( VIP)或一氧化氮( NO)参阅【2002N0121】 17. ABCDE 胆汁的生理作用:胆汁中的胆盐、 胆固醇和卵磷脂可乳化脂肪, 加速脂肪分解;胆汁中 的胆盐可促进脂肪和脂溶性VitA、D、E、K的吸收;肝胆汁呈弱碱性(PH7.4),在十二指肠可中和部 分胃酸;胆囊胆汁呈弱酸性( PH6.8),不能中和胃酸( E错) 。
18. A B C D E 胃排空是指食糜由胃排人十二指肠的过程, 增强胃运动的因素都能促进胃的排空, 反之, 则延缓胃排空9版生理学P191观点:促胃液素( 胃泌素) 既可增强胃体和胃窦的收缩, 也可增强幽 门括约肌的收缩, 其净作用不是促进而是延缓胃排空若按9版生理学观点, 无正确答案可供选择, 原答案为A进人小肠的食糜, 可刺激十二指肠壁上的化学、 渗透压和机械感受器, 通过肠-胃反射 抑制胃的运动, 使胃排空减慢酸性食糜和脂肪进人小肠后, 可刺激小肠黏膜释放促胰液素、 缩胆囊 素( 胆囊收缩素) 、 抑胃肽等, 抑制胃的运动, 从而延缓胃排空19. ABCDE 天然蛋白质中不存在的氨基酸为同型半胱氨酸, 体内的同型半胱氨酸由甲硫氨酸转变而 来羟脯氨酸由脯氨酸羟化而来参阅【2004N019】 20. ABCDE “ 施舍一根竹竿, 让你去参加四清运动!” 即提供一碳单位的氨基酸是“ 施( 丝) 舍( 色) 竹( 组 ) 竿( 甘) ” ( 丝色组甘) , 一碳单位的运载体“ 四清( 四氢叶酸) 可见酪氨酸不能提供一碳单位21. ABCDE DNA在各种因素作用下, 由双链解离为单链的过程称为DNA变性。
解链温度( 也称融链58C Qkkyx2018199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临床医学综合能力(西医)试题第 2 页,共 14 页第 21章1999年西医综合试题及详细解答199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西医综合试题详细解答温度T J 是指核酸分子内双链解开50%时的温度DNA分子的碱基组成为A=T和 G = CT,n大小与 DNA分子中所含碱基的鸟嘌呤(G )和胞嘧啶(C)含量有关, GC含量越高, T值越 大, 这是由于G = C 碱基 对有3 个氢键,比只有两个氢键的A=T碱基对更稳定备选 项A的AT占15%, g卩 GC占85% ; B 项 GC占25%;C 项 GC占40%;D 项的AT占60%, g卩 GC占40% ;E 项 GC占70%可见 , 5 个备选项 中GC含量最低的为B 项 , 其 T 值最低参阅【2009N027】22. ABCDE 按9 版生化观点计算, 1分子甘油彻底氧化最多产生-1+2.5+1.5+1 + 1+2.5+10= 17.5ATP注 意,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脱下的2H经 a-磷酸甘油穿梭进人氧化呼吸链只产生1.5ATP甘油-1ATP肝肾肠甘油激酶 NADNADH+H+( + l-5ATP) 3-鱗酸甘油醛脱氢酶 + 1ATP3-鱗酸 甘 油NAD+N ADH+Ht(+2.5A TP) 磷酸甘油脱氢酶 + 1ATP-1, 3-二鱗酸甘油酸鱗酸甘油酸激酶磷酸 二 羟 丙 酮 一 3-鱗酸 甘 油 醛4 -鱗酸甘油酸一 2-鱗 酸甘油酸一鱗酸, _ , +2.5ATP , 三 羧酸循环缔醇式丙嗣酸- 广丙酮酸- * 乙醜CoA-+10ATP(丙 酮酸激酶1分子丙酮酸彻底氧化产生2.5+10= 12.5ATP。
丙酮酸-+2.5ATP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乙 醜CoA三 羧酸循环+ 10ATP乳酸脱氢后生成丙酮酸-乙 酰CoA-三羧酸循环, 共产生2.5+2.5+10= 15ATP乳酸嗣酸- 乳酸脱氢酶复合体+2.5ATP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乙醜C oA讀 酸 循 环 + 1靴谷氨酸首先氧化脱氨基转变为a-酮戊二酸, a-酮戊二酸经三羧酸循环转变为草酰乙酸, 草酰乙酸沿 羧化支路转变为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后者再转变为丙酮酸, 丙酮酸彻底氧化成C02和 仏0 故谷氨 酸彻底氧化共产生+2.5+2.5+1 + 1.5+2.5-1 + 1 + 12.5 = 22.5ATPNAD+N ADH+H+( +2.5ATP) , t NAD+N ADH+H+(+2.5A TP) t 1GTP 、谷 或 酸1 谷氨酸脱氢酶 嗣 戊 二 酸 _酮 戊 二 酸 脱 氢 酶 复 合 体 琥 泊 醜 CoA 琥珀酸FA DFADH2( + 1.5ATP) 琥珀酸脱氢酶延 胡 索 酸苹果酸NADN ADH+H+( +2.5ATP) 苹果酸脱氢酶草酰 乙 酸-1GTP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鱗酸烯醇式丙酮酸+ 1ATP 丙自同酸激酶丙銅酸-+ 12.5AT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