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钢琴诗人肖邦看音乐鉴赏.pdf
6页从钢琴诗人肖邦看音乐鉴赏从钢琴诗人肖邦看音乐鉴赏学生姓名:****学号;*************************学院*****************专业指导教师:******职称:*****一、一、肖邦简介肖邦简介费德里克.肖邦,诞生於波兰首都华沙近郊的采拉左瓦佛拉(ZelazowaWala) ,父为法国教育家,母为有教养的波兰妇女肖邦自幼就喜爱音乐,八岁上台演奏协奏曲,被誉为天才,在良师艾尔斯纳(Elsner,作曲家、小提琴家,是当时华沙音乐院院长)的指导下,十五岁时出版作品,也经常参加演奏会, 十八岁前往柏林演奏,十九岁访问维也纳返回华沙後,已是一位声名远播的天才音乐家1830 年决心前往巴黎,深研琴艺离开故国前夕,老师送他一杯波兰泥土,肖邦至死存放身边他在旅途中,在德国各地和维也纳不停的演奏,次年九月抵达斯图加特,听到波兰革命失败的消息,在满腔悲愤的心情下,写作《革命练习曲》 波兰於 1795 年亡国,成为帝俄的版图,1830 年发生独立运动由於波兰革命失败,肖邦就打消返回祖国的念头,计划在巴黎开拓自己的天地,并帮助革命运动1835 年, 肖邦曾前往德雷斯顿和莱比锡旅行, 与孟德尔颂和舒曼结识。
1836年和女文学家乔治桑(George Sand) ,双双坠入情网,不久肺病恶化,於 1838年与乔治桑一起到马约卡岛静养,後来两人又在巴黎和里昂同居1847 年双方因意见不合而劳燕纷飞,结束了这段历史上著名的恋情1848 年抱病到英国旅行演奏,次年回到巴黎後不久,因肺结核不治去世,享年只有三十九岁肖邦是伟大的波兰音乐家年少成名,后半生正值波兰亡国,在国外渡过,创作了很多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钢琴作品,以此抒发自己的思乡情、亡国恨 其一生不离钢琴,被称为“钢琴诗人” 1837 年严辞拒绝沙俄授予他的“俄国皇帝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舒曼称他的音乐象“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 ,向全世界宣告: “波兰不会亡” 肖邦晚年生活非常孤寂,痛苦地自称是“远离母亲的波兰孤儿” 他临终嘱附亲人把自己的心脏运回祖国二、二、肖邦的音乐作品肖邦的音乐作品肖邦的作品几乎全是钢琴曲 尽管他的老师埃尔斯纳等曾一再鼓励他从事民族歌剧的创作,但是肖邦很清楚自己的所长和所短,始终局限于钢琴创作创作范围的局限丝毫不影响尚邦作为作曲家的伟大他在钢琴音乐的领域内,不仅写下了大量杰出的作品,并且对钢琴音乐、乃至整个音乐创作的历史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他的作品继承、发扬了欧洲十八、十九世纪初古典音乐的传统,大大地丰富了欧洲十九世纪上半叶浪漫主义音乐的天地, 并对十九世纪下半叶浪漫主义音乐的继续发展、各民族乐派的兴起,以及此后整个近现代音乐的发展(包括十九、二十世纪之交的印象主义音乐等),有很大的启发和影响他的充满独创性的作品中常富有宽广如歌、感人至深的旋律,和声色彩丰富而极有表现力, 节奏生动,并常与波兰民间音乐、舞蹈有密切的联系,在形式体裁上也是多样的,同样具有高度创造性他的主要作品有:钢琴协奏曲 2 首、钢琴三重奏、钢琴奏鸣曲 3 首、叙事曲4 首、谐谑曲 4 首、练习曲 27 首、波罗乃兹舞曲 16 首、圆舞曲 17 首、夜曲 21首、即兴曲 4 首、埃科塞兹舞曲 3 首、歌曲 17 首;此外还有波莱罗舞曲、船歌、摇篮曲、幻想曲、回旋曲、变奏曲等,共 21 卷三、三、肖邦的主要音乐作品赏析肖邦的主要音乐作品赏析(1)第一钢琴协奏曲 E 小调肖邦《第一钢琴协奏曲》E 小调,OP.11,作于 1830 年,由 1830 年 10 月 10日首演肖邦肖邦《在给友人的信中曾对这首作品有以下说明:“新协奏曲的慢板乐章是 E 大调,我并不特别要求此部分强劲的力度。
我是以浪漫、平静、略含忧郁的心情作了这首作品, 必须非借此让人产生像是在眼望着一个能引起无数快乐的回忆那样的印象不可比如像是美丽的春天的明月良宵那样的印象这首作品呈献给钢琴教师卡尔克布伦纳(Kalkbrenner,1788-1849) 共 3 个乐章:(1)庄严的快板,E 小调形式是追随莫扎特确立的古典协奏曲形式,先由管弦乐合奏第一主题,第二主题由弦乐以 E 大调奏出钢琴出现后,极尽技巧化而华丽地表现这两个主题,然后以管弦乐合奏结束呈示部发展部为 C 大调,钢琴从处理第一主题后半段始,此后诸主题在多种转调中发展再现部调子改为G 大调,最后以钢琴灿烂技巧发挥的激动达到高潮2)浪漫曲,甚缓板,E 大调,有夜曲风格主题如歌性格,由两部分构成其后半段以 B 大调开始,间奏后进入激动的中段,以强音出现升 C 小调略呈灰暗的新主题此主题奏完后以升 G 大调回到仍装饰得很复杂的主题后半段尾奏使用序奏部材料,以音阶与琶音三连音轻快的动态装饰,然后像烟雾消失般结束3)回旋曲,甚快板,E 大调钢琴谐谑地诱导出第一主题,产生妙趣横生的反复进行,插入的方式极有莫扎特的魅力,结尾是华丽的尾奏,以钢琴奏三连高音阶性乐流结束。
1830 年 9 月 22 日,年仅 20 岁的肖邦怀着激动的心情写信给他的好友沃伊采霍夫斯基,告诉他,自己的《e 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已经完成心中也透出了激动中的惴惴不安:“而我却感到自己象个生手,……就象我对键盘还一无所知那样曲子写得太新奇了,最后连我自己都无法弹好它2)玛祖卡舞曲肖邦对民族主义音乐的贡献,是他六十首马祖卡舞曲与十二首波兰舞曲 两种舞曲都是三拍,马祖卡是中庸速度,来自民间庆典音乐;波兰舞曲高雅,原是十六世纪宫廷庆典的配乐肖邦将马祖舞曲带入音乐会,并将早期波兰宫廷生活的雄姿与盛况再度展现在人们面前它令人想起过去民族的荣耀,也成为过去民族生活方式的特征在浪漫主义时期, 肖邦作为一个杰出的波兰民族音乐风格作曲家而拥有非常独特的历史地位在 19 世纪欧洲音乐发展历史中,民族音乐风格占有主导地位尽管在所有的肖邦作品中都具有来自波兰传统的音乐风格, 但在肖邦的玛祖卡中更为集中地表现了波兰的民族风格 在玛祖卡中肖邦运用了直到当今仍为世界所仰慕的最美的波兰旋律, 使得当今的音乐家们第一次真正意识到他音乐中独特的波兰风格玛祖卡是肖邦的创作中最富有民族性格的作品肖邦在华沙的时期,时常有机会到农村去游玩,在那里他总是被质朴优美的民间音乐所吸引,特别是民间的玛祖卡、库亚维亚克等舞曲使他着迷,这些感受是他创作玛祖卡的基础。
快速、力度较强、重音位置多变而不规律的玛祖卡,平稳舒缓、重音多不在第一拍上的库亚维亚克, 以及飞快轻盈、 重音多在每两小节中的第二小节末拍上的奥别列克,这三种舞曲的特点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构成了肖邦的玛祖卡在 58 首玛祖卡舞曲中, 展现出这位波兰艺术家丰富的内心世界肖邦把玛祖卡已提升为一种雏形的艺术形式,不管他写过多少玛祖卡舞曲,它们却很少雷同,每首里面都有一种诗意盎然的笔触,在形式和表现手法上都有一种新颖的东西这些舞曲中充满浓厚的波兰乡土气息,情感的变化异常迅速而且丰富多样,时而忧郁、阴沉,时而光明和欢快,时而悲哀、沉思,瞬息间又被充满生命活力的激情所替代肖邦的玛祖卡基本上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具有比较浓厚的民间风格的;另一种则属于市民阶层类型的,曲调线非常细致,具有一定程度的多愁善感的市民气息 肖邦直到他生命的最后都没有间断过玛祖卡的创作 在最早的玛祖卡创作中,肖邦还未能真正把握住民间音乐的精神,整个结构上还不很完整、成熟,鲜明突出的民间风格也相当少见肖邦早期创作的玛祖卡中较成熟的是第六号和第七号这些作品是在华沙时期创作的在这些玛祖卡中,肖邦虽然很少一成不变地采用原来的民间曲调,但是它们的旋律却与民间音乐有着紧密联系。
如在作品第十七号的第四首中,舞曲的第一段音乐具有鲜明的异国情调,忧伤而阴郁,内心充满沉重压抑;而中段则是一个鲜明的对比,具有真正的波兰民间“玛祖卡”的音调这首乐曲的内容构思无疑是与波兰农村中的犹太人的生活相联系的肖邦的玛祖卡的创作对后来的音乐家有不小的影响, 几乎肖邦之后的每一个波兰的作曲家都写过这种体裁的作品此外,欧洲其他国家的作曲家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这方面的影响四、从钢琴诗人肖邦看音乐鉴赏四、从钢琴诗人肖邦看音乐鉴赏这学期我们一共欣赏观看了几位音乐大师的作品及他们的传记电影 主要有贝多芬、莫扎特、肖邦等我最欣赏的就是伟大的爱国音乐家——肖邦肖邦的祖国波兰和我们中华民族有类似的经历, 因此, 我们听他的音乐, 会有一种共鸣能够感受到那种国破家亡,催人奋进的精神力量在危难关头,每一个爱国的人都应该站出来,为自己的祖国作贡献哪怕是付出生命的代价也在所不惜!肖邦用自己年轻的生命告诉我们: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我常常在想像中聆听一个来自远方的声音——肖邦是一个伟大的音乐家 肖邦的音乐饱含着对祖国波兰深切的怀念之情, 这种情绪在他的玛祖卡舞曲和波洛乃兹舞曲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法国女作家乔治· 桑对肖邦一往情深, 她曾经写道:肖邦写下的每一个音符都充满了痛苦和悲伤。
她是这样描述这位伟大的天才音乐家:肖邦是一位性格深沉、感情纤细而丰富的音乐天才蓝天上飞翔的云雀、碧波中徜徉的天鹅、大自然的美景给他带来的是无穷的灵感和快乐而也有人这样说过,“肖邦既不是波兰人,也不是法国人,更不是德国人,他有更高贵的血统,他来自莫扎特、拉斐尔和歌德的国土,他的真正的祖国是诗的国家那就是肖邦演奏的音乐,这轻柔缥缈的音乐充满诗意和激情肖邦把他身边的一切都变成了音乐在他的眼里,除了音乐,世间的一切都变得微不足道, 人间美景乃至亲朋好友都比不过音乐的意义多年来我深深地爱着这位钢琴王子他的创作灵感产生于神奇的瞬间,只要坐到钢琴前,他的指尖下就会流淌出清晰有力的旋律有时,他的脑海中会突然出现一首新的完整的乐曲,接着就会开始一场最艰难的战斗在肖邦所追求的完美的音乐中,交织着复杂的情感,有痛苦的挣扎与奋力拼搏,也有犹豫不决和焦虑不安他在构思一部完整的作品时,总是在仔细地推敲每一个音符,他甚至好几天足不出户,埋头修改每一个小节他从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常常是写了又改,改了再写肖邦常常会用几个星期的时间去琢磨一个简单的主题, 而这只是为了把他在演奏钢琴小品时捕捉到的旋律编成一首完整的乐曲我一直不明白,他为什么要殚精竭虑地推敲那些极其简短的段落。
当他写完了一首自己满意的乐曲,并将它演奏出来之后,仿佛经历了一次脱现在晚会上在这个交际圈里,肖邦表现出一种诱人的魅力,在社交晚会上, 他是受人崇拜的偶像,他胎换骨的变化,在痛苦中挣扎的艺术家获得了新生,一个获得新生的肖邦来到了他的朋友中间,而不是出的演奏把晚会推向高潮肖邦的情绪变化非常快,一点小小的烦恼就会立刻让他黯然神伤,而且他会因此而远离人群可是,突然间他又仿佛变成了另外一个人,他在讽刺周围的一切同时,他又希望通过自己的表演来深深地打动观众,有时,为了博得他们一笑,他会在哑剧中竭尽全力地表演欣赏这些音乐家的作品,不仅能够受到艺术的熏陶,提高我们的综合素质;更重要的是告诉我们: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这些音乐家不仅仅是因为音乐而被人们记住,更多的是他们高尚的品德,他们的人格魅力!我个人认为,在大学里应该把音乐鉴赏这门课作为必修课一个不懂得欣赏音乐的民族绝不会是一个文明的民族这是因为音乐能够陶冶人性,使人们的心灵变得美好;能够缓解社会的矛盾,减轻人们的压力,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 尤其在今天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当很多人不责手段,一心追逐名利时,能够帮助人们找到心灵的寄托,能够让一颗颗浮躁的心沉静下来。
对于这门课,我的感触很深从贝多芬到巴赫,从莫扎特到肖邦,一个个大师的作品带领我们走进音乐的盛殿,感受心灵深处那最美妙的震撼或许没有上这样一门选修课,我不会考虑去剧院听歌舞曲但是,正因为有这样一门课, 让我明白:人应该有高尚的追求,不仅仅是物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