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师培训课件: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ppt
89页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 介 绍,,(一)主 要 内 容 由10个单元2个实践活动构成 1、数一数——准备课(数数、初步认数) 2、比一比——比多少、比高矮(长短、厚薄) 3、1~5的认识和加减法 4、认识物体与图形——立体图形、平面图形 5、分类——一种标准、多种标准,一、本册教材的主要内容,,6、6~10的认识和加减法数学乐园 7、11~20个数的认识 8、认识钟表——整时半时(大约几时) 9、20以内的进位加法我们的校园 10、总复习,,(二)与义务教育版教材比较,一、 准备课二、10以内数的认识与加减法 三、认识图形 四、11~20各数的认识 五、20以内的进位加法六总复习,1、数一数 2、比一比 3、1~5的认识和加减 4、认识物体与图形 5、分类 6、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7、11~20个数的认识 8、认识钟表 9、20以内的进位加 10、总复习,,,,,,,,,,(三)与北师版教材相比较,1、数一数 2、比一比 3、1~5的认识和加减法 4、认识物体与图形 5、分类 6、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7、11~20个数的认识 8、认识钟表 9、20以内的进位加法 10、总复习,1、生活中的数 2、比较 3、加减法(一) 4、分类 5、位置与顺序 6、认识物体 7、加减法(二) 8、认识钟表 9、统计 总复习,,,,,,,,,,,,,二、本册教材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 点,教学目标: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个部分的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4、认识符号“=” “>” “<”,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9、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教学重点,10以内数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 1、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包括20以内的退位减)是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开始 2、多位数计算的基础 3、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 比较熟练地掌握,(一)根据《标准》调整教学内容,为学生学习数学提供更丰富的知识,调整、充实、增加、渗透,三、本册教材的特点,,,(二)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1)注意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活动情景 (几乎都 有情景图),,(2)尽量选择、设计现实的、开放的学习活动,,(3)安排了生活中的数等联系实际的内容,,(4)设计了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情景,,,,(5)联系儿童实际、根据学生特点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三)认数与计算穿插教学,使学生逐步形成数概念,达到计算熟练,20以内数的加减法分为四个阶段进行教学 1、1~5的认识和加减 1~5的整体认识、简单的加减法、0和0的加减法 2、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6~7的认识和加减法、8和9的认识和加减法、10的认识和加减法 3、11~20各数的认识 4、 20以内的进位加法,(四)重视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初步建立数感数概念,1、基数含义2、序数含义3、数的顺序4、数的大小比较5、数的组成 6、数数7、 读写数,,,(五)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 ,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计算教学的两大编排特点: 一是仍然采用义务教育教材的编排结构 如:20以内的进位加法仍然先教学9+几 二是突出算法多样化 再如多样化问题得到充分体现,,,,关于算法本册出现了以下几种:从头点点数 接着点接小数点拆小数凑十拆大数,,,,,,(六)直观认识立体和平面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立体图形 平面图形,四、几点建议,(一)根据学生实际,进行教学调整1、进度调整2、重点调整3、目标调整 用教材教,不教教材,,(二)用活动组织教学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在第一个学段格外重要 教材的大部分内容都是按活动的形式展开的 活动化就是过程化 实验教材与义务教材的差别之一是加强了活动。
三)切实加强良好习惯培养 1、良好的写数字习惯 2、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习惯,(四)切实利用直观教具,在过程中培养良好的数感,第一单元 数一数,教学目标: 1.通过数数活动,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使学生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2.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如何把握数一数的教学要求? 本单元是准备课,虽然出现了1~10各数,但并不是正式教学,不要求学生掌握10以内的数数,也不要求学生认识1~10各数只是让老师全面、充分地了解学生数数和认数的情况,不仅要了解学生是否会口头数数、会认数,还要了解每一个学生是否能按要求正确地数出物体的个数来1.注意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充分利用好丰富的教材资源; 2.注重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适应学校生活,渗透思想品德教育集合圈的人和事物都是从主题图中抽取出来的,使学生看到知识前后的联系,将了解学生数数和认数情况,有机结合在一起第三单元 1~5的认识和加减法,(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认、读、写5以内各数,并注意书写工整会用5以内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和事物的顺序,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 2. 使学生掌握5以内数的顺序和各数的组成。
3. 使学生认识符号“=”、“>”、“<”,知道用词语(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的数的大小 4. 使学生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会用自己的理解的方法口算5以内的加、减法 5.能运用5以内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实验教材编排有如下特点:1.1~5各数的认识相对集中编排2.尊重学生个性,注意体现算法多样化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算法多样化教材26页,1~5的认识 教学数数和认数的同时渗透爱护动物、保护动物的思想教育1~5的排列顺序 注意加强操作,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 1~5 的顺序,1~5的写法 注意分散教学,注意学生握笔姿势,书写的姿势,让学生掌握各数的书写顺序和字的结构比大小 学生的认知是由比较事物的多少迁移到比较数的大小,教师教学时要注意学生思维的变化 另外: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第几(也就是序数的含义 ),通过活动,让学生感悟、体验随着位置的变化引起序数的变化 P18改变情景图,左 和 右,,注重让学生在变化中掌握数的顺序,p22,p22,几和几也就是数的组成数的分解、组成作为数概念的一部分,是一种非常直观的表达方式,在数的认识和加减运算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注意要加强学生的操作加法的含义,教学时要注意借助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加法的含义减法的含义,加、减法的计算,算法多样化 ——自己喜欢的方法就是最好的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重点是让学生从变化中来认识0,感受有关0的加减法的含义 六、6~10的认识和加减法,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练地数出6~10各数,会读、会写这些数,并会用这些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2.使学生掌握6~10数的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熟练地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 3.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的含义,知道用这些符号来表示数的大小 4.使学生比较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 5.使学生比较熟练地进行1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 6.使学生用10以内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7.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热爱家乡、热爱自然、保护环境、讲卫生等方面的教育,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健康发展六、6~10的认识和加减法,二、编排特点: 1.相对集中安排6~10的认识2.认数与计数穿插编排二、编排特点:,3.内容选择和呈现注意现实性、注意选取学生喜欢的素材,作为数学知识的载体,使学习变得生动有趣,富有思考性。
72页,57页,46页,,47页,51页,58页,二、编排特点:,4.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和乐趣,6和7的认识 通过让学生观察、数数,抽象出数6和7,明白6和7所表示的含义; (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数数能力,掌握不同的数数方法6和7之间的关系 让学生充分拨一拨计数器,体验感悟6和7之间的关系, 利用直尺,掌握7以内数的顺序6和7序数的含义:要求学生区别6和7的基数的意义和序数的意义教材43页) 注意区分第6瓶和6条、第7瓶和7条,让学生体会数不但表示几个,还表示第几6和7的组成 让学生在涂色的过程中体会6的组成,然后结合直观图让学生完整地填出6的组成 (7的组成只给出了三种分法,其余三种分法让学生去联想前面的分法得出6、7的加减法:引导学生通过操作,教学一图二式,,教学算式书写方法,开始要求学生在练习格里书写加、减法算式数字和运算符号占半格,相邻之间不空格),用数学(6和7),注意培养学生根据生活情节来解决问题, 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8、9的认识 注意培养学生数数的方法用计数器来说明了两个数之间的关系, 借相直尺来教学数的顺序, 运用点子图让学生直观的感受7、8、9之间的联系和他们之间大小关系。
8、9的序数意义 教材注重让学生在操作中具体地感受几和第几意义的不同8、9的组成 注重学生的独立操作和思考,要求有所提高这里是第一次出现一图四式 注意让学生在探索交流中初步认识一图四式 ,感受一图四式与生活的联系 开始教学时要注意分类要求通过摆和想来进一步掌握8、9 的加减法,巩固一图四式8、9的的加减法,“用数学” (8、9 ),用同一情景图反映两个不同的数学问题(求总、求部分,先处理?); 用什么计算方法去解决问题完全由学生自己去决定 直接告诉已知数量,这有利于学生通过分析数量间的关系而选择正确的计算方法解决问题P58:,9-3=6 9-6=3 3+6=9 6+3=9,第一次出现□○□=□ 在看图列式时,已知总体求部分,学生列加法算式是否 可以?,10的认识注意引导学生正确的数数方法数的顺序大小的比较组成(10的组成是凑十法的基础)书写 (编排和上一节相同),有关10的加减法,教材省去了学具拼摆的内容,要求学生根据点子图和组成来计算; 这样编排既反映了循序渐进的原则,也体现了学生的认识过程及规律填未知加数,教材从借助实物帮助学生理解,过渡到借助操作帮助学生理解,从而逐步发展学生的思维。
连加、连减,注意引导学生看懂图意,根据图意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感悟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注意引导学生明白第二步计算的意义加减混合,教材用情景图表明事物发生的先后顺序,并和相应的算是结合起来,帮助学生理解; 教学时关键是让学生理解每一步计算表示的含义思考:在数的认识和加减法单元教学数的分解、组成是否有必要? 数的分解、组成作为数概念的一部分,是一种非常直观的表达方式,在数的认识和加减运算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可以加深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巩固对数的大小和数序的认识;其次,数的分解组成对学生建立一图四式的表象、理解加减运算的关系是很有帮助的;再次,数的分解、组成也是进行加减计算的基础,尤其是10的分解和组成,在计算进位加法与退位减法时要经常用到基于以上考虑,仍然应将“数的分解、组成”作为重要的内容进行教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