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与黑》中的批判现实主义.doc
4页1浅析司汤达《红与黑》的批判现实主义精神摘要:19 世纪 30 年代,批判现实主义在欧洲兴起法国是批判现实主义的发源地司汤达的长篇小说《红与黑》标志着批判现实主义的开端这部小说以主人翁于连的个人奋斗和失败遭遇为主线,反映了封建贵族和资产阶级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教会和各种政治势力之间的复杂关系,对封建贵族和教会作出了揭露,描述了七月革命前夕在人民革命浪潮冲击下的贵族的恐慌、中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情绪本文将分析小说作者司汤达对于批判现实主义精神的理解及其代表作《红与黑》中的典型环境和典型性格,展示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基本理论主张关键词:批判现实主义 司汤达 红与黑 典型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思潮源于 19 世纪 30 年代,后在欧洲兴起,阶级矛盾和社会弊病的日益揭露与激化是批判现实主义思潮产生的现实根源18 世纪末从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到 19 世纪初已扩展到整个欧洲经济的变化引起了社会政治的变动批判现实主义是一次影响全欧的文学思潮,首先在法国开始司汤达的小说《红与黑》的问世,标志着批判现实主义的开端批判现实主义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浪漫主义对社会的抽象抗议和对未来的空洞设想已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 “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①,深入了解和努力揭示社会矛盾的现实主义文学成为社会潮流。
对于现实主义精神,司汤达有他独特的见解首先,他认为文学必须反映人民的现实状况,适应时代的要求他贬斥过时的新古2典主义,而肯定浪漫主义,实际上阐述他的现实主义理论思想他自己解释说:“浪漫主义是为人民提供文学作品的艺术这种作品符合当前人民的习惯和信仰,所以它可能给人民最大的愉快”,而“古典主义提供的文学是给他们的祖先以最大的愉快”,是“主张今天仍然摹仿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并且以为这种摹仿不会使19 世纪的法国人打呵欠,这就是古典主义②他强调文学要为现代人民服务,表现人民的信仰与习惯,反映人民的现实生活这些主张拓宽了文学的服务对象和表现素材,反映了法国大革命时期激进的民主主义者的要求,蕴含着现实主义的进步倾向其次,司汤达认为文学要真实地再现现实,展现人的内心世界《红与黑》中曾写到:一部优秀的创作犹如一面照路的镜子,从中既可以看到天空的蓝色,也可以看到路上的泥塘最后,司汤达认为文学需要想象和创造理想他强调艺术的真实性,因而他也非常重视艺术家对现实或客观世界的感觉,要求艺术家能真实地把这种来自生活的感觉表达出来他还强调艺术不能只是照抄现实,还需要有想象和创作理想要“从愉快中寻求美”并把它表现出来,就不能没有想象和理想。
他说:“一件艺术品永远是一个美的谎言罢了③司汤达辨证地解决了艺术与现实的关系问题:艺术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为现实主义的典型化原则奠定了理论基础《红与黑》取材于一桩刑事案件的报道小说以波旁王朝复辟时期为背景,广阔地展示了 1815-1830 年的社会生活与政治斗争小说情节紧凑,结构严谨,以于连的个人奋斗和失败遭遇为主线,3交织着他与德·瑞那妇人、马蒂尔德小姐的爱情,虽然随着故事的发生发展,时、空上都有很大的改变,但条理分明,在情节上没有枝蔓的干扰小说从社会生活的许多侧面,描述封建复辟时期的社会生活,并在这种复杂激烈的斗争背景上,塑造了于连这一人物形象主人公于连·索莱尔是一个锯木厂主的儿子,怀有强烈的向上爬的个人野心,从小就崇拜拿破仑,想靠建立军功而飞黄腾达但在复辟年代,他的希望不能实现,他看出只有通过教会的道路,才能达到目的他把一部拉丁文《圣经》背得烂熟,当地神甫很信任他,介绍他到市长德·瑞那家里当家庭教师不久,因和德·瑞那夫人恋爱,他被迫离开市长家,到神学院学习后来他去巴黎,当了德·拉默尔侯爵的秘书,得到侯爵的赏识重用正当他踌躇满志的时候,德·瑞那夫人在教士威逼下写来一封揭发他的信,使侯爵取消了女儿和他的婚约。
于连野心未遂,一怒之下用手枪打伤了德·瑞那夫人,因而被捕,最后被判死刑他的平民意识和反抗性格使他拒绝向上层社会妥协屈服,拒绝上诉,无畏地走向死亡于连是小资产阶级的个人奋斗的典型复辟时期的斗争形势和各种时代风气的影响,使它的性格具有反抗与妥协的两面性:一方面仇恨和反抗上层社会,一方面又要依附和投靠上层社会小说从生活中选取典型材料,通过描写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反映时代的本质特征在小说中,作者选取了三个典型环境:弥漫着唯利是图的气氛的维里埃,阴森可怖的贝桑松神学院和阴谋的政4治中心巴黎三个典型环境的转换自然流畅,人物、情节、环境都井然有序这三个环境由下而上,反映出了人物普遍的奋斗路径——由外省乡村到政治中心……这样的典型环境,为于连性格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合理的依据在于连短暂的一生中,他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去实现自己的野心,用虚伪和妥协同上流社会周旋于连在三个环境中的个人奋斗的悲剧,既揭示了复辟时期大革命的深刻影响、平民的反抗、贵族与教会的腐败统治等这一时代的本质特征,又说明了在王政复辟年代,一个平民青年凭个人奋斗去实现个人的名利欲望,在封建专制特权社会中挤进上层社会行列,是完全不可能的,他的悲剧是广大青年命运的概括,这深化了小说反复辟的思想内容。
《红与黑》成功塑造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从政治角度出发,分析现实,从实际生活中发掘典型题材,从爱情故事中表现政治主题,真实地再现封建复辟时期的社会政治生活,揭露封建复辟统治的罪恶,具有强烈的政治倾向,时代特点和批判精神,可谓批判现实主义小说中的杰作参考文献: ① 恩格斯:《致玛·哈克奈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 1995 年 版,第 462 页 ② 伍蠡甫,《欧洲文化简史》,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5 年版,第 242 页 ③ 伍蠡甫,《欧洲文化简史》,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5 年版,第 241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