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云南大学影视人类学教学实践之路.docx

15页
  • 卖家[上传人]:杨***
  • 文档编号:300793490
  • 上传时间:2022-05-30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40.84KB
  • / 1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云南大学影视人类学教学实践之路    影视人类学与云南的渊源可谓深远1956年至1965年出现的以“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科学纪录片”(简称为“民纪片”)为标准模式的科学民族志电影,打破了西方世界一直认为中国早期无民族志影像的主观想象①在一共生产出的16部“民纪片”里,云南的少数民族占了其中的7部其后,云南本地学者、研究机构和高校相继开始关注影视人类学学科领域,并以云南大学在影视人类学的科研与教学上取得的成绩更为突出显著本文介绍云南大学自1991年至2019年近30年影视人类学教学发展的历史一、开篇:自我探索1988年,云南社科院于晓刚、王清华、郝跃骏三位学者在《云南社会科学》上发表论文《影视人类学的历史、现状及其理论框架》,定义影视人类学是“运用人类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并用现代影视技术和表现技巧,对人类学研究的对象、范围进行科学综合观照的一门新兴边缘性学科它对现存人类社会中的可观性社会、文化现象进行系统搜集、拍摄、分类以及剖析研究,最后制作成能揭示其人类学内涵的、具有科学性、真实性、视听综合全息性特征的影视纪录片”[1]文章第一次把“影视人类学”这一西方学科的历史产生、发展现状及其理论框架正式介绍到中国人类学学术圈里来。

      同一年里,当时担任云南大学历史系主任的林超民博士,经过很长时间的准备和筹划,最终实现了在云南大学历史系建立人类学本科专业的愿望,这是继厦门大学之后中国设立的第二个人类学专业人类学专业建立后,于1991年率先在本科生的课程设置里开设了“影视人类学”选修课,云南大学由此成为中国最早设立影视人类学课程的高校与此同时,人类学系聘请20世纪50至60年代曾经参与“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科学纪录片”拍摄制作的前辈蔡家麒教授、杨毓镶教授、刘达成研究员以及在云南电视台从事纪录片制作的范志平导演,当时还在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工作的郝跃骏导演等为本科学生授课,介绍将影视人类学的学科历史、当前现状、理论流派及创作方法等,并结合中国影视人类学的开端与发展,分享“民纪片”的创作经验给学生由于当时资源有限,该课程无法涉及到实践的层面,但即使这样,却也是影视人类学学科在中国的第一次在地教学尝试早期从事纪录片创作的导演也都与云南息息相关民纪片”中的7部云南题材的导演兼摄影师杨光海是云南大理湾桥镇人,是那个时代最重要的代表人物;1989年,中国第一位拥有松下手持DV摄像机的云南电视台导演谭乐水已经追随着他父亲、老一辈民族学者谭碧波的脚步,深入到20世纪60年代民纪片《西双版纳傣族农奴制社会》(谭碧波等,1962)的拍攝地,开始了长达20多年的跟踪式人类学影像记录。

      与此同时,远在北京闯荡的昆明人吴文光也使用一台家用DV机开始对北漂艺术家群体的记录,第二年完成了被誉为“中国新纪录片运动”开山之作的《流浪北京》(吴文光,1989);1999年,云南电视台导演郝跃骏记录了云南贡山县独龙江国营马帮关闭运营前的最后情景,摄制完成了纪录片《最后的马帮》,在全国激起了一波纪录片创作热潮;而云南社科院的研究员郭净也手持DV,开启了今后为期近30年的对藏区影像的持续关注以上几位影像创作的先驱与前辈都出生和生活于云南,他们一道点燃了中国纪录影像创作的“星星之火”随着时间的推移,到20世纪90年代末至2000年初,云南大学迎来了又一次机遇,得以把这片“纪录片星火”发展为燎原之势二、西学东渐:东亚所的人才培养模式随着云南大学东亚影视人类学研究所于1998年正式成立,开启了云南大学第二阶段的影视人类学教育篇章,即由云南大学东亚影视人类学研究所主持的以培养专业民族志电影制作和教学人才为目标的影视人类学教育体系一)东亚所的建立与发展1994年7月,德国哥廷根科教电影研究所的代表在范志平和郝跃骏导演的陪同下,先后考察了云南大学、云南社科院和云南民族学院(后升级为云南民族大学),经过认真比较,最终选定云南大学作为影视人类学合作项目的中方伙伴。

      1994年10月,“东亚影视人类学研究所”(简称EAIVA,East Asia Institute of Visual Anthropology)在云南大学和广州东亚影视制作有限公司的共同努力下成立1998年5月,时逢德国哥廷根国际民族志电影节,云南电视台范志平导演和东亚影视人类学研究所名誉所长肖锋参加该电影节在此期间,与德国哥廷根科教电影研究所副所长冯·斯彼克、鲁夫·胡斯曼博士就已经达成的合作协议中若干有争议的问题进一步磋商1998年底,双方正式签署了合作协议在项目正式启动之前,时任云南大学副校长的林超民教授以及云南大学人类学与社会工作系系主任王筑生教授,邀请了美国影视人类学杂志的主编、影视人类学家保罗·霍金斯(Paul Hockings)到云南大学举办影视人类学讲座,并将国内外影视人类学者的论文集结翻译出版为《影视人类学原理》一书,现已成中国影视人类学的必读经典1999年初,在德国大众基金会200万马克的资助经费支持下,云南大学东亚影视人类学研究所最终在云南大学科学馆建立了自己的教学基地,购置了当时世界最先进的索尼掌上摄像机、录音和灯光设备,以及非线性后期编辑系统聘请了来自德国、英国、荷兰等世界知名的影视人类学家、摄影师来给学生全英文授课,如Barbara Keifenheim,Paul Harris,Rolf Husmann,Manfred Krueger,Judith MacDougall,Anette Fleming等。

      德方的瞿开森博士、安莉女士以及中方的林超民教授、王筑生教授、杨慧教授、刘永青老师、白志红老师、杨静老师等也投入到项目的具体运作之中云南大学东亚影视人类学研究所开展的民族志电影制作专业人才的培养以中德项目合作的形式展开第一期合作从1999年3月开始至2000年2月结束,由云南大学与德国哥廷根科教电影研究所合作;第二期从2001年8月开始至2003年3月结束,合作双方是云南大学和德国基尔大学和渊、杨昆、陈学礼、易思成、鲍江、赵心静、艾菊红、曾益群、李建钦等9位参加了“第一期影视人类学硕士高级班”;李昕、曾庆新、郑明莉、金学丽、李佳燕、张海、朱凌飞、徐菡、赵卫东、荣莉、邹辉等11位参加了第二期项目培训当时培训项目开设的课程主要包括:民族志电影历史、影视人类学理论框架、电影分析、民族志经典电影赏析及拉片训练、摄像机支持下的人类学田野工作、影像拍摄训练及实践、田野声音录制、影片后期剪辑两期培训项目结束后,一共生产出16部学生民族志电影作品,第一期5部,第二期11部有所不同的是第一期是两位同學的合作作品;第二期学员每个同学独立完成一个选题,另外一位同学仅作为助手参与另一部影片的拍摄第一期学员的作品中4部影片入围了2000年4月德国哥廷根国际民族志电影节,其中《卖报人》(Qin,the Newspaper Man)(易思成,2000)获得了该电影节学生单元提名。

      2000年9月,《不再缠足》(No More Bound Feet)(陈学礼,2000)也获得了云南大学日本国际研究基金青年一等奖第二期学员的作品中的《看上去很美》(Face Value)(李昕,2003)、《Mr. Cool》(张海,2003)、《文化秀》(Culture Show) (荣莉,2003)等三部作品同时入围2003年英国皇家人类学会国际民族志电影节和2004年德国哥廷根国际民族志电影节,其中《文化秀》获得英国皇家人类学会国际民族志电影节的“物质文化与考古”奖,这是中国学者第二次获得该奖在2004年美国大学生人类学电影节中《看上去很美》获“学生单元提名”在举办第二期学员培训的同时,于2002年8-9月举办了暑期影视人类学进修班,包括一个中文班和一个英文班中文班由来自台湾的影视人类学家胡台丽授课,英文班由来自挪威特罗瑟姆大学的影视人类学家彼特·克劳福德(Peter Ian Crawford)授课,两个班一共有30名学生参加二)东亚所的教学模式两期东亚所的影视人类学人才培养由国外专家英文授课,现场教授拍摄技术和经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交流中按教学进程主要分为四个阶段:第一,早期记录电影和影视人类学历史学习。

      在该阶段内主要通过讲述学科历史及影片观摩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比如,学员观摩的国外早期著名民族志影片和纪录片,也观摩了中国20世纪50至60年代拍摄的“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科学纪录片”系列以及近期优秀纪录片影片观摩通常安排在每天下午,观摩结束后学员都必须用英文写一个影片分析报告,包括影片的主要内容、结构、冲突以及影片中体现的人类学要素等第二,摄像机的基本操作训练该课程内容包括摄像机的基本操作、电影镜头拍摄的基本训练、录音训练和灯光训练等在此阶段,学员在老师的指导下,不断完成各种拍摄训练,如景别、不同拍摄角度、不同类型的运动、访谈技巧等第三,田野调查学员在确定自己即将拍摄的方向和选题后,便有一段时间的田野调查丽江、西双版纳、陆良、丘北、石林、建水、新平、腾冲、昆明等地都曾经作为学员们的田野点,涉及纳西族、彝族撒尼人、克木人、花腰傣等田野主题既涉及生活在少数民族聚居区村寨的少数民族的社会文化,也涉及生活在都市中的少数民族的社会文化和生存现状第四,实地拍摄实际上,在田野调查之前,也就是学员进行电影元素拍摄训练的同时,已经开始讨论学员毕业作品即将拍摄的内容了学员们从田野回来以后,则与老师一起更进一步地完善、添加、修改毕业作品的拍摄的内容与提纲,以及可能的补充拍摄的内容。

      接下来,学员们有大约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来完成实地拍摄两期合作项目中,这个关键步骤都是由德国影视人类学家Barbara Keifenheim负责指导学员完成的第五,后期剪辑在后期剪辑的步骤中,学员得以掌握如何进行素材采集、素材浏览、以时间码为划分标记完成的镜头场记、电影故事版制作、非线性剪辑软件的使用、基本剪辑理念、字幕添加等知识和技能三)东亚所的教学成绩东亚所取得的教学成果十分显著两次培训项目培养的20名影视人类学专业人才,有一半的学员目前都已成为云南乃至中国影视人类学发展的重要师资力量鲍江现为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影视人类学委员会主席;艾菊红在中国社科院一直坚持民族志电影的拍摄和影视人类学的研究;陈学礼、张海、徐菡继续在云南大学为本科生、研究生开设影视人类学课程十余年,培养了一批具备民族志电影创作能力的大学生人才;和渊、易思成在云南省社科院开展影视人类学创作多年;曾庆新在云南民族大学讲授纪录片课程;李昕在云南艺术学院电影电视艺术系、美术系从事纪录片教学由于未能找到继续资助合作项目的资金,成功举办了两届培训班后,云南大学东亚影视人类学研究所不得不暂时停下了民族志电影摄制专业人才的合作培养。

      三、本土化探索路径的新尝试2000年以来,云南大学的影视人类学教育实践的第三阶段呈现多元化发展的状态,影视人类学在教学上采取多种途径,兼容并包的方式,开设了影视人类学研究生进修班、研修班以及本科、研究生的课程实践一)研究生课程进修班与研修班的教学实践影视人类学研究生课程进修班与研究班的教学实践归纳起来主要是两个机构、两种类型的教学一方面,1999-2006年期间,云南大学人类学系、民族学与人类学所为本科学生开设的《影视技术基础》《影视人类学》以及为全校本科学生开设的通识教育课程《纪录电影赏析》《影视与中国民族》等,《中外纪录电影讲评》自2008年起开设至今这些课程主要讲授影视人类学、民族志电影、纪录片的发展历史和理论流派等,同时辅以民族志电影的观摩和分析,但没有涉及民族志电影拍摄实践操作除此之外,在2001年至2008年间,由云南大学人文学院原人类学系以及云南大学民族研究院民族学与人类学所为主导,以硕士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的形式,培养影视人类学专业的学生该进修班曾经以“人类学与影像研究生进修班”“人类学电影拍摄与制作”为专业名称,前后一共招收。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