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七年级思品课上的一些随机事件处理谈二期课改对教师的.doc

2页
  • 卖家[上传人]:艾力
  • 文档编号:32535010
  • 上传时间:2018-02-11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7KB
  • / 2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七年级思品课上的一些“随机事件”处理谈二期课改对教师的要求樱花中学 俞慧文二期课改新教材内容确实很丰富,给我们教师提供了广阔的选择空间但上了一年的七年级思品课新教材,我的总体感觉是四个字“有喜有惊”喜”的是学生对这门课程不在抱怨枯燥乏味,反而感觉生动有趣;“惊”的是在上课过程中,特别是小班教学中人人都是课堂主体,会有很多“随机事件、突发事件”在课堂上迸发我就为自己在新教材教学中碰到的一些“事件问题”与二期课改对教师的要求作了会诊,并开了一些药方事件一:七年级思品课第一课《温馨家庭 生命摇篮》教材中讲述到有关“家庭”的内容,其中讲到了如何成立新家庭,首先要有《婚姻法》的认可,当时课本上也印了一本结婚证,我在课上就布置了一个课外实践“请学生回去看看父母的结婚证……”我还没讲完,有个男生就举手,要求发言,我让他站起来,他当时很坚定地说:“老师,这个作业我不做……”他没讲完,旁边同学就说了“老师,老师,不要睬他,他父母是离婚的!”一下子,这位男生的脸是红了,而我的脸是白了,他的脸“红”可能是被人揭了“隐私”,而我的脸“白”了是因为我的一句话间接揭了他人的“隐私”,当时我的心情很沉重,为什么父母的恩恩怨怨要让孩子幼小的心灵来负荷?而我作为教师,面对丰富的新教材内容,备课设计每一个问题前,应该了解每一个学生,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家庭背景,了解每一个学生可能会讲的答案。

      如果教师是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在事后要勇于承认错误,向学生道歉要求教师要有“共情理解”,所谓的“共情理解”,就是站在别人的角度理解,同时不忘记自己的身份的双重理解教师既要“感同身受”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学生的问题,又不要忘记自己做为教师的身份,使学生体会到一种尊重、体贴和善解人意的关注,向学生提供一个感情宣泄和释放紧张与压力的机会,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和价值观事件二:现在的孩子少年老成,说话口气比大人大,有时你对他们的话是苦笑不得,我们有一课:“珍惜父母给予的生命”,里面有一段“阅读文字”,讲述的是如何形成新生命,我请个学生把这段文字读一下,还没读,下面一片哗然声“北京新兴医院!”我看到下面是男男女女都很兴奋,我却很郁闷社会上的各种媒体言论、家长教育、他人影响、自我体验对学生有着强大的渗透,这里面有的信息是正确的,而有的信息却是错误的,这些错误的信息就可能与教师在课堂上讲述的信息会发生强烈的碰撞,特别是正处于青春期与互联网时代的学生,他们有着青春的萌动,似懂非懂,很容易受外界错误思想的诱惑,教师应该教给学生正确的信息,还要教会,把错误的知识清除出学生的幼稚的头脑,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在“知识化社会”和“学习化社会”正在成为我们即将面临的现实,在此背景下,要求教师要“博学善教”,因为教育的重心不再是教给学生固定的知识,而是转向了使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发展” 社会的急速变化和教育工作重心的转变要求教师也要不断发展由此表明,教师的“博学善教”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它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既是一个奋斗过程,更是一个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的自觉追求事件三:现在在社会上我们经常会听到孩子叫父亲为“老头子”,叫母亲为“老妈子”,或者直呼其名,对父母长辈不知道尊重与感恩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如南京大学的一座大楼上就曾经贴过《一位心酸父亲的大学生儿子的信》,当时社会上也是有很大反响,最近我们也知道新的中小学生守则新加了“学会感恩”等内容,也发现社会上或就我们身边有很多“啃老族”现象……怎么会出现这样的道德滑坡?是我们老师不教育吗?其实在我们很多学科里都有“孝敬、感恩”的内容,我们的七年级思品课第三课《关爱父母 学会孝敬》就有,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你会发现,这些学生太会与社会接轨了,教材中有这么一项内容:“体会父母辛苦,培育感恩之情”,学生却说“我父母不辛苦,家务事有保姆做,平时搓搓麻将,打打游戏……“这就要求教师要避免在课堂上讲大道理,优秀的教师要学会以真挚、强烈的情感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

      只有寓情感于教育教学之中,才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要与学生一起挖掘事物的本质与深刻内涵,要求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问题是教学活动的归宿创造性教学活动不仅应以问题为开端和主线,而且还应以问题为终结教学的最终结果绝不应当是用所传授的知识完全消灭问题,而应当是在初步解决已有问题的基础上引发更多、更广泛的新问题这些新问题出现的意义,不仅在于它能够使教学活动无止境地进行下去,而且更重要的还在于它能最终把学生引上创造之路。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