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针刺手法种类、意义及临床应用.doc

20页
  • 卖家[上传人]:gg****m
  • 文档编号:203919647
  • 上传时间:2021-10-24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68.50KB
  • / 2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针刺手法种类、意义及临床应用针刺方法指从进针到出针的针刺技法全过程,包括毫针的持针法、进针法、 行针法、留针法、出针法等,在这些过程中,都要讲究手法,具有很高的技术要 求和严格的操作规程1・持针法(1) 刺手与押手%1 刺手持针施术的手称刺手,多为右手其作用是掌握针具,实施操作1 押手按压辅助的手称押手,多为左手其作用是固定穴位皮肤,使毫针 能准确刺入穴位;或使毫针有所依托,不致摇晃、弯曲;还可转移病人疼痛的注 意力、辅助刺手控制针感向某一个方向传导等临床操作时,切勿忽视押手的重 要性,刺手与押手必须密切配合,使进针与行针顺利,减少疼痛,加强与调控针 感,提高疗效2) 持针姿势持针姿势,状如执持毛笔,故称为执毛笔式持针法根据用指多少,有二指 持针法、三指持针法、四指持针法、五指持针法临床上多用拇、食、中三指持 针法1 两指持针法用拇指、食指末节指腹捏住针柄,适用于短小的针具1 三指持针法用拇指、食指、中指末节指腹捏拿针柄,拇指在内,食指、 中指在外,三指协同,以保持较长针具的端直坚挺状态1 四指持针法用拇、食、中指捏持针柄,以无名指抵住针身,以免针体的 弯曲1 持针身法用拇、食两指捏一棉球,裹针身近针尖的末端部分、对准穴位, 用力将针迅速刺入皮肤。

      四指持针法和持针身法都适用于较长的针具1 两手持针法用右手拇、食、中三指持针柄,左手拇、食两指握固针体末 端,稍留出针尖1〜2分许适于长针、芒针操持双手配合持针,可防止长针 弯曲,减少进针疼痛3) 持针姿势正确的临床意义%1 保持针体端直坚挺应用以上诸法持针,可保持针体端直,避免进针与行 针过程中针体弯曲1 有助于指力深透各种持针法如应用得当,有助于术者灵活利用自己的指、 掌、腕力,通过针体到达针尖,从而使针尖易于透皮,并透达至穴位深层以激发 经气1 掌握针刺操作的刺激量和针刺的方向深浅有经验的针灸师可通过待针之 刺手,体察针刺方向、深浅及有效刺激量,尤其是针下如鱼吞饵的得气感4)注意事项%1 应重视“治神”,持针必须端正安静进针前要调神定息,全神贯注,运 气于指下,毋左右顾盼进针时宜心、手配合,进针后仍须全神贯注,如此才能 达到针刺有效的冃的,避免造成病人不必要的痛苦1 持针必须正指直刺《灵枢•九针十二原》曰:“持针之道,坚者为宝 刺手持针宜将针柄(或针体)固定,以保持针体端直坚挺,不致弯曲、歪斜2. 押手法押手法,是术者用手按压、循摄穴位皮肤和相关经脉,以协同刺手进针行针 的方法临床常用左手按压爪切穴位,称为押手。

      针刺时押手的正确运用,有揣 穴定位、爪切固定、减轻疼痛、激发经气等实用意义故《灵枢•九针十二原》 载:“右主推之,左待而御之《难经•七十八难》曰:“知为针者信其左, 不知为针者信其右都说明了押手应用在针刺过程中的重要作用1)操作方法押手一般可分为指按和掌按两法,常用左手按压、爪切也有用右手为押手 者1 指按法进针时用左手手指按压的方法,分两种单指押手法:用左手拇指或食指定穴后,用指尖按压、爪切穴位适用于一 般情况双指押手法:用左手拇指、食指按住穴位两侧,并向外用力将皮肤撑开,以 固定穴位便于进针适用于肌肉松弛、肥厚处的穴位和长针深刺1 掌按法用左手手掌按压穴位左下方,以固定穴位、协同进针的方法左手掌位于穴 位左下方,拇、食指位于穴位上下,绷紧皮肤,固定穴位,其余三指自然屈曲或 伸开放平,尽量扩大与皮肤接触的面积进针时,可用其余三指在穴位周围等处 频频爪刮、轻弹,或用力点按押手与刺手同时用力向下,在双手配合下,针尖 随之迅速透皮2) 临床意义%1 揣穴定位临床常用左手揣穴,取定腌穴的部位,或两手配合分拨、摇动、 旋转、循按使定位显露,并避免刺入肌腱、血管、关节骨筋等处而造成损伤1 减轻进针疼痛。

      用左手指爪切或手掌按压穴位,或在进针时按揉穴位,使 局部感觉减退可减轻针刺疼痛,真而达到无痛窦汉卿《标幽赋》:“左手重而 多按,欲令气散;右手轻而徐入,不痛之因双手配合,是无痛进针的重要方 法之一1 辨别得气进针之前用左手揣揉按压穴位,或在进针后用左手循摄穴位相 关经脉,可激发经气,迅速获得针感,如左手指下有如动脉搏动一样的感觉,即 是气至的征象许多有经验的针灸医生,都通过手指触觉來体会“气至”感应, 如穴位肌肉有抽动、跳动感等1 减轻组织损伤临床正确应用押手,固定穴位,可协同掌握针刺方向和深 浅,防止因手法过强而引起的肌肉挛缩和局部出血,从而减轻组织损伤所引起的 疼痫,避免滞针、弯针、折针等意外情况的发生3) 注意事项%1 一般情况下,应双手协同进针,左手按穴,右手持针刺入如左右手同时 持针操作,可用左右手的小指或无名指按压穴位,以代替押手1 押手用力宜与刺手配合,适度而施或双手同时用力下压,或左手稍稍放 松、右手持针下刺,总之以方便进针为原则3. 进针法又称下针法、入针法、内针法,是将毫针刺入脸穴皮下的技术方法进针时 要求刺手与押手密切配合,指力、腕力、臂力协调一致,做到无痛进针临床常 用的进针法,有单手、双手、管针三类。

      不论哪一种进针法,其关键在于根据腌 穴部位的解剖特点,选择合适的毫针,并重视“治神”和进针的配合,以达到无 痛或微痛的进针1) 单手进针法用右手拇、食指持针,中指端紧靠穴位,指腹抵住针体下段;当拇食指向下 用力按压时,中指随之屈曲,将针刺入,直刺至所要求的深度此法多用于较短 的毫针,在双穴同时进针时尤为适宜2) 双手进针法即左手按压爪切,右手持针刺入,双手配合进针的操作方法1 爪切进针法又称指切进针法,临床最为常用押手拇指或食指的指甲掐切固定针穴皮肤,刺 手持针,针尖紧靠押手指甲缘迅速刺入穴位1 夹持进针法多用于3寸以上长针押手拇、食指捏持针体下段,刺手拇、食指持针柄, 将针尖对准定位,双手配合,迅速将针刺入皮下,直至所要求的深度1 舒张进针法押手五指平伸,食、中指或姆、食指分张置于穴位两旁以固定皮肤,刺手持 针从押手食、中指或姆、食指之间刺入穴位行针时,押手中、食指或姆、食指 可夹持针体,防止弯曲此法适于长针深刺对于皮肤松弛或有皴纹处,用押手 拇、食指向两侧用力,绷紧皮肤,以利进针,多用于腹部穴位的进针1 提捏进针法押手拇、食指按着针穴两旁皮肤,将皮肤轻轻提捏起,刺手持针从提起部的 上端刺入。

      此法多用于皮肉浅薄处,如面部穴位的进针3) 管针进针法将针先插入用玻璃、塑料或金屈制成的比针短3分左右的小针管内,放在穴 位皮肤上押手压紧针管,刺手食指对推针柄一击,使针尖迅速刺入皮肤然后 将针管去掉,再将针刺入穴内此法进针不痛,多用于儿童和惧针者也有用安 装有弹簧的特制进针器进针者选择应用进针法的合理应用,旨在刺入部位正确,透皮无痛或微痛,迅速取得针感 为此,根据不同情况应相应选择不同的进针法针具长度2寸以下的毫针,可采取爪切进针、单手进针和快速进针2. 5寸 以上的毫针则宜采取夹持进针、缓慢捻进等法小儿和容易晕针者,宜采用管针进针法;成人和针感迟钝者,则可采用其他 各种进针法腹部穴及肌肉松弛处宜用舒张进针法,面部穴及肌肉浅薄处宜用提捏进针 法,眼周穴及一些特殊穴位(如天突)则宜用压针缓进法目前,临床较常用的是 爪切进针、快速插入和缓慢捻进法注意事项%1 进针必须持针稳,取穴准,动作轻,进针快(个别亦须慢)1 进针必须手法熟练,指、腕、掌用力均匀在双手进针时,押手爪切按压, 刺手持针刺入,相互配合1 进针前要对病人作好安慰工作,要求I矢患双方配合,进针时病人体位合适, 切莫随意变动1 进针时可配合咳嗽、呼吸等法,以减轻进针疼痛。

      随咳下针,还可激发经 气如针刺头额等痛觉敏感处,可屏息以缓痛4•针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不能简单地把脸穴看作是一个小点,而应有一个立体的概念临床上针刺同 一个穴位,如果角度、方向或深度不同,那么到达的组织结构,产生的针刺感应 和治疗的效果,都会有一定的差异因此,掌握正确的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 是获得针感、施行补泻、提高疗效、防止针刺意外发牛的重要环节1)针刺的角度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而形成的夹角1 直刺将针体垂直刺入皮肤,针体与皮肤呈90度角适用于大多数穴位,浅刺与 深刺均可1 斜刺将针体与皮肤呈45度角左右,倾斜刺入皮肤适用于骨骼边缘和不宜深刺 者,如需避开血管、肌腱时也可用此法1 横刺又称沿皮刺、平刺或卧针法沿皮下进针,横刺月俞穴,使针体与皮肤呈15 度角左右,针体儿乎贴近皮肤适用于头面、胸背及皮肉浅薄处为了保证针刺安全,避免针刺疼痛,针刺时应根据不同处位组织结构与生理 特点,严格掌握进针角度,避免针刺疼痛和组织损伤如肺俞、风门宜微斜向脊 柱直刺5分至1寸或沿皮刺,不可深刺,以免损伤肺脏哑门穴宜对准口部、在 耳垂水平进针,直刺1寸,不可向内上方深刺,以免损伤延髓2) 针刺的方向指针尖所朝的方向,简称针向。

      针刺方向与针刺角度有密切的关系,但二者 不是同一概念针刺角度以穴位所在部位的解剖特点为基准,针刺方向则除了依 据穴位所在部位的解剖特点外,还需要根据不同病症治疗的需要而定,如有时需 要针尖指向病所或某一个需要传导到的方向等在临床运用时,采取适当针刺方 向,将针尖对准病所,再施行各种手法如循、摄、弹、摇、搓、捻转、按压关闭 等,可促使经气运行,达到气至病所的目的在得气基础上,针尖向上可使气上 行,针尖向下可使气下行,往往较单纯应用循、摄等法为佳总之,针刺方向要 以能否得气为准则不得气时要调整方向,使气速至;得气后则应固定针向,守 气调气3) 针刺的深度针刺的深浅,是根据脸穴部位特点和病情需要,在针刺得气取得疗效的前提 下,结合患者体质针刺时令等因素,正确掌握针刺深度的方法《素问•刺要论》云:“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各有至理,无过其道说 明针刺深浅当因病而施在《甲乙经》卷三中,有342穴针刺深度的记述,后世 诸家大多以此为据总之,针刺的深浅应该正确掌握,以确保安全而取得针感为 原则1 针刺深浅的依据有6种方法依据腌穴部位定深浅一般肌肉浅薄,内有重要脏器处宜浅刺;肌肉丰厚之 处宜深刺如头面、胸背部及四肢末端月俞穴当浅刺,腰背、四肢、腹部穴位可适 当深刺。

      即“穴浅则浅刺,穴深则深刺”之谓依据证候性质定深浅热证、虚证宜浅刺,寒证、实证宜深刺如《灵枢•终 始》篇说:“脉实者,深刺之,以泄其气;脉虚者,浅刺之,使精气无得出《灵枢•根结》“气悍则针小而入浅,气涩则针大而入深表证,可浅刺以宣 散;里证,宜深刺以调气等总之,应依据疾病证候之性质来选择针刺探浅依据疾病部位定深浅一般病在表、在肌肤宜浅刺,在里、在筋骨、脏腑宜 深刺故《素问•刺齐论》说:“刺骨者,无伤筋;刺筋者,无伤肉;刺肉者, 无伤脉;刺脉者,无伤皮;皮者,无伤肉;刺肉者,无伤筋;刺筋者、无伤骨依据体质定深浅一般肥胖、强壮、肌肉发达者,宜深刺;消瘦、虚弱、肌 肉脆薄者,宜浅刺成人深刺,婴儿浅刺故《灵枢•终始》篇说:“凡刺之法, 必察其形气依据时令定深浅一般是“春夏宜刺浅,秋冬宜刺深《灵枢•终始》篇 说:“春气在毛,夏气在皮肤,秋气在分肉,冬气在筋骨,刺此病者,各以其时 为齐故刺肥人者以秋冬之齐,刺瘦人者以春夏之齐依据得气与补泻要求定深浅针刺后浅部不得气,宜插至深部以催气;深部 不得气,宜提针至浅部以引气有些补泻方法要求先浅后深,或先深后浅,此时 应依。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