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白《古风》(其四十六).docx
4页李白《古风》(其四十六)【】:李白——《古风》(其四十六)【内容】 一百四十年,国容何赫然 隐隐五凤楼,峨峨横三川 王侯象星月,来宾如云烟 斗鸡金宫里,蹴鞠瑶台边 举动摇白日,指挥回青天 当涂何翕忽,失路长弃捐 独有扬执戟,闭关草《太玄》 【赏析】: 这首诗从内容上看,当作于天宝初李白在长安时期唐代从开国到这时共一百二十多年,与诗所言年数不合,“四十”二字可能有误,以古人诗文中常举成数而言,当为“二十”或“三十” 开元、天宝年间,进入了历所称的“盛唐”一方面唐王朝登上了富强兴盛的顶峰,另一方面也渐次呈露出由盛转衰的危机诗人以特有的政治敏感,以他的诗笔,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繁盛中充满着腐朽的真实的历史画卷 诗从唐王朝一百多年进展历史入手开篇四句是一节,重点在勾画盛唐时期大唐帝国的辉煌显赫面貌诗人只用“一百四十年”五个字,便将“贞观之治”、“开元之治”等丰富的历史内容,推入诗句的背后,而用“国容何赫然”一句赞美,启发人们自己去体会、领悟,这是虚写的方法,特别经济的笔墨。
然而虚多则易空,故下文“隐隐”二句又转用实写的方法,选择一个极富有表现力的侧面──长安都城宫室建筑的宏伟壮美,来给人们以“赫然”“国容”的详细感受十个字,字字精实隐隐”,见出宫室的层叠深邃:“峨峨”,见出楼观的巍拔飞骞:“五凤楼”,见出其精工华美之巧:“横三川”,见出其龙蟠虎踞之势诗人有意将宏丽建筑安放在一个宽阔的背景上,以增其壮伟雄浑之感短短四句诗,虚实结合,使经过百多年进展的大唐帝国,以其华丽堂皇的面貌、磅礴的气概矗立在我们面前,令人不能不佩服诗人巨大的艺术概括力气 “王侯”以下六句,转入对权势者的描写王侯”二句言其众盛以灿然排列的星月状王侯,亦似见其华耀骄贵之相;以充满聚散的云烟状来宾,亦似见其趋走奔竞之态都极善用比,有传神尽相之妙斗鸡”二句言其行径金宫”、“瑶台”都是指帝王所居,“斗鸡”、“蹴鞠”都是一种嬉戏玩好,他们的所作所为无非是凭藉侍从游乐以邀宠幸举动”二句言其气焰摇白日”、“回青天”,以夸大的笔墨刻画其权势之大,气焰之盛,也隐含可以左右帝王之意六句诗分三个层次,把王侯权贵的腐朽骄横形象一笔笔勾画完足,笔墨很有重量在章法的承接上,由辉煌的国力一下子过渡到势焰熏天的权贵,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在那富强兴盛的背景上,活动着主宰着的竟是一群腐朽的权贵,不禁使人有大好河山、锦绣前程将被活活断送之感,而这也正是诗人悲愤之所在。
末四句奇妙地运用扬雄的故事说明诗人的鲜亮态度当涂”二句熔炼扬雄《解嘲》中的话:“当涂者入青云,失路者委沟渠旦握权则为卿相,夕失势则为匹夫”,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班权贵不会有好结局,得意的日子不会长期翕忽”是飞速之意,形容青云直上独有”二句诗人以扬雄自比,向权贵们投以轻视的目光借用这个典故,简约而有力地表现了诗人清操自守和对权贵们鄙视与决绝态度扬雄闭关草《太玄》时,有人称赞他得不到官职,扬雄做《解嘲》以答其中大讲得士、失士同国家兴亡的关系:“昔三仁去而殷墟,二老归而周炽,子胥死而吴亡,种蠡存而越霸”这不正是唐王朝当时面临的问题吗?看来诗人用此典还有更深的含义 本诗首二句纵观历史,次二句横览山河,都如登高临深,有俯视一切的气概,见出其吞吐千古、囊括六合的胸怀与气势王侯”六句,一气贯下,刻画权势者们的形象,笔墨酣畅,气完神足而正值把权势者们说到非常兴头上的时候,“当涂”二句却兜头一盆冷水浇了下来,使人有一落千丈之感末二句只客观地摆出扬雄的典实,冷然作收但冷静平实的笔墨中隐含怒目横眉之气,柔中有刚不长的一首诗,写得腾跃有势,跌宕多姿,气概充足,见出独具的艺术特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