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韩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数学教育课程评介.doc

11页
  • 卖家[上传人]:桔****
  • 文档编号:538244256
  • 上传时间:2024-01-08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2.50KB
  • / 11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韩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数学教育课程评介2002-6-24    新世纪即将来临之际,世界各国纷纷出台面向21世纪的数学教育改革方案与措施1998年8月17日至21日,在韩国召开了第一届东亚数学教育会议,与会者就数学教育的全球化、开放化、信息化以及数学教育课程改革等内容进行了广泛深入地交流本文根据笔者参加大会以及东道主韩国所提交的论文,对韩国面向21世纪的基础数学教育课程作一评介了解韩国数学教育课程改革新举措,对我国当前及今后的数学教育改革不无借鉴   一、韩国基础数学教育课程改革回眸   现代意义上的韩国基础数学课程改革已进行了七次第一次数学教育课程改革(1955~1962)虽由韩国人自己决定并实施,但仍受到美国杜威“进步主义教育”思潮的影响,改革的侧重点在数学的实用上,带有“以现实生活为中心”的特征,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情境的联系第二次数学教育课程改革(1963~1972)的教育理论基础是赫尔巴特的系统学习理论,突出数学的逻辑性与理论性,纠正第一次改革过分强调“以生活与经验为中心”的编颇,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第三次数学教育课程改革(1973~1981)受“新数运动”的影响,是学科中心课程论与数学现代化运动的结果。

      此次改革大力提倡美国布鲁纳的发现式学习,重视诸如集合、代数定律等现代抽象数学概念的早期导入第四次数学教育课程改革(1982~1988)受美国“回到基础”运动的影响,强调诸如计算技能等数学基本能力的培养,对第三次数学教育课程削减内容,降低难度,重视数学问题解决第五次数学教育课程改革(1989~1994)基本保持第四次课程的框架,改革的方向是强调数学活动和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因素第六次数学教育课程改革(1995~1999)强调使用计算器与计算机,提倡数学问题解决第七次数学教育课程改革(2000~)与以往各次颇为不同,其主要特征是差别化数学教育课程   二、第七次数学教育课程改革的总特征   (一)第七次教育课程改革的总特征   计算从2000年起实施的第七次教育课程首次着眼于“差别化课程(DC)”的实施DC的目的是提高每个学生的能力、才能与兴趣,其主要特征有以下两方面   一是基础教育时期分为两段:第一段是国家共同基础教育时期(从一年级到十年级,共10年,相当于中国小学一年级至高中一年级);第二段为选择教育时期(从十一年级到十二年级,共2年,相当于中国高中二年级到三年级)前10年,要求所有的学生必须学习相同的必修课程,但每门必修科目的内容深广度依学生能力不同而不同。

        二是DC分为“基于水平等级的差别化课程(LBDC)”、“扩展性与补充性差别化课程(ESDC)”以及“学科选择性差别化课程(SSDC)”三类LBDC适用于数学、英语两科对于基础教育阶段的一至十年级,每年级数学分A、B两个水平,共20个水平学生达到某级水平后方可进入下一级水平学习,未达者必须重修,每个水平均由三个子课程——标准课程、扩展课程(Enriched Course)与补充课程(Supplemental course)组成   (二)第七次数学教育课程改革的主导方向   为满足21世纪国际化信息化和社会的需求,必须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理解所用信息是否与数学相关的能力,判断所获信息真假的能力,数学交流能力,数学与其他学科的关联能力以及寻求并应用数字信息或空间信息解决问题的处理能力与自信心   第七次数学教育课程改革的主导方向归结为:学生的能力与将来的职业取向;基本的数学知识;能动的活动;学习数学的兴趣与信心;以计算器、计算机或具体材料为学具;运用各种方法进行教、学与评价   (三)第七次数学教育课程的类型、呈现方式与结构   对于十一、十二年级学生,第七次数学教育课程依其能力与将来的职业取向提供六类课程,即实用数学、数学Ⅰ、数学Ⅱ、微积分、概率统计与离散数学。

      对学生的选择不作限制,只要愿意就可与以往的数学教育课程仅简要表述内容不同,第七次数学教育课程在内容的呈现方式上能较好地展现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与过程,其突出的标志是操作性强且使学生易于理解以对《矩阵及其运算》的呈现方式为例,即能说明其差异   第七次数学教育课程:   ①学生在发现数能用矩形方式表述的情况下,理解矩阵的概念   ②学生知道矩阵的加、减、乘法定义后,能进行矩阵的运算   ③学生在发现两矩阵相乘为单位矩阵的情况下,理解逆矩阵的概念   ④学生能求2×2阶方阵的逆矩阵   〈术语与符号〉   〈学习与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第六次数学教育课程:   ①矩阵的意义   ②矩阵的运算   ③逆矩阵   〈术语与符号〉   第七次数学教育课程对每门学科的特点、目的、内容、教法与学法、评价等结构进行了阐述   三、第七次数学教育课程改革的特点与内容   (一)《数学》   1.特点   《数学》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1)理解数学的基本概念、原理与法则;(2)数学地观察、分析事物及其现象;(3)获取思维所需的能力与态度,用合理的方式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为使学生能在大多数学科尤其是科学学科中顺利学习,必须要求学生理解与数量关系和几何图形相关的数学概念,具有逻辑思维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以及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国家共同基础教育课程按循序渐进分等级水平进行,既考虑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又根据其学习水平与难度来选择课程的核心内容,且课程内容又分为基本性要求与扩展性要求,使每个学生都能保持自己的学习阶段并获取创造性的学习经验   2.内容   这门学科的课程标准如下表 年级 水平 数与运算 几何图形 测量 概率统计 符号与表达 模型与函数 一 A ·50以内的整数·简单数的加减·加减法的应用 ·立体图形的形状 ·不同量的比较 ·排列 , ·寻求模型 B ·100以内的整数·不同计数法的应用·一位整数的加减·二位整数的加减·加减法的应用 ·平面图形的形状·空间感觉 , ·钟点的读法,时、半时 ·用框口表示·诸如模仿、画图、作表达式等问题解决策略 ·寻求模型 二 A ·1000以内的整数·二位整数的加减·乘法的导入·加减法的应用 ·简单平面图形(运动线段、直线、三角形、四边形、圆)·空间感觉(图形移动、翻折、旋转) ·长度(米)·估测(近似) ·排表 ·列表达式·解方程·问题解决策略(制表、倒着干) ·寻求模型 B ·乘法表·简单三位数的加减·加减乘法的应用 ·立体图形的画法 ·长度(毫米、千米)·时间(时间的加减) , , , 三 A ·10000以内的整数·三位数的加减·除法的导入·乘除法·乘除法的应用·理解分数的意义 ·圆的成分·空间感觉 ·容量(升、毫升) ·组织数据·条线图 ·问题解决策略(寻求模型、猜想与检验) 寻求模型 B ·四位数的加法·乘除法·单位分数与真分数·理解十进小数 ·角·各种三角形·内角的大小·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时间的读法(秒)·时间的加减·角度(°)·重量(千克、克) , ·问题解决策略(简单化) ·寻求模型 四 A ·五位与五位以上的数·自然数的四则运算·各种分数·同分母分数相加减 ·角·各种三角形·内角的大小·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时间的读法(秒)·时间的加减·角度(°)·重量(千克、克) , ·问题解决策略(简单化) ·寻求模型 B ·作为比或商的分数·小数点前有三位数的十进小数·分数与小数的比较·小数的加减 ·各种四边形·垂直与平行·多边形·作图 ·估计(四舍五入 ·折线图·用图表示数据 ·用适当的策略解决各种问题 ·模型与对应 五 A ·倍数与除数·约分、通分·异分母分数的加减·分数的乘数 ·矩形与正方形的性质·用各种几何图形拼图 ·平面图形的周长·矩形与三角形的面积 , ·解决各种问题·用各种图形变换(运动)构建模型 B ·分数与小数的乘法 ·全等·对称 ·重量单位、面积·图形面积 ·茎与叶·平均数 ·运用适当的策略解题 , 六 A ·小数与分数的关系·小数与分数的次序关系·棱柱与棱锥的性质·长方体的表面积与体积·估值(大于、小于) ·比例图(条形图、扇形图) ·选择适当的策略·比与比例·比例 B ·分数与小数除法·各种体(圆柱体、圆锥体) ·圆周长与面积·圆柱体表面积与体积 ·样本数·概率 ·选择适当的策略 ·刻度尺与对应·连比·比例分配 七 A ·集合·自然数性质·十进制数、二进制数·整数与有理数 , , , ·运用符号、计算表达式·方程(线性方程) ·函数的概念与图象 B , ·基本几何图形·作图与图形全等·平面图形(圆、弦、扇形、中心角)性质·多面体、旋转体 ·多边形与角的度量·几何图形的长度、面积与体积(π) ·分布及其图象·相对频视肜刍德?, , 八 A ·有理数与小数·有理数与循环小数 , ·近似值与误差(加、减) , ·表达式的计算·二元方程组·一次不等式及不等式组 ·一次函数及其图象 B , ·三角形与矩形的性质·几何图形的相似·相似的应用 , ·概率的基本性质 , , 九 A ·平方根与实数·计算数的平方根 , , , ·多项式乘法与因式分解·二次方程 ·二次函数及其图象 B , ·勾股定理·圆与直线·圆周角 ·三角比 ·点状图 , , 十 A ·集合运算律·命题·实数性质·复数 , , ·标准差 ·多项式及其运算·因式分解、因子、多项式乘法·有理式、无理式·二次方程·简单三次方程与四次方程 , B , ·平面坐标·直线方程·圆方程·图象的转换(平行移动、对称移动) ·不等式区域·简单的最优化问题 , , ·复合函数、反函数·有理函数、无理函数·三角函数及其图象   (二)《实用数学》   1.特点   《实用数学》是为无需完成十年级数学,而因生活所需想学数学的学生开设的一门选修课,适合于应用数学知识技能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学生学习,它能使学生运用数学的基本概念与法则,数学地思考问题并由此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内容   这门学科的课程标准如下表 范围 内容 计算器与计算机 计算机 ·计算机操作·计算器的运用 计算机 ·计算器操作·简单程序·计算机软件的运用 经济生活 储蓄 ·利息·存贷款 保险 ·医疗保险·汽车保险 常用统计数据处理与累计 ·各类图表·平均数与方差 概率统计的应用 ·概率的概念与应用·数学期望·二项分布的应用·正态分布的应用·选票统计 问题解决 最优化 ·线性程序·最优化 问题解决 ·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解决·通过计算机的问题解决   (三)《数学Ⅰ》   1.特点   《数学Ⅰ》是为通过国家共同基础教育十年级数学之后而又想进一步学数学的学生开设的数学课程,它是学习《数学Ⅱ》的必备前提经过这门课的学习,学习能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法则与定律,发展数学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以及合理而富有创见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   2.内容   这门学科的课程标准如下表 范围 内容 代数 指数与对数 ·指数·对数 矩阵 ·矩阵及其运算·线性方程组与矩阵 数列 ·算术数列与几何数列·各类数列·数学归纳法·算法与框图 分析 数列的极限 ·无穷数列的极限·无穷级数 指数函。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