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doc
4页三、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充血的概念、原因、病变及后果慢性肝、肺淤血的病变出血的概念及类型血栓形成和血栓的概念,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血栓形成过程和形态,血栓的结局及对机体的影响栓塞的概念和栓子的运行途径,栓塞的类型及其后果缺血和梗死的概念,梗死的原因、病变及其类型梗死对机体的影响和结局重点要求:淤血的概念及肝、肺淤血的病变血栓形成、血栓、栓塞及梗死的概念血栓形成的条件及后果血栓的形态特征栓塞对机体的影响梗死的形态特征 第三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第三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第一节 充 血 器官或组织内血液含量异常增多称为充血(hyperemia) 一、动脉性充血(arterial hyperemia):器官或组织因动脉输入血量的增多而发生的充血,又称主动性充血(active hyperemia),简称充血 1、原因:生理、病理情况下,血管舒张神经兴奋或舒血管活性物质释放,使细动脉扩张,动脉血流入组织造成。
2、类型:生理性充血,炎症性充血,减压后充血 3、病变:器官、组织肿大,呈鲜红色,温度升高 4、后果:多为暂时性血管反应,对机体无重要影响和不良后果 二、静脉性充血(venous hyperemia):器官、组织由于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积在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简称淤血(congestion) 1、原因:静脉受压、静脉腔阻塞、心力衰竭 2、病变:器官或组织肿胀,暗红,在体表时可有紫绀,温度下降代谢功能低下,镜下见小静脉及毛细血管扩张,可伴组织水肿及出血 3、后果:取决于淤血的范围、器官、程度、速度及侧支循环建立的情况表现为:淤血性出血、淤血性水肿、实质细胞变性坏死、淤血性硬化及侧枝循环的开放 4、几个重要脏器的淤血: (1)慢性肝淤血:大体上表现为“槟榔肝”,镜下肝小叶中央静脉扩张淤血,周围肝细胞脂肪变性。
(2)慢性肺淤血:肺组织肿胀,呈暗红色,镜下肺泡壁毛细血管及间质小血管扩张充血 第二节 出 血 出血(hemorrhage):血液从血管腔到体外、体腔或组织间隙的过程 一、破裂性出血:由心脏和血管破裂所致 二、漏出性出血:血管壁的通透性增高所致 1、原因:血管壁损害、血小板减少和血小板功能障碍、凝血因子缺乏 2、病变及后果:出现体腔积血、血凝块、血肿形成早期呈鲜红色,后期因红细胞降解形成含铁血黄素,而呈棕黄色出血对机体的影响取决于出血量、出血速度和出血部位 第三节 血栓形成 活体心血管腔内血液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析出、粘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thrombosis)。
所形成的固体质块称血栓(thrombus) 一、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理: 1、心血管内膜的损伤:内皮细胞脱落后致血小板粘集,并启动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过程,由纤维蛋白原形成纤维蛋白 2、血流状态的改变:表现为血流变慢及涡流形成,使血小板边集,导致血栓形成 3、血液凝固性的增高:可分为遗传性高凝状态和获得性高凝状态两种 二、血栓的形成过程及类型: 1、白色血栓:主要由血小板粘集而成,构成延续性血栓的头部 大体:灰白色、粗糙 镜下:珊瑚状血小板小梁,表面有白细胞 2、红色血栓:又称凝固性血栓,构成延续性血栓的尾部 大体:暗红色,如血凝块 镜下:纤维素网眼中充满红细胞。
3、混合性血栓:由白色和红色血栓交错构成,构成延续性血栓的体部,及左心房内球形血栓 4、透明血栓:又称微血栓,主要由纤维素构成,见于DIC 三、血栓的结局: 1、软化溶解吸收:纤溶系统激活及蛋白水解酶释放,致血栓溶解吸收 2、脱落栓塞:血栓软化后脱落,形成血栓栓子并随血流运行而致血栓栓塞 3、机化再通:肉芽组织取代血栓的过程称机化血栓中出现新生血管使血流得以部分恢复称再通 4、钙化:血栓中出现固体钙盐的沉积称钙化表现为静脉石和动脉石 四、血栓对机体的影响 1、有利:堵塞裂口,阻止出血及防止炎症扩散 2、不利:阻塞血管,影响血流;脱落形成栓子,并发栓塞;心瓣膜变形而致心瓣膜病;出血,见于DIC。
第四节 栓塞(embolism) 一、定义:循环血液中出现不溶于血的物质,随血液阻塞相应大小的血管腔的过程这种异常物质称为栓子(embolus) 二、栓子的种类: 1、血栓栓子:最多见 2、气体栓子 3、脂肪栓子 4、羊水栓子 5、瘤栓 6、生物性栓子:菌栓,寄生虫栓子 三、栓子运行途径: 1、静脉、右心→肺动脉及其分支栓塞 2、左心、动脉→全身动脉及其分支栓塞 3、门静脉系统的栓子可致肝内门静脉分支栓塞 4、交叉性栓塞:常见于先心病时的房间隔或室间隔缺损,栓子经缺损从压力高一侧到压力低一侧。
5、逆行性栓塞:下腔静脉内的栓子,在胸、腹腔内压力骤增时,可能逆血流方向运行,栓塞下腔静脉所属分支 四、分类及后果: 1、血栓栓塞: (1)肺动脉及其分支栓塞:大多来源于下肢静脉 (2)体循环动脉栓塞:大多来自左心,少数来自动脉 2、气体栓塞: (1)空气栓塞(air embolism):多发生于静脉破裂后,尤在静脉内呈负压的部位 (2)减压病(decompression sickness):深潜水或沉箱作业者迅速浮出水面或航空者由地面迅速升入高高空时发生 3、脂肪栓塞:见于长骨骨折、严重脂肪组织挫伤或脂肪肝挤压伤时 4、羊水栓塞:分娩过程中子宫强烈收缩,致羊水压入破裂的子宫壁静脉窦内,进入肺循环,造成栓塞。
5、其他栓塞:肿瘤细胞脱落形成的瘤栓可致转移瘤,寄生虫及其虫卵、异物等也可成为栓子第五节 梗死(infarction) 一、定义:局部器官、组织由于血流中断所发生的一种缺血性坏死动脉血流突然中断,侧枝循环又不能及时建立,而造成局部组织的缺血性坏死称为梗死 二、原因: 1、血管受压(闭塞):多见于肠套叠、肠疝,静脉和动脉先后受压造成梗死 2、管腔阻塞:常见于血栓形成和栓塞,致动脉阻塞 3、动脉痉挛:如:冠状动脉强烈而持续的痉挛,致心肌梗死 三、梗死形成的条件: 1、供血血管的类型 2、血流阻断发生的速度 3、组织缺血缺氧的耐受性 4、血氧含量 四、梗死的病变和类型(列表如下): 贫血性梗死 出血性梗死 颜色 灰白色、质地坚实(白色梗死) 红色、柔软(红色梗死) 部位 心、肾、脾、脑 肺、肠 梗死灶的形状 地图状(心) 锥体状(肾、脾) 扇面(肺) 节段性(肠) 分界 分界清、充血出血带 不清楚 1、贫血性梗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