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词赏析《病起》.docx
6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诗词赏析《病起》 诗词赏析:《病起》 病起 陈师道 今日秋风里,何乡一病翁 力微须杖起,心在与谁同 灾疾资千悟,冤亲并一空 百年先得老,三败未为穷 作品解释: ①何乡:何处的意思此暗寓诗人流放,他乡寄食之苦 ②杖起:指倚杖才能立起 ③“心在”句:化用欧阳修诗句“老去自怜心尚在” ④资:致千悟:指了解,领会好多 ⑤“冤亲”句:语出佛典《华严经》:“愿一切众生于怨于亲等心摄受,皆令安乐聪慧清净此句即上句“千悟”的结论,是悲伤之极而吐出的旷达之语 ⑥百年:人生百年,指人生 ⑦“三败”句:典出《史记·管晏列传》,管仲曾言:“吾尝三战三北(败北),鲍叔不以我为怯说明不因遭际坎坷而流失志气穷:人生之路走不通 白话译文: 飒飒秋风里,站立着何处来的多病老翁?颤巍巍倚杖而立,我的心与谁一致? 多灾多病使我获得彻底的陈悟,过去的恩恩怨怨全都一扫而空人生百年,我却过早地衰弱;虽然一再遭遇挫折,但我照旧不变更初衷! 文学赏析: 这首《病起》写病后的感受,极尽困蹇之苦况,然于极悲伤怨愁之中,诗人又吐出极旷达之语。
诗质朴无华,沉郁顿挫,诗内满含凄苦之情,这也是在无可奈何悲愁中的真情苦吟,是一首内涵深蕴的五律代表佳作 首句“今日秋风里,何乡一病翁!”可见,在萧萧的秋风里,盛年的诗人忧病之余,犹如一个衰颓老翁他勉强挣扎起来力微须杖起”,这是写实更重要的那么是下句“心在与谁同”,他想到前贤欧阳修的“老去自怜心尚在”,很自然地化用入诗谢灵运于《田南树园激流植援诗》中也说过:“赏心不成忘,妙善冀能同尽管历尽磨难,颠沛流离,但此心尚在,此志不移他独立西风里,四顾茫然,此情无人能喻所以说“与谁同”,感慨极深诗人虽是屡遭挫折,但他的心还不是死灰,还不是止水,他还想做一番事业这是诗人的积极入世处 诗人自身之疾,以及仕途坎坷,母亲去世等等灾难,使他大彻大悟,懂得了冤亲对等,皆属空虚悟的次数之多,也就是说灾病之多(因每一灾病即有一悟)冤亲”句出于佛典,《华严经》说:“愿一切众生于怨于亲等心摄受,皆令安东聪慧清净虽用了佛家语,诗中所表现的却不是四大皆空,而是一种因遭际不幸而起的无可奈何的悲愁这种言外之情,表现得很明显 结果一联,首尾照应,复写诗人的衰颓百年先得老”,和他在另一诗中所写的“白发满头生”一样,是体验了至悲至痛以后的呼号,一字一句,俱自胸臆流出,不是无病呻吟。
三败未为穷”,内涵更为丰富春秋时代,管仲与鲍叔相交,管仲自叹:“吾尝三战三北,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史记》本传)诗人这里是化用“三战三北”之语,说明自己不因遭际坎坷而流失志气,仍要一如既往,坚持操守,直道而行,不效阮籍穷途之哭由此可见,诗人所祈祷和敬仰的,不是佛家的空无寂灭,而是“穷那么独善其身,达那么兼济天下”的儒家之道 另有观点认为此诗弥漫禅意,颔联中“心在与谁同”化用前人诗意,着眼于“心”,此为佛教心性学说在文学创作上的概括发挥颈联两句“灾疾资干悟,冤亲并一空即是回复“心在与谁同”,说他的“心”是与佛教禅宗“同”了千灾百难,久病缠身,现实中所遇诸多烦扰,扶助他对人生真谛屡屡获得了领悟,即“冤亲并一空冤亲”除了出自《华严经》外,《五灯会元》也云:“佛家慈悲,冤亲相等这其实就是泯灭是非观念,超离“烦扰障”,用以调整失去平衡的精神世界诗人说:“他从现实中所领悟到的,除了“等冤亲”之外,还有“一空”,那就是四大皆空”这就是他对人生的领悟尾联那么进一步补足获得这种人生领悟的主要契机,化用管仲语意,其意是说:人生一世,不过百年,而我已是未老先衰,尚且要念及老母仕进既已无望,倒不如“于冤于亲,等心摄受,皆令安乐,聪慧清净”。
原来,他所谓的“心”,即为佛教“等心摄受”的“心”看来,他确乎欲摒除妄念,清净本心了他确乎对人生已是因“灾疾”而彻悟了 陈师道是孤芳自赏、不求谐俗的苦吟诗人他的作品,有人称之为“非一过可了,近于枯淡”黄庭坚说,陈师道作诗“十度欲言九度休,万人丛中一人晓”可见他诗的内涵不易为一般人所理解人们常称引的不过是《别三子》《示三子》《春怀示邻里》等有限的几首实际上正如《四库全书总目》所说,他的五律,尽管有时“失之僻涩”,但“佳处往往逼杜甫”这首《病起》,质朴老苍,沉郁顿挫,正是它迫近杜甫的五律代表作 简介: 陈师道(1053—1102),字履常,一字无己,号后山居士,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家境困顿早年学文于曾巩,绝意仕进元祐(1086—1094)初期,因苏轼等人举荐,任徐州教授后任太学博士、秘书省正字等职诗学杜甫,苦心锤炼,质朴苍老,深受黄庭坚推重为江西诗派代表性作家,常与苏轼、黄庭坚等唱和有《后山先生集》《后山谈丛》 — 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