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健康管理师考试辅导---中医养生学基础知识.docx

13页
  • 卖家[上传人]:1980****057
  • 文档编号:273673536
  • 上传时间:2022-04-06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7.27KB
  • / 1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健康管理师考试---中医养生学基础知识 中医养生学基础知识 01 概述 一、基本概念 中医学以中国古代阴阳五行学说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以辨证论治为原则,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太过或不及则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治病求本,本于阴阳 调整阴阳,以平为期 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中医的养生保健思想和原则,运用中医的方法手段,实现预防疾病、保障和促进人体健康的一门学科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魏文王问扁鹊曰:“子昆弟三人其孰最善为医?”扁鹊曰:“长兄最善,中兄次之,扁鹊最为下魏文侯曰:“可得闻邪?”扁鹊曰:“长兄於病视神,未有形而除之,故名不出於家。

      中兄治病,其在毫毛,故名不出於闾若扁鹊者,鑱血脉,投毒药,副肌肤,闲而名出闻於诸侯 二、基础理论 (一)阴阳学说 最初的起源:是指日光的向背 阴阳的含义: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类经·阴阳类》“阴阳者,一分为二也 事物的阴阳属性是相对的,而不是固定不变的主要表现在阴阳具有无限可分性和转化性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对立制约 ●互根互用 ●消长平衡 ●相互转化 对立制约 对立——即统一体中阴阳两个方面的属性相反 制约——阴阳双方在一定限度内相互牵制互为胜负 互根互用 互根——阴阳相互依存、互为根本双方各以对方为自己存在的前提 互用——在阴阳相互依存的基础上,部分范畴的阴阳双方体现出相互资生、相互为用的特点消长平衡 消长含义:阴阳双方数量或比例上的对比变化 消,减少;长,增加 阴阳之间的消长变化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着动态平衡 自然界阴阳消长示意图 相互转化 含义: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方向转化。

      内在因素:互根互用是转化的内在根据消长平衡是转化得以发生的前提 条件:“极”、“重”、“甚”即事物发展变化的物极阶段,即“物极必反”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寒甚生热,热甚生寒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体现的是阴阳转化 阴阳对立、互根、消长、转化 之间的关系图示 (二)五行学说 起源于“五材”说,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五行的特性 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 五行的概念: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自然界 五行人体 五味五色五化五气五方五季五脏五腑五官五体五志五液酸青生风东春木肝胆目筋怒泪苦赤长暑南夏火心小肠舌脉喜汗甘黄化湿中长夏土脾胃口肉思涎辛白收燥西秋金肺大肠鼻皮悲涕咸黑藏寒北冬水肾膀胱耳骨恐唾 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五行相生 >>五行相克 >>五行制化 >>母子相及 >>五行相乘 >>五行相侮 (三)藏象学说 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 藏象——又作“脏象”,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所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及相通应的自然界事物和现象。

      脏腑的分类特点和功能表 分类名称结构功能临床 五脏肝、心、脾、肺、肾内实 化生和贮藏精气 藏精气而不泻 满而不能实 精气易损 多虚多补 六腑胆、胃、小肠、大肠、三焦、膀胱中空 受盛和传化水谷 泻而不藏 实而不满 水谷易停 多实多泻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中空 同六腑 贮藏精气 藏而不泻 似五脏 多虚多补 似五脏 中医与西医脏器比较 名称基本相同,但其概念并不完全一致 &中医某一脏器的功能可以包含西医多个脏器的功能 &西医某一脏器的功能,又可分散在中医的多个脏腑之中,中医的脏和腑→解剖学单位→生理、病理学概念 中医对脏腑的认识→反复的实践、观察、抽象而来 西医对脏器的认识→以反复的解剖、实验、总结为依据 中医所阐述的脏腑并非完全指实体器官,更多的是指脏气,而非脏器;是活体脏,而非死尸脏;是关系脏,而非本体脏是以脏腑功能为主,而非以脏腑实体为本因此,只能用藏象来表述,这是中医界的共识。

      (四)经络学说 1.经络的基本概念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2.经络系统的组成 3.十二经脉 4.奇经八脉 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总称 奇者,异也所谓奇经,是指这些经脉与十二经脉不同它们与十二正经的区别是: (1)它们的分布不如十二经脉那样有规律; (2)它们与脏腑没有直接的络属关系; (3)彼此之间也无表里关系 5.经络的基本机能 (1)联系作用 (2)感应作用 (3)濡养作用 (4)调节作用 (五)气血津液 1.气 (1)气的概念 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2)气的生成 >>先天之气(元气):源于先天之精,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3)气机的含义:气的运动称为气机 气运动的基本形式 升:气自下而上的运行 降:气自上而下的运行 出:气自内向外的运行 入:气自外向内的运行 气流布全身各处,走到脏腑就叫脏腑之气,至血脉内外则称营卫之气,至经络则称经络之气等。

      气有推动、温煦、防御、固摄、气化等作用人体的气可分为元气、宗气、营气、卫气 2.血 (1)血的概念 (2)血的功能 ■营养和滋润 >>意义:血液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对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起着濡养和滋润作用,以维持各脏腑组织器官发挥生理功能,保证了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生理体现:面色红润、肌肉壮实、皮肤和毛发润泽、感觉灵敏、运动自如 >>病理表现:面色萎黄、肌肉瘦削、肌肤干涩、毛发不荣、肌肤麻木、运动无力失灵 ■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 >>意义:人的精神活动必须得到血液的营养,只有物质基础的充盛才能产生充沛而舒畅的精神情志活动 >>生理体现:精神充沛、神志清晰、感觉灵敏、思维敏捷 >>病理表现:精神疲惫、健忘、失眠、多梦、烦躁、惊悸,甚至神志恍惚、谵妄、昏迷 (3)津液 >>是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形体官窍的内在液体及其正常的分泌物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六)发病与病因 1.发病的基本原理 >>正气与邪气的概念 >>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原因 >>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邪正相搏的胜负与发病 (1)正气的基本概念是一身之气相对“邪气”而言,是指人体内具有抗病、祛邪、调节、修复等作用的一类细微物质。

      (2)邪气的基本概念泛指各种致病因素简称为“邪”包括由外而入或由体内产生的各种具有致病作用的因素如六淫、疠气、外伤、虫兽伤、寄生虫、七情内伤、饮食失宜、痰饮、瘀血、结石等 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外感病邪的总称 六气: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正常的自然界气候变化 疠气:是一类具有强烈致病性和传染性的外感病邪 致病特点:发病急骤,病情危笃; 传染性强,易于流行; 一气一病,症状相似 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 七情属于正常的精神活动范围 七情太过或持久刺激而使人发病,则成为致病因素 情志活动与脏腑精气有着密切的关系五脏精气是情志活动产生和保持正常的物质基础外界的各种刺激只有作用于相应的内脏,才能表现出不同的情志反应 “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 肝在志为怒; 心在志为喜; 脾在志为思; 肺在志为忧(悲); 肾在志为恐 饮食失宜分为三个方面: 劳逸失度 过度劳累 劳力过度(体劳)——伤肺脾 劳神过度(神劳)——伤心脾 房劳过度(房劳)——伤肾精和肾气 过度安逸 体力过逸和脑力过逸。

      病理产物性病因,是指六淫七情等致病因素在引起疾病发生的过程中,形成的痰饮、瘀血、结石等病理产物 其他病因,除外感、内伤、病理产物性病因外,还有外伤、寄生虫、胎传、毒邪和药邪等致病因素,皆能损伤皮肉筋骨和脏腑气血,形成各种病症 (七)辨证论治 (1)望诊:医生运用视觉对病人的全身和局部以及分泌物和排泄物等进行有目的的观察,以获取临床资料其中以望面部和望舌为重点 望面色一般为:面色白主虚、寒,赤主热,黄主脾虚、湿困,青主瘀、寒、痛,黑主肾虚、寒、水、瘀 望舌,主要是观察舌质和舌苔两个方面的变化舌质淡红,舌苔薄白为正常舌质淡白主寒、虚,红绛主热,青紫主寒凝血瘀;白苔主寒证、表证,黄苔主热证、里证等 (2)闻诊:包括耳闻和鼻嗅 (3)问诊:是获取病情资料的主要途径其内容常概括为“十问歌”,即: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 (4)切诊:现在分为脉诊和按诊,但古代中医中主要是指切脉 姿势:坐位或卧位,直腕伸掌,手腕与心脏持平。

      布指:中指腕后内侧高骨定关,食指关前定寸,无名指关后定尺 指法:三指平布为总按,一指用力为单按 指力: 举:轻取,轻触皮肤 寻:中取,中等用力。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