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苏州大学学报——研究生论文集参考格式.doc

3页
  • 卖家[上传人]:宝路
  • 文档编号:22553804
  • 上传时间:2017-11-27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62.12KB
  • / 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苏州大学学报——研究生论文集》论文参考格式题目:宋体 二号加加粗 副标题 宋体 三号加加粗作者:楷体-GB2312 四号 加粗院系:楷体-GB2312 五号 摘要:“摘要”:黑体小五 加粗 ,中间空一格;摘要内容:宋体六号,行距单倍关键词:“关键词”:黑体小五 加粗,关键词内容:宋体六号,行距单倍一级标题:黑体五号,加粗二级标题:宋体加黑小五 加粗正文:宋体小五,行距 14 磅参考文献:“参考文献”小五黑体 加粗,参考文献内容:宋体六号例:元代戏曲教育功能探微曹南山 (苏州大学 文学院 ,江苏 苏州 215123)摘 要: 中国自古以来就重视文艺的教育作用,戏曲作品更是如此,通过阅读和观赏戏曲我们可以受到巨大的教育作用代戏曲作为中国戏曲成熟的标志,其中蕴涵着丰富的教育思想本文在阐述元代戏曲类型和成熟历史背景的基础上,分析了自封建教化理论进入戏曲中以后,元代戏曲内含的教化作用的多种表现,并从众多戏曲文本中归纳出元代戏曲教育功能的多种表现形式,继而结合西方戏剧理论探讨元代戏曲教育功能得以实现的基本途径,并通过对经典戏曲文本解读加以论述元代戏曲作为封建时代的产物,在思想上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和不合理性,结语部分在科学批判的基础上,着重指出在当前的历史条件下,积极继承和发扬元代戏曲的优秀传统和具有现代价值的教育思想意义深远。

      关键词: 元代 ;戏曲 ;教育 ;教育功能 前言广义教育分为学校教育和非学校教育两大系统中国古代教育史着重从学校教育的角度去考察,非学校教育没有受到应该的重视而中国古代学校教育可以分为官学和私学两大体系,但无论是官学还是私学,教育的对象都是少部分群体,广大人民不能接受教育,他们只能通过非学校教育的途径去认识社会,探索人生,明辨是非善恶非学校教育实现的形式是多种多样,通过看戏而受教育受感化便是非学校教育的一种重要而特殊的实现形式中国自古以来就重视文学作品的教育作用,早在东汉时期毛苌就在《毛诗序》中说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与其同时代的王充也在《论衡·佚文篇》中写道:“天文人文,岂徒调墨弄笔为美丽之观哉?载人以行,传人之名也善人愿载,思勉为善,邪人恶载,力自禁裁然则文人之笔劝善惩恶也从他们的论述中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文学作品的教育作用然而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感悟其中的教育作用,从而达到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以及劝善惩恶的目的,毕竟只是少数读书人的特权对于广大没有受过教育的普通人民来说,他们不能从文字中领悟到文学作品的教育作用,而直接的高台教化又不能为人民所接受。

      然而,诚如陈独秀所言:“有一件事情,世界上没有一个不喜欢,无论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个个都诚心悦意 受他的教训,他可算得上世界上第一大教育家…… 你道是一件什么事情呢?就是唱戏的事情啊……戏馆子是众人的大学堂,戏子是众人的大教师,世界上的人都是他们教训出来的无论你有没有文化,唱戏总是大家所喜欢的,“举凡士庶工商,下逮妇孺不识字之众,苟一窥睹乎情状,接触乎其笑啼哀乐离合悲欢,则鲜不为情之动,心为之移,悠然油然,以发其感慨悲愤之思而不自知,以故上不读信史,而是非了然于心,目未睹传说,而贤奸判然自别,通古今之事变,明夷夏之大防,睹故国之冠裳,触种族之观念,则捷矣哉!同化之力入之易而出之神也,由渲染然,其色立变,可不异乎?”所以我们说戏曲的教育作用是强大的、不可替代的,戏曲是对学校教育的一种有效补充一、元代戏曲概述 1、元代戏曲的种类 二级标题一级标题空两格中国戏曲成熟的年代是在元代,元代戏曲主要有杂剧和南戏两种类型,元杂剧也称元曲或北杂剧,是元代以北曲演唱的戏曲形式它以宋杂剧和金院本为基础,广泛融合宋金以来说唱艺术和音乐舞蹈发展而成元杂剧的剧本创作和舞台表演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剧本体制一般每本分为四折,每折曲词采用曲牌联套形式,元杂剧在四折之外,必要时可以加上一至两个楔子,用以交代背景或作为过场之用。

      根据文献记载,元杂剧前期作家有五十余人,作剧本三百三十余本,他们主要活动于金末前后至元成宗元贞大德年间,活动中心是北方的大都,代表作家有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白朴、石君宝、纪君祥等,这一时期代表了元杂剧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后期作家也有五十余人,作品七十余本,但作品在思想和艺术上都较前期逊色元杂剧的舞台表演也非常兴盛,演出场所是都市勾栏,村镇庙台以及在空场上聚众上演元杂剧题材广泛,上至朝廷政治得失,下则市井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厚薄,以至医药占卜释道商贸之人情物理,它都有所涵盖南戏又叫戏文,是由较早形成的温州杂剧等流布南方各地而繁衍的性质相类似的戏曲艺术产生于北宋末期,全面兴盛在元代,南戏演出按照剧中角色上下场次的断续形式进行分场,角色上场表演一段即是一场南戏结构可长可短,长的有五六十出,短的也有一二十出南戏取材广泛,内容丰富多采,其中反映婚姻问题的剧目占很大比重描写争取婚姻自由的如《王焕》、《拜月亭》;鞭挞书生负心婚变的如《赵贞女》、《王槐》;赞美坚贞婚爱的如《荆钗记》、《破窑记》;这些是其经常表现的主题另外,反映社会动乱如《乐昌分镜》、《孟日梅》;揭露社会现实黑暗《祖杰》、《湘湖记》;赞美历史人物如《金印记》、《牧羊记》、《千金记》、《东窗记》;敷演民间传说的如《孟姜女》、《祝英台》等也都是南戏经常表现的题材。

      清代著名学者王国维谓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并称有元一代元曲为其最高文学成就元曲艺术的兴起是中国戏曲艺术从内容到形式向生活突进的一大解放,同时又是中国戏曲艺术走向群众走向艺术高峰的一大桥梁元杂剧是完全成熟的叙事性戏曲形式,它的发展和繁荣程度完全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戏剧黄金时代相媲美2、元代戏曲成熟的原因元代戏曲的成熟有其一定的历史原因一方面元代统治者对戏曲的爱好与元杂剧的繁荣有密切的关系史料记载元代统治者对独具特色的戏曲大多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和爱好这对于促进元曲的繁荣起了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元代科举的废止也是助长戏曲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蒙古灭金以后,科举中断了七十多年,堵塞了知识分子通过科举考试入仕做官的道路中国古代社会自唐宋以来知识分子通过科举入仕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元初废科举,知识分子的才力得不到施展,感到没有出路,他们既不能从事生产又很难得到富贵功名,只好寄情于词曲之上,而当时杂剧正好作为一种新兴体裁,既便于反映现实生活,又可以作为娱乐的实用艺术,也可以通过为艺人写剧本而解决生活问题,所以文人多将才力施展在戏曲之上现代著名学者王季思认为:“如果蒙古民族侵入中原后即继续开科取士,关汉卿、王实甫等人都考取了状元、进士。

      做了官,元代前期就不可能出现戏曲繁荣的景象需要指出的是废科举导致元曲繁荣局面,不能只着眼于作家才力的转移和适应,而无视在废科举背后的民族歧视和政治黑暗所造成的 “不平则鸣”,而忽视社会思潮和文化心理的重大作用 参考文献:[1] 王 季 思 .全 元 戏 曲 (12 卷 )[C].北京:中 华 书 局 , 1990.[2] 隗 芾 ,吴 毓 华 .古 典 戏 曲 美 学 资 料 集 [C].北京:文 化 艺 术 出 版 社 ,1992.[3] 宁 宗 一 ,元 杂 剧 研 究 概 述 [M].天 津 :天 津 教 育 出 版 社 ,1987.[4] 余 秋 雨 . 戏 剧 理 论 史 稿 [M].上 海 :上 海 文 艺 出 版 社 ,1983.附:作者简介:姓名、院系、专业、联系、邮箱、地址等参考文献格式:二级标题。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